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推送图文与音频内容不同,更多完整内容,点击音频!
那元明清时期的长安街都什么样?民国时长安街曾经改过什么名字?
长安街是怎么得名的?
蒙古铁骑入主中原后,由于燕京旧城已毁,元世祖忽必烈决定在东北郊另选新址兴建新都城。元大都是按照《周礼·考工记》规制建设的最完备的封建都城,纵贯全城的中轴线和棋盘般交错的道路,使元大都具有完整而方正的格局,从而奠定了北京老城的基础,开启了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的历史。
长安街的雏形始于元大都南城墙内的顺城街。这条街至元八年,也就是公元1271年建成,宽度大约为20米,长约6.8千米,街南为大都的南城墙,城外是宽约30米的护城河。南城墙有3个门:西为顺承门,东为文明门,中央为丽正门,都与顺城街连通。在顺城街西段路北,也就是今天六部口西边建有庆寿寺,老百姓俗称叫双塔寺。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应天府称帝,将元大都更名为北平,就是平定北方的意思。“靖难之役”后,明成祖朱棣即位,年号为永乐,将都城由南京迁至京师,并改北平为北京。为了营建北京城,明成祖下令从全国各地征调数十万工匠和上百万民工,还有大批驻军,相继完成了外城、皇城、宫殿和坛庙、钟楼的建设,北京城的轮廓发生了改变。曾经的元大都南城墙被拆除,改做了城内的道路。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皇城的正门--承天门建成,取“承天启运,受命于天”的意思,这就是最早的天安门。
永乐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420年,历时14年建成的规模宏伟的紫禁城出现在北京的中心。在皇城的最南端建有大明门,清代改名大清门,民国时称中华门,也就是今天毛主席纪念堂的位置。大明门左右两侧各伸出两道红墙,以红墙和宫门合围为一个“T”字形广场,这个封建皇帝的宫廷广场封闭而严密。沿广场的边缘筑有红墙,红墙内侧建有“连檐通脊”的千步廊,是封建皇帝举行盛大庆典等重要活动的场所。
广场北至天安门及两侧皇城南墙,天安门前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宽敞的“横街”,这条街东西各有一门,就是长安左门与长安右门,长安左右门的名称得自盛唐时代的都城长安,取“长治久安”的意思,长安街便以此得名。
明清时期的长安街都有什么机构!
明代的长安街,特别是承天门附近分布着最重要的官署机构。承天门东侧为太庙,是皇室供奉祖宗牌位、年节大典祭祀先人的地方,也是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筑群之一;西侧为社稷坛,是皇帝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地方。广场两侧的宫墙之外,东侧有宗人府、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工部、鸿胪寺和钦天监等,西侧有都督府、太常寺和锦衣卫等。这些中央行政机构通过宫廷前的广场与宫城连为一体,象征着封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在广场上还定期举行一些隆重的活动,如被称为“金殿传胪”的科举揭榜仪式和每年的“秋审”和“朝审”,因此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又分别有“龙门”“虎门”之称,显示出封建皇帝主宰一切的权威。而皇帝的登基大典或册立皇后等仪式则要在承天门举行隆重的颁诏仪式。这叫“金凤颁诏”。
在中国传统的五行理论中,东方属木,象征春天,寓意生长与生命。西方属金,象征秋天,寓意凋敝与死亡。
或许是一种巧合,东西长安街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功能区分,正是与东方和西方的寓意相呼应。
明清两代都将礼部、户部、吏部、工部与翰林院设置在紧邻东长安街的位置上这里也因此与商业、民政、庆典紧密相连。每三年,书写着当年进士名讳的“黄榜”,都会经午门、天安门,东转出长安左门张挂在临时搭建的“龙棚”内。举子们一旦金榜题名,犹如鱼跃龙门,长安左门成了民间的“龙门”,而东长安街便是“金殿传胪”的最后一站。
可是,一门之隔,光景截然不同。
每年秋季,等待处决的囚犯会经由长安右门被带到天安门广场西侧,排列整齐,等待判决与行刑。西长安街也因此与刑罚、军事息息相关,而长安右门成了百姓口中的“虎门”,跨出这道门,常常意味着生命的尽头。
