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老字号的“德”字为何少了一横?!︱这家国潮风的邮局也是百年老店!︱从南到北中轴线65

文化   文化   2024-12-31 06:31   北京  
点击上方“徐徐道来话北京”,加星标,我们天天和您闷得儿蜜!
今天推送图文与音频内容不同,点击收听音频

从南到北中轴线65

前门大街上的老字号

本节目为北京广播电视网络视听发展基金扶持项目


前门大街是北京著名商业街、历史文化名街,因为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造就了许多中华老字号。那您知道70年前,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时候,前门大街上就有的老字号都有什么吗?现如今还能在前门大街上开店的还有几家?


在老北京,有些老字号是分散的,四九城里有名的老字号,可以带动一方。但也有很多老字号是在商业繁华的地方扎堆出现的,老北京的前门大街,就是过去老字号扎堆的地方。那里的老字号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吃的、使的、用的,各个行业都有,可以感受到生活中浓郁的烟火气。



乾隆时热闹的前门大街


在清乾隆年间,前门大街一带,店铺林立,顾客游人车水马龙,人流如潮。《清实录·嘉庆卷》中就有这样的记载:“正阳门大街两旁,向有负贩人等,列肆贸易”。从而一些货摊“侵占轨辙”,阻塞交通,有碍“牛马往来”。这里的店铺一是多,二是有名的字号多。
到了民国时期,尤其是民国二十六年,也就是1937年北平沦陷和抗战胜利后三年内战时期,这一带的商业受到极大的摧残,使得这一带的店铺普遍衰败,有的亏损倒闭,有的勉强度日。1949年北平解放后,在人民政府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等政策的扶植下,开始得到复苏。为了反映出解放前夕至解放后50年代前门大街店铺的面貌,现将从正阳桥头至珠市口的店铺列在下面:

东面从北往南有:大北照相馆、前门报刊服务社、正阳德果局、正阳德食品店、永义合乐器店、前门百货商场、庆林春茶叶店、天盛号酱肉铺、前门修鞋部、通三益海味店、庆颐堂药铺、中成药门市部、力力川菜餐厅、天成斋鞋店、崇文呢绒服装加工部、新华书店、都一处饭馆、土产海味冷食部、正明斋饽饽铺、全聚德烤鸭店、老正兴上海餐馆、新华书店、普兰德洗染店、红星度量衡门市部、亿兆棉织百货商店、北京美术公司门市部、前门理发馆、北京钟表厂门市部、北京锦旗套垫厂门市部、前门联合诊所、前门邮局报刊门市部、新华书店、耀华诊所、前门百货合作社、永合号副食商店、前门大街邮局、前门化工油漆商店、前门缝纫社门市部、九江洗染店、前门五金商店。


西面从北往南有:协合祥鲜果店、月盛斋酱牛羊铺、宝兴钟表店、恒泰五金商店、中原照相馆、万昌铜锡铺、前门防护用品皮件修理部、振兴诊所、华孚钟表店、民族乐器厂门市部、崇文区修锁配钥匙部、庆颐堂药店、前门缝纫社门市部、一条龙羊肉馆、恒盛毓瓷铁店、盛锡福帽店、前门储蓄所、红光理发馆、德义公服装店、北京前门化工颜料店、大通食品店、同丰酒店、公兴文化用品店、谦祥胶鞋店、新华书店、洪盛兴竹柳什物店、祥聚公饽饽铺、北京刺绣生产合作社门市部、同益兴鞋帽皮货店、同益兴服装布匹店、同益兴凉席雨伞店、北京市制革厂门市部、天津市政府驻京办事处、光华木器厂门市部、龙顺成木器厂门市部、北京玩具厂门市部、金鱼花木店、美艺礼品店、北京无线电一厂修理部、前门大街麻绳店、春华泰细瓷店、前门百货店、大理石厂门市部、洪盛兴竹柳瓷铁店、前门电器商店、北京笼屉铺、大栅栏综合修理都、前门缝纫社门市部、前门照相馆、毛毯厂门市部、前门自行车商店、中国人民银行储蓄所、前门信托商店、顺义工具厂门市部。


以上94家店铺中,老正兴餐馆是上海的一家老店铺,经营上海菜,在江南一带很负盛名。1956年由上海迁京。此外,力力餐厅和普兰德洗染店也是由江南迁来的名店。
前门大街一带的老字号饱经沧桑,历久不衰,在人民群众中享有很高的信誉;现在,这里的绝大多数老字号都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它们的经营经验应当总结,便于我们借鉴。


现在前门大街都有啥?


