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D这里竟然有一通石碑,原来是这位爷的!|大北窑到底是哪年开始这么叫的?|坐着公交游北京4

文化   2025-01-24 06:30   北京  
 点击上方“徐徐道来话北京”关注公众号加星标
      总撰稿 /北京史地民俗学会理事 张世强(小强)    
这是徐徐道来话北京公众号2706文章

今天推送图文与音频内容不同,更多完整内容,点击音频!

北京大1路公交车,被称为“大红鱼”,一袭红装,行驶在北京长安街上,是一抹亮眼的风景线,并且沿线都是北京的风景名胜和高楼大厦,现代气息和历史文化相融合。所以,很多人喜欢乘坐大1路公交车。

如果您坐上大1路,过了郎家园,从东到西继续往前,相继会有大北窑东、大北窑西等站点,由于这些站点都处于CBD的核心区,虽然人来人往,但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些站点的站名来源和相关掌故。

您知道郎家园万达广场有一通有故事的石碑吗?大北窑地区到底是怎么从废弃的窑坑变成北京商贸中心的?

郎家园这通石碑主人到底是谁!

在建外郎家园万达广场东北角路边,有一座久经风雨历尽沧桑的石碑,碑座是一只巨龟,雕工精湛,栩栩如生。碑身为石质上乘的汉白玉,碑顶盘着两条雕龙,刀法娴熟,惟妙惟肖。碑额上书“御制”二字,碑上的文字是汉满两种祭文,字体遒劲。从碑文可以看出,这通石碑立于康熙十四年四月十五日。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东郊地区兴建了大批工厂,石碑被圈入北京仪器厂内。当时,石碑周围杂草从生,一片荒凉。直至2005年,工厂外迁兴建万达广场时,当时施工人员想要把这通石碑拆除,幸亏建外办事处及时出面制止,这一历史文物才得以保存下来。为保护京城文化古迹,建外办事处可谓功不可没。做为文物妥善保管起来,吸引着过往行人驻足观看,成为朝阳郎家园地区街头的一景。

那么这通石碑的主人是何许人也呢?

据《清史》记载,碑的主人是清朝工部尚书星纳。星纳是满洲正白旗人,四朝为臣,先后侍奉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四位清帝。在清太祖努尔哈赤朝,星纳与蒙古作战,率兵将敌军射杀殆尽,授一等侍卫兼牛录额真。清太宗皇太极时,星纳率二十个侦察兵到张家口侦察,被明兵包围,坚守四昼夜,直到援兵到来。清军入关之后,因为战功,星纳升至尚书一职,后加封太子少保。顺治十年,已是日薄西山的星纳告老退隐。清圣宗玄烨帝时,星纳去世,获谥号敏襄。康熙十三年,康熙帝为纪念星纳赫赫战功,特立了这通石碑。

现如今,星纳石碑矗立在十字街头,它像一部史书讲述着古老的故事,见证着今日的辉煌,翘望着更加灿烂的未来。

大北窑这个地名经历了这一地区的四次功能改变!

从大1路上有大北窑东、大北窑西两个站点来看,大北窑这个地名确实非常重要。虽然有些年轻人可能觉得这里应该叫国贸或是CBD可能更合适,但大北窑这个地名真的很有历史,也记载着北京东部地区的发展和变迁。

明永乐四年,也就是公元1406年,永乐皇帝诏命大兴土木,修宫建城,自然需要挖土烧砖,于是北京各地的砖窑、瓦窑就多了起来:南有刘家窑、黑窑厂、琉璃厂、大瓦窑、小瓦窑等,但那时的大北窑地区还是水系发达的荒郊野地,和窑厂无关。

据传, 元末明初,大北窑地区还没有地名,但这里草木丛生,常有獐、鹿出没。明代朱棣迁都北京之后,开始改变大北窑地区的命运。从历史发展来看,位于朝阳区建国路、三环路十字交叉路口西北的大北窑,有四次功能上的转变。

