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徐徐道来话北京”,我们天天和您闷得儿蜜!
其实,腊八粥不仅仅是冬季美食,
更是北京冬天的文化符号。
为什么要把农历十二月叫做“腊月”
要说“腊八节”,咱们先得说说“腊月”!别看咱们经常把“腊月”这个词挂在嘴边,可是要真问问各位为什么把这农历的十二月叫做“腊月”,估计绝大多数朋友都说不上来了。
说到这“腊月”称呼的来历,还要追溯到遥远的周朝,那时候不论官宦之家还是平民百姓家,年底都要举行一次“岁终之祭”,这次祭祀是一年中最隆重最盛大的一次,而当时人们就把这次祭祀活动称为“腊”,因此后来人们就把每年农历的十二月称为“腊月”了。
腊八粥的来历
关于“腊八节”和“腊八粥”的来历有着各种各样的故事,其中一种说法就是“腊八节”和“腊八粥”都来自于印度,因为腊月初八是佛教的一个重要节日——“佛成道节”。
传说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于是舍弃了王位出家修道。后来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初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释迦牟尼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是就在每年腊月初八通过吃粥的方式,来纪念释迦牟尼成道了!
有关“腊八节”和“腊八粥”,民间还有另一种传说,说它们和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有关!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的时候,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当时正值数九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万般无奈就从老鼠洞里刨找出了一些红豆、大米、枣子等七八种食材,架起一堆柴火。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为那天正是农历的腊月初八,所以朱元璋便把这锅杂粮粥美其名曰“腊八粥”了。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面南背北登基坐殿成了皇帝,为了纪念当年落难时候的特殊日子,他就把每年的农历腊月初八定为“腊八节”,还正式把自己吃的那种杂粮粥命名为“腊八粥”。
到了腊八这一天,不论是皇宫、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清朝时,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老百姓也是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全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非常繁多,北京的甚为讲究,掺在白米中的物品有很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玫瑰、红豆、花生……差不多有不下二十种。一般是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活起来,洗米、泡果、剥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
泡腊八蒜也是有讲究的!
说起这泡腊八蒜,那在咱北京可是很有讲究的,不是您随便找几头蒜,往醋里一闷就算完事的!
这泡腊八蒜讲究的是用紫皮蒜和米醋,把蒜瓣去老皮,泡在米醋当中,装入小坛封严,到除夕启封,那蒜瓣湛青翠绿,蒜辣醋酸溶在一起,扑鼻而来,味道独特。
那泡腊八蒜为什么讲究用紫皮蒜呢?原来紫皮蒜的蒜瓣小泡得透,而且蒜瓣瓷崩结实,泡出的蒜脆香。
说完了蒜,咱们再来说说这醋为什么必须要用米醋,这米醋的颜色淡,泡过蒜色泽如初,橙黄翠绿,口感酸辣适度,而且还略带微甜。
通过这“腊八蒜”的用料,您就能感觉到咱北京人爱吃、好吃、琢磨吃的一面儿了!当然我们也得给各位纠正一个误区,有不少朋友都说这“腊八蒜”如果不是腊八当天泡的,蒜的颜色就不绿,这可没什么科学根据,因为醋泡蒜的反应就是蒜瓣会变绿,关键是看您存放的是否得当,跟是不是“腊八”那天泡的蒜可没有什么关系!
点击下方卡片
新闻资讯 | 线下活动 | 私聊北京 | 转载开白
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 合作
欢迎把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和我们一起
行走大北京,感受古都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