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有关腊八节来源的最早研究成果说了什么?|2025沸腾生活1

文化   2025-01-07 08:10   北京  
 点击上方“徐徐道来话北京”关注公众号加星标
      总撰稿 /北京史地民俗学会理事 张世强(小强)    
这是徐徐道来话北京公众号2681文章

今天推送图文与音频内容不同,更多完整内容,点击音频!

时间过得真快,这一晃儿就到腊八了,俗话说得好,过了腊八就是年,而腊八节也是最能体现咱们老北京人烟火气生活的节日,所以,我们今天就和大家说说老北京人过腊八节时的沸腾生活。

说到腊八节,100年前,后来成为国立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成员的同仁堂乐家后裔乐均士,就曾经撰文写出了北京腊八节的前世今生,并讲述了很多当年老北京人腊八的风俗,这和我们今天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那乐均士先生笔下的百年前老北京腊八节是怎样的来历,有着怎样的独特风俗呢?

送信的腊八粥,要命的关东糖

老北京人的这句谚语:“送信的腊八粥,要命的关东糖。”意思是说吃了腊月初八的腊八粥,就该准备过年还赊清欠了,因为以前老北京人街头巷尾的油盐店,都是街里街坊的,低头不见抬头见,所以,很多时候都会赊账,到端午节、中秋节和春节前要还帐,特别是春节前,如果您端午节、中秋节都没还帐的话,到了年根底下也得给人家还帐了,因为赊账不能过年。而过了腊八,催促还账的账主子就要挨家挨户去要账了。特别是等到吃了腊月二十三祭灶的关东糖后,因为快到年关了,债主更要上门讨债了,所以叫要命的关东糖。而到了年三十呢,煮饽饽就是吃饺子。杀人不过头点地,无论怎样,到了年三十,账主子就不会再来要账了,债主也就算暂时躲过了这一年,可以安稳地在家吃顿过年饺子了。

100年前的老北京学者写下了腊八节来源最早的研究成果

1925年,北京史学专家乐均士就曾经撰文写出了北京腊八节的前世今生,这也是中国民俗界最早对腊八节的研究成果。他在文中写到:

腊字本是个祭祀名,《风俗通》说:“腊者猎也。田猎取兽以祭祖先。”所以腊字从肉。秦朝时候年终祭祖,把周朝蜡烛的蜡改为腊月的腊,后来就管十二月叫腊月。《道书》说:“道家有五腊,十二月为王侯腊。”宗教家的专门字我们不懂,大约“五腊”也不过是五种祭名。后来又有个腊日,《荆楚岁时记》说:“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还有谚语是;“腊鼓鸣、春草生。”杜甫的诗上说:“腊日常年暖尚通,今年腊日冻全消!”这个腊日、在早年就是个节令,所以诗家到时候还作诗。还有个“粥鼓”,也不知道就是“腊鼓”不是?总而言之,“腊八儿”这一天,一定是个特别点的日子。《乾淳岁时记》说:“十二月八日,医家多合药剂,调之腊药。”可见这一天就可以作腊字的代表。

偏偏的佛家纪念,也赶在这天。这个节令就全被佛家占有,以后只知道有个腊八儿,不理会腊日了。《譬喻经》说:“佛腊月八日降伏六师,投佛请死。言佛以法水洗我心垢,今我请僧洗浴以除身秽,仍为常缘。”所以《天中记》说:“八日佛道成。……故北人以十二月八日灌水佛像。”《月令通考》可又说是“南方专用腊月八日灌佛”,也不知道是谁说的对?在《岁时杂记》上才说出“十二月八日,僧家以乳蕈[xùn ]胡桃百合等造七宝粥,供佛及僧道檀越”,总是庆贺浴佛的意思。《天中记》又说:“宋时东京十二月八日,都城诸大寺,送七宝五味粥,谓之腊八粥。”《东京梦华录》也说:“十二月初八日,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栗子杂料煮粥而食也。”

大概腊八粥这个名称,是从宋朝才有的,并且那时候就兴各家彼此送粥。陆游的诗上说:“今朝佛粥更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就是送粥的凭据。按照这些零七八碎参考起来,大约腊日最早,熬粥的故事也早。从前本不一定是初八熬,《泽州志》说:“十二月初五日,稻、黍果、粥,和羹为粥,曰五豆粥。”《荆楚岁时记》也有“冬至日煮赤豆粥以辟疫”的话。我想是佛教发明七宝粥,才把“腊八儿”跟“粥”介绍到一块儿去。

