从南到北中轴线68
前门大街上的老字号
本节目为北京广播电视网络视听发展基金扶持项目
在前门外粮食店街,原来有一家“源昇号”酒馆,“源昇号”究竟是什么时候创办的,史书上并没有详细记载,民间只是口口相传,大家一致认同“源昇号”的创办人是晋南商人。晋商商号遍天下,在举国都崇尚做官的那个年代,惟独山西人崇商,并以“学而优则商”替代“学而优则仕”。晋商为中国近代十大商帮之首,曾称雄商界500年,晋商与犹太商人、威尼斯商人并称“世界三大商人”。
相传明朝永乐年间,京城煤炭供应短缺,明朝皇帝决定从山西晋南地区移民中选派几百名懂采煤技术的百姓到京西门头沟山区安家落户。当时平阳府(现临汾市)一家贩运煤炭和粮食发迹的豪商大户主动派出100多辆马车,备足粮食草料运送移民队伍。
浩浩荡荡的移民队伍在洪桐大槐树下集结宣誓出发,跋山涉水走了一个多月,当队伍行至京城六里桥附近时,有几匹拉粮的辕马因体力不支病垮,无法随队前行。当时,官府的兽医站设在了前门附近,移民队伍向门头沟进发后,掉队的几辆马车被带到前门外,有几匹辕马因疾病或劳累过度相继死亡,粮食无法送抵门头沟,粮食只好在前门外就地销售。
明朝扩建外城后,前门一带也逐渐发展了起来,吸引了更多商人前来置业,前门自此成为京城寸土寸金之地,这里人来人往,商贾云集,热热闹闹地延续了数百年。近600年的历史积淀,使前门大街成为京味文化的代表,源昇号、便宜坊、全聚德、六必居、都一处等均在此“安营扎寨”数百年。
其实,北京地区的白酒(古称烧酒)起源于元代,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据史书记载:酒品之多,京师为最。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前门外酿酒作坊‘源昇号’技师赵存仁、赵存义、赵存礼三兄弟为提高烧酒质量,发明了掐头、去尾、取中段的蒸馏工艺,北京二锅头传统酿制技艺从此诞生。”
参考资料:
《一脉相承 北京中轴线》陈溥著北京出版集团公司 北京教育出版社
《前门和前门的传说》 杨建业著 中国社会出版社
《前门传说》杨建业著 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大前门--王永斌口述老北京生活》 王永斌口述 王炜 郭韡整理 学苑出版社
《皇城古道—北京前门大街》 李金龙著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前门印象》中共北京市崇文区委宣传部北京市崇文区文化委员会 编 京华出版社
《我与中轴线》 《我与中轴线》编委会编北京出版社北京出版集团公司
《前门史话》 王永斌著 中华书局
《前门火车站,见证那段历史》李俊玲文
《老北京趣闻秘事》李靖岩著
▲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徐徐道来话北京,聊聊北京城的故事
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 合作
欢迎把文章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