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值夜班的很多时候会遇到蛛网膜下腔出血扫描头颈CTA,我们按照常规头颈CTA去扫描会失败,导致颅内血管显示差,不能很好的给临床提供价值,这时候临床也会要求重新做,可能大家都遇到过这样的病例,今天和大家聊聊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头颈CTA扫描。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是一种致命的疾病,是指非外伤性脑底部或脑表面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相应临床症状的一种脑卒中,占所有脑卒中的5%-10%。 急性期蛛网膜下腔出血表现为脑池、脑沟和脑室密度增高,某些影像征象对判断动脉瘤破裂的位置有一定帮助,例如血液在蛛网膜下腔内的分布及局限化血凝块的厚度,脑实质内血肿的出现是提示血管瘤破裂位置最有价值的指标之一。【1CT显示广泛的SAH、左侧直回血肿,提示前交通动脉瘤破裂A箭,经右侧颈内动脉的DSA证实存在一不规则的前交通动脉瘤B箭,此动脉瘤同时进行了栓塞治疗图C】- 大脑前动脉瘤破裂,血液多积聚于视交叉池、纵裂池前部
- 大脑中动脉瘤破裂,血液多积聚于一侧的外侧裂池,亦可向内流
研究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后10min便可以观察到脑血管急性收缩,蛛网膜下腔内血块的机械性刺激、NO浓度的减少、ET-1浓度的增加 、血小板聚集释放的血管活性物质、氧化应激产生的致血管痉挛物质、位于大血管外膜的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释放的肾上腺素均可使脑血管收缩加剧。正常 生理条件下,血管内皮通过释放收缩如(ET-1)和舒张活性物质(如NO)控制血管张力和血流。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被认为是导致早期血管收缩和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关键因素。发病后10min内,小血管可发生一系列改变 ,包括内皮细胞膜迂曲褶皱 、断裂及与内皮基底膜脱离,甚至基底膜降解。以上这些病理变化导致血脑屏障破坏和脑水肿。——付超 赵丛海,动脉瘤性蛛 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病理生理的研究进展- 扫描时间从常规5-6s修改为9s,阈值100HU触发后延迟时间从常规3s修改为5s,目的就是为了常规扫描时间比较快导致颅内显影差
- 第一期扫描结束延迟5s再扫描一期,对于第一期有时候扫描早的一个补救
- 对比剂,使用了350浓度,速率4.5ml/s注射了70ml,常规头颈CTA我们使用40-50ml
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头颈CTA的扫描,从平扫上要看出出血,调整扫描方案,按照常规头颈CTA技术扫描失败的风险大。扫描技术调整:1.监测层面:按照常规主动脉弓监测的话,调整增加触发后延迟时间和整体扫描时间,监测层面为wliss环的话,使用手动触发,看到wliss环显影后等着再扫3次后启动扫描,目的是颅内血管显示的好一些,无需调整触发后延迟时间和整体扫描时间;3.对比剂:使用高浓度对比剂,比常规扫描要增加药量,延长打药时间。
本微信公众号平台属于公益性医学影像类学习交流平台,主要服务于医学的影像技术同行和医学界的朋友们,以及对医学影像有兴趣的朋友。内容中的图片有来自于网络书籍或公众号,涉及版权,联系删除,如果对本公众号内容喜欢,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与大家一起交流学习!!!
如何关注微信公众号
1.点击标题下方「蓝色“影像技术张春红”微信名」可快速关注;
2.长按下方二维码,识别并关注;
3.复制”影像影像技术张春红“,在“添加朋友”中选择“公众号”粘贴搜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