有了腊八粥之后,大约只有都会的地方讲究点。《天中记》上说的,也是宋朝东京。元朝以后,总是北京把这件事看得郑重。《燕都游览志》说:“十二月八日,赐百官粥,民间亦作腊八粥,以米果杂成之,品多者为胜。”《光禄寺志》有“腊八日供粥料”的规定。清朝每年腊八下上谕,还要派大员到雍和宫去监督熬粥。

《燕京岁时记》上说:雍和宫喇嘛于初八日夜内熬粥供佛,特派大臣监视,以昭诚敬。其锅之大,可容数石米。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瓤、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切不可用莲子、扁豆、薏米、桂圆,用则伤味。每至腊七日,则剥果涤器,终夜经营,至天明时,则粥熟矣。除祀先供佛外,分馈亲友,不得过午。并用红枣、桃仁等制成狮子、小儿等类,以见巧思。大白菜者,乃盐腌白菜也。凡送粥之家,必以此为副。菜之美恶,可卜其家之盛衰。

就是民国出版的《北京指南》也说:

十二月通称腊月。初八日啜粥,曰腊八粥,盖杂各色米豆及菱角、芡实、枣、栗子、莲子诸物,熟煮之以为糜。外以染有红色之桃仁、杏仁、花生、瓜子、葡萄干、青红丝、黑白糖点缀之者也。五更即煮之,先祀祖,供佛,后馈亲友。送粥时必以腌菜菘菜为副。家畜之猫犬雏鸡,亦皆饲以粥。墙壁树木,则以粥抹之。富家煮粥,可供旬月之用,其繁费可知。又有于是日以蒜浸醋,封而藏之,至次年新正启食者,曰腊八蒜。

《石头记》纯是北京话,总是北京人作的,它的第十九回里说:

宝玉又诌道,林子洞里,原来有一群耗子精,那一年腊月初七日,老耗子升座议事,说明日乃是腊八日,世上人都熬腊八粥,如今我们洞中果米短少,须得趁此打劫些来方好。……老耗子问米有几样?果有几品?小耗子道,米豆成仓,不可胜记;果品有五种,一红枣,二栗子,三落花生,四菱角,五香芋。

这几位说腊八粥的,都说得格外详细,就因为它们的是北京的腊八粥。这样看起来,北京人跟腊八粥的关系,总比别处密切一点。并且北京的和尚,在这几天公然派人出来到各施主家去募化“粥米”。我想它所以能在北京这样通行,有三个缘故:一、因为好吃;二、佛教的力量(迷信的心理,有个不敢不熬);三、专制皇帝提倡过。

这些乱七八糟的老古董儿,里头未免有“国故”一点的,但是要找“平民”的,可就更枯窘了。我知道的只有下列的几个,就是:“老妈儿,老妈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儿就是年。”只有这一首还可算是歌谣。

腊七腊八儿,冻死寒鸦儿!

腊八儿腊九儿,冻死小狗儿!(也有把这两个念成一个的。)

送信儿腊八儿,要命糖瓜!救命的煮饽饽。(也有说“送信儿的脂八儿粥,要命的关东糖!救命的饺子”的。)

吃了腊八儿粥,往家溜。

别的可不记得了。

您看,北京史学专家乐均士的研究,基本上涵盖了现在我们的民俗专家在腊八节时提到的这些风俗,可见100年前,我们的民俗专家对于腊八节已经研究得非常深入了。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收听音频。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有版权异议及其他任何问题,请权利人通过后台留言及时告知,我们会尽快妥善处理。

点击下方卡片

关注徐徐道来话北京,我们一起传播京味文化

▲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徐徐道来话北京,聊聊北京城的故事

新闻资讯 | 线下活动 |  私聊北京 | 转载开白

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  合作 

欢迎把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和我们一起
行走大北京,感受古都文化魅力

BRTV徐徐道来话北京
传播京味文化,说说北京城的故事。 北京交通广播FM103.9兆赫每早6点,每晚11点~12点,《徐徐道来话北京》,咱们天天不见不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