下面,我就给您说说现在还能在前门大街找到的咱们老北京的商业老字号。


咱们先说前门大街东侧,在上面提到的这份名单中,我们发现,现在还能找到的,从南往北,有已经更名为中国邮政前门支局的原前门大街邮局,全聚德烤鸭店、都一处饭馆和大北照相馆四家。也是老字号,从别处搬来的有张一元茶庄、馄饨侯和东来顺三家。那前门大街西侧呢,还能找到的从南往北有盛锡福、一条龙、月盛斋三家,算上也是老字号,原来在粮食店街,现在也把门脸开在前门大街西侧的红星源升号,也就是四家,那从别处搬来的还有三禾稻香村、长春堂、荣宝斋、天福号四家。两侧分部是七家八家,共15家,大体对称。当然,还有一些是外地老字号也开到了前门大街上,我们没有计算在内。

 


前门大街的国潮风邮局


前门大街邮局建于1914年,局址落座在前门大街98号,原为北平邮政4支局。由于翻建局房,这家邮局1986年3月20日停业,1987年7月10日开始恢复营业,改为63支局。


1949年2月28日,市军管会宣布接管北平邮政后,邮政事业开始逐步发展变化。1950年,实行报纸“邮发合一”;1953年,实行杂志“邮发合一”;1955年,邮政、电信实行“邮电合一”,邮政局改称邮电局。之后,陆续增加国内国际电报、长途电话、传真、特快专递及有声信函、礼仪专递等业务。1986年2月1日起,开办邮政储蓄业务,邮政设备逐步由手工操作发展为机械化、电子化。



说起来前门邮局,也算是屹立在前门大街100多年的老字号了,可这家老字号能与邮政新业务结合。游客们逛前门步行街,很多人都有一种怀旧情节,而外地游客更是对古老的北京及其发生的变化兴趣盎然,对于富于历史感和知识性融为一体的个性化邮品情有独钟。为了满足游客们的需求,前门邮局在做好日常邮政服务的同时,将目光聚焦在开发彰显老北京韵味和前门大街特色的邮资封片、邮册等产品上。奥运会期间,在提供奥运邮品的同时,还为大家加盖“08.07天街纪念戳”,受到国内外游客的青睐和好评。

前门邮局还推出了以老北京风景为内容的多种京味浓郁的邮品,再次受到了各界人士的追捧。有的“老北京”说:“你们是老字号邮局,就该有咱老北京特色的产品啊!”比如《老北京风情》邮册,从老北京的餐饮、行当、民居、生活习俗、节日风俗等方面,分7组共84枚纪念封,全面展现了昔日老北京风情,为广大游客和邮迷提供了品评老北京的窗口。


不过,随着来前门大街旅游的外地游客逐年增多,2020年9月28日,前门大街邮局变身全国首家新国潮主题邮局,并正式挂牌。


近年来,消费市场上“国潮”涌动,买国货、用国货、晒国货成为很多人的日常,中国品牌影响力与日俱增,中国制造也在跨界融合中改变着原有的模样。国货正当“潮”,这里有来自理念的更迭、有聚焦供给的创新、更有根植文化的自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邮政新国潮主题邮局应运而生。作为全国首家聚焦新国货新文创的主题邮局,前门大街邮局将充分挖掘并聚合那些匠心打造的新国货,以邮政新文创为赛道,用互联网思维定义新国货,用主题邮局助力新国潮。


新国潮主题邮局并不是简单的中国元素堆砌,也不是简单的复古中国风,而是要把它打造成为邮政新文化的IP,充分盘活邮政固有文化资产,创造具有邮政特色的国潮文化和产品,并通过跟知名国货品牌的跨界合作,让用户感受新国潮带来的独特产品和文化体验。


全聚德的德字为何少了一横


说到前门大街上的老字号,全聚德不能不提。那说到前门大街上的这家老字号,就不能不提已经成为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老门脸儿墙,以及它的牌匾。

2011年3月7日,北京市第八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经市政府批准后正式公布。这一段9.3米长的老门脸儿墙助阵,一举由“白丁”成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走进前门大街上的这家餐厅,穿过装修现代、华丽的一层大厅,在烤鸭店的东边就是这段门脸老墙,中间大门上方砖刻的老字号的老匾,“鸡鸭店”在右,“老炉铺”在左,经过百年已经风化得有些辨不清字迹,如同一位耄耋老人满是皱纹的额头。大门两旁挑着明晃晃的铜幌子,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初建时毫无区别。门内别有洞天,一进门是财神爷的供桌,账房先生的柜台在南侧,上面摆着算盘、毛笔、砚台,房梁上的大鸟笼子里蹲着一只八哥儿,通往二楼雅间的木楼梯旁摆着一台老式留声机。

1985年,全聚德把位于肉市胡同东侧的老房子推掉了,准备盖新楼。为了避免行人在工地上来回穿行,就把路边的门脸老墙留下,作为工地的围墙,准备等到新店开始施工时再把它拆掉。后来一位香港建筑设计师来到工地勘测,一下子就被这面孤零零的门脸老墙吸引住了。他建议店里把这面古墙保留下来,店里采纳了他的建议。