清军入关后,仍定都北京。清朝统治者完全沿用了明朝北京城的布局,城市建设没有做变动,只是对建筑物做了一些重修和局部的小范围的改建、增建工作。顺治八年,也就是公元1651年,长安左门、长安右门改名为东长安门、西长安门。在今北京饭店前建东长安牌楼,在今府右街南口,建西长安牌楼。在今东单和西单还建有东单牌楼和西单牌楼。东长安门以东到东单牌楼称为东长安街;西长安门以西到西单牌楼称为西长安街。此外,在东长安门之东、东长安牌楼以西,也就是今天公安部办公大楼门前建有3座门,称东三座门;在西长安门之西、西长安牌楼以东,也就是今天国家大剧院门前也建有3座门,称西三座门。不过,您可听清楚了,三座门其实是一座门,有三个门洞,所以叫三座门,并不是真的建造了三座城门。
此外,清代官署机构大多沿用明代建置旧址。大清门千步廊以东官署基本没变,西侧的官署变化较大。因兵制不同,清代不设五军都督府,废除了锦衣卫,空出来的地方部分改建为民居,部分安置为三法司。在原明朝锦衣卫的旧址自南而北依次是大理寺、刑部、都察院、太常寺和銮仪卫。隶属于都察院的京畿道御史衙门、巡城御史、编修法律的律例馆都迁到正阳门附近,靠近刑部这几个机构,使职能相近的官署机构较为集中。
清代还特设理藩院,掌管蒙古、西藏、新疆和其他少数民族事务,位于东长安街北侧、皇城东南角墙外。此外,东长安街还有皇史宬、詹事府、贡院、观象台,西长安街还有西苑,也就是今天的中南海、行人司、升平署、庆寿寺,也就是双塔寺等。
明清时期的长安街与其他街道一样为土路,皇帝经过前要先“黄土垫路、净水泼街”,平时则是“无风三尺土,有雨一街泥”。1905年,东长安街修成石砟路,1907年,西长安街也修成石砟路。
清末,列强入侵北京,对北京城造成了严重破坏。1858年的《天津条约》和1901年的《辛丑条约》后,清政府允许外国使节进驻北京,自此,天安门以东、崇文门内大街以西,北至东长安街,南到皇城根,被划为东交民巷使馆区和外国兵营。这一地区由各国自行建造,因此,东交民巷地区出现了为外国人服务的一些城市设施,如邮局、旅馆、医院、舞厅和西餐厅等,建筑也形成了各国的特色和风格。
1902年东单牌楼。
民国时期的长安街曾经改过什么名字?
封建社会时期,皇城为禁地,不准车马行人往来,在东、西三座门外侧各竖立着一座巨大的石碑,碑上用汉、满、蒙、回、藏、托忒tè6种文字书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以显示天子居所的庄严神圣。因此一直以来,东、西长安街被皇城分隔成东、西两段,互不相通,北京居民东、西城之间的交通往来必须经由北安门,也就是今天地安门或正阳门,也就是前门绕行,十分不便。
辛亥革命以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伴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深入和国内资本主义的发展,旧的城市布局逐渐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长安街的格局也就随之被打破。为了方便交通,1912年,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边的红墙被拆除,仅剩门阙。从此,天安门广场向普通百姓开放,东、西长安街得以贯通。1913年开辟了府右街,1914年打通了南长街和南池子,开辟社稷坛为中央公园,也就是今天的中山公园。1917年,为了方便百姓来往,长安街改为柏油路,成为北京城的一条主要交通道路。
这一时期的长安街曾改过名称。辛亥革命成功后,人们出于对孙中山先生的热爱与拥戴,将天安门前的一段天街改名为中山路。后来,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辟中南海为大元帅府,开中南海门为新华门,新华门前的一段西长安街被改名为府前街。
1940年代,东长安街外,羊群过马路。图 / 北京日报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主要的办事机构也多分布于长安街上,如大总统府、副总统府、交通部、平政院、大理院、总检察厅、高等审判厅、宪兵营等。1924年,北京开始通行有轨电车,第一条线路由前门经过西长安街到西直门。1930年,东、西长安街都有了有轨电车。
1928年,民国政府迁都南京后,北京改称北平,设直辖市。当时的北京虽然已走上了近代发展之路,城市建设有一些局部地区的小规模改建,但由于国家内忧外患,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长安街沿线的风貌基本没有变化。
1950年国庆,青少年游行队伍经过长安右门。
▲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徐徐道来话北京,聊聊北京城的故事
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 合作
欢迎把文章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