第一变是在明朝:明代时,这块草茂水美的地方,成了皇家的御苑游猎场,曾名獐鹿房,是专门圈养鹿的地方。想当年,这里的一大片荒郊野地,水草丰茂。宫廷选址开辟御苑,盖房舍数十间,派人监管养殖獐鹿,又名为牙獐鹿,又叫獐子。它是哺乳动物,外貌像鹿,身体矮小,跑跳灵敏;皮毛黄褐色,腹下部白色黄白相间,十分可爱。但是,它头上没有鹿角,显得非常奇特。

养鹿可以欣赏,也可以食用,一举两得。因为御苑养鹿,而这里作为皇家的“獐鹿房”,一下子就流传了二三百年。

第二变,就到了民国。中间的几百年,这里没有史籍记载。民国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937年卢沟桥事变,全民族抗战爆发,日军侵占北平。1939年,日军想在东郊建设工业区,这就是后来北京汽车制造厂、第一机床厂等在这里创建的基础;日寇还想在西郊建“新北京城”,就是所谓的新市区。但这些设想还没有成为现实,日本鬼子就战败投降了。

既然要建工业区,必然需要大量建筑材料。于是就在建国门外不远处建窑烧砖。想当年,出建国门,向东北方向三里,这里地势广阔、土质细腻,向来烧得好砖。到1945年日本投降, “大北窑”地区就建成了不少窑址,就地取土、打坯、烧砖。经历六年时间,大北窑地区已是砖窑密集,遍地大坑。其中最大的一座窑位于窑厂区最北侧,有一座大窑烟囱高耸,远远就能看到,所以远近的居民到这里来,便以“北侧那座大窑”为标记物,久而久之就叫成了“大北窑”;当时还有个地名叫周家坑,是因为建窑厂时占用了周姓人家的土地,后来给挖成了大坑;不过这个名字没叫开,也就并入大北窑了。

1945 年日本投降,窑地形成村落,正式取名大北窑,一直到1949年北平解放。

第三变,是在1958年以后,1955年的时候,当时在日坛周边兴建使馆区;为修建人民大会堂和天安门广场,还将天安门地区的居民搬迁到了永安里住宅区,所以,从建国门到大北窑地区,不仅将道路拓宽、铺装沥青柏油路,还定名为“建国门外大街”。

而大北窑地区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窑厂、苇塘、坟地、矮房、湿地、水坑等,逐渐填成平地,逐渐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居民区。后来,纵横修路,盖楼房、建工厂,把农村、居民区变成城市,工厂、厂房、楼房一天天耸立起来了。后来,1958年修建地铁的工程兵部队还在这里建了随军家属宿舍,时称地铁向阳大院。因为这个大院位于大北窑旧址以南,1965年还被命名为大北窑南巷。当年的平房原是临时工棚,简陋,没有配套设施。排列整齐,呈纵向长条形布局。每排平房前2米宽,沥青道路两侧植有毛白杨,房后种有爬蔓植物。东侧通行多路公共汽车,南侧为113路公共 汽车的终点站。

第四变,是在1977年以后,1977年修的建国门立交桥,就是建国门的原址。1978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之下,建外地区真正的巨变开始,一直到现在。地名也从大北窑叫成了CBD。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有版权异议及其他任何问题,请权利人通过后台留言及时告知,我们会尽快妥善处理。

点击下方卡片

关注徐徐道来话北京,我们一起传播京味文化

▲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徐徐道来话北京,聊聊北京城的故事

新闻资讯 | 线下活动 |  私聊北京 | 转载开白

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  合作 

欢迎把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和我们一起
行走大北京,感受古都文化魅力

BRTV徐徐道来话北京
传播京味文化,说说北京城的故事。 北京交通广播FM103.9兆赫每早6点,每晚11点~12点,《徐徐道来话北京》,咱们天天不见不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