拆这面墙时,设计师对原墙的门窗进行了测量,并拍照留存,工人拆墙时把拆下来的每块砖都作了编号,尤其是门上的砖刻匾额更是小心翼翼地抠下来。


1992年,新楼修成后,在原来老墙位置向后移动约37米的地方,工人们开始了复原工作,他们按照顺序将砖头重新砌起,有些砖不能用了,就专门委托砖厂严格按照原砖的尺寸烧制。后来,店里请来王世仁、谢辰生几位文物专家对他们这老门面墙进行考查认定。在路上,老专家听说老墙已经被拆了,后来又搬进屋里,有点失望,觉得恐怕不再有文物的价值。当惴惴不安的工作人员带着几位专家来到老墙跟前,王世仁眼睛一亮,他在以前没有盖新楼前见过原来老墙的模样,如今一看,经过迁建的老墙仍按原样保存下来,终于放下心来。最后几人一致认为,老门面墙虽然往后移动了,但仍在原来店堂范围内,而且建造工艺和材料都符合文物保护的要求,保存了文物建筑的原真性,可以定为市级文保单位。

除了市级文保的老墙,再有,就是他家的牌匾也是一个传奇。公元1864年,也就是清同治3年,“全聚德”金字匾额在市声鼎沸的前门大街喜庆高悬。从此,这块老匾就成为这家老字号150多年发展历程的最好见证,可不知道您注意过没有,这块牌匾中的德字,为什么会少一横呢?



早年间,创始人是杨全仁老先生每天到肉市上摆摊售卖鸡鸭,都要经过一间名叫“德聚全”的干果铺。这间铺子招牌虽然醒目,但生意却江河日下。到了同治三年(1864年)生意一蹶不振,濒临倒闭。精明的杨全仁抓住这个机会,拿出他多年的积蓄,买下了“德聚全”的店铺。


有了自己的铺子,该起个什么字号呢?杨全仁便请来一位风水先生商议。这位风水先生围着店铺转了两圈,突然站定,捻着胡子说:“啊呀,这真是一块风水宝地啊!您看这店铺两边的两条小胡同,就像两根轿杆儿,将来盖起一座楼房,便如同一顶八抬大轿,前程不可限量!”风水先生眼珠一转,又说:“不过,以前这间店铺甚为倒运,晦气难除。除非将其‘德聚全’的旧字号倒过来,即称“全聚德”,方可冲其霉运,踏上坦途。”



风水先生一席话,说得杨全仁眉开眼笑。“全聚德”这个名称正和他的心意,一来他的名字中占有一个“全”字,二来“聚德”就是聚拢德行,可以标榜自己做买卖讲德行。于是他将店的名号定为“全聚德”。接着他又请来一位对书法颇有造诣的秀才--钱子龙,重新书写了这三个大字,制成金字匾额挂在门楣之上。那字写得苍劲有力,浑厚醒目,为小店增色不少。

可是不知您是否注意到:钱子龙写的牌匾上的德字少了一横。这是为什么呢?

 

有人说,当时杨老板把钱子龙请来,两人对饮开怀,杨全仁得知钱子龙书法非常好,于是马上拿出笔墨纸砚,请钱秀才题个字。由于钱秀才多喝了两杯,精神有些恍惚,一不留心,“德”字忘写了一横。


还有人说,当时杨全仁创业时,一共雇了13个伙计,加上自己一共14个人。为了让大家安心干活,同心协力,所以让钱秀才少写一横,表示大家心上不能横一把刀。听到这,也许您会反问:那加上一横,不是更表示一心一意吗?

这些当然都是猜测和传说。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原来早在一千多年前,“德”就是像象形字一样的字,可以有一横,也可以没有横。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唐宋元明清书法名家的墨迹中得到印证。比如,现立于北京国子监孔庙的清朝康熙皇帝御书《大学碑》中的“德”字就没有一横;又比如清代画家郑板桥本人书写的“德”字,有的带一横,有的不带一横。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过去“德”字有两种写法,可以有横,也可以没有横,两种写法都是正确的。

 

清华大学的校训石刻,德字无横。


 参考资料:

《前门和前门的传说》  杨建业著 中国社会出版社

《大前门--王永斌口述老北京生活》 王永斌口述 王炜 郭韡整理 学院出版社

《皇城古道—北京前门大街》 李金龙著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前门印象》中共北京市崇文区委宣传部北京市崇文区文化委员会 编 京华出版社

《我与中轴线》 《我与中轴线》编委会编北京出版社北京出版集团公司

《前门史话》 王永斌著 中华书局

《前门火车站,见证那段历史》李俊玲文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有版权异议及其他任何问题,请权利人通过后台留言及时告知,我们会尽快妥善处理。
点击下方卡片
关注徐徐道来话北京,我们一起传播京味文化

▲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徐徐道来话北京,聊聊北京城的故事

新闻资讯 | 线下活动 |  私聊北京 | 转载开白

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  合作 

欢迎把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和我们一起
行走大北京,感受古都文化魅力

BRTV徐徐道来话北京
传播京味文化,说说北京城的故事。 北京交通广播FM103.9兆赫每早6点,每晚11点~12点,《徐徐道来话北京》,咱们天天不见不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