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CSZ观点|调休是怎么来的?你有节后综合症吗?

学术   2024-11-19 18:32   广东  


近些年,关于节假日调休问题和延长小长假的讨论尤为热烈。2024年11月12日公布了《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主要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作出了如下修改:



一、将第二条第二项修改为“春节,放假4天(农历除夕、正月初一至初三)”,第四项修改为“劳动节,放假2天(5月1日、2日)”。

二、增加一条,作为第七条:“全体公民放假的假日,可合理安排统一放假调休,结合落实带薪年休假等制度,实际形成较长假期。除个别特殊情形外,法定节假日假期前后连续工作一般不超过6天。”



那么,调休是怎么来的?

你有节后综合症吗?



01

假期旅游一直是一个大家热议的话题。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多举措促进消费,节假日、各个城市消费券、各城市旅游热度、游客满意度都是居民和学者们关注假期消费拉动经济的窗口。无论是居民出游意愿、还是旅游经济综合景气指数都是过去几年来最好的。全国旅游交通立体化体系逐渐完善,叠加短视频平台赋能,出圈标签化的带动效果也十分明显。在“淄博赶烤”“天水热辣滚烫”“贵州村超”等等特色文旅标签带动下,旅客的个性化需求得以满足。


人们假期旅游热情高涨的背后,旅游体验不佳、旅游人均消费下降的声音也不容忽视。机票、酒店价格跳涨、火车票一票难求的报道频繁出现在各个自媒体。试想,如果一想到去某个热门景点游玩,就出现某地人满为患,高速堵车、排队入景区、上厕所要排队数小时,这样的心理暗示和预期影响下,导致一部分人选择了“反向旅游”、“宅”在家里休息,或者选择近程度假、平替旅游。不是周游世界去不起,而是平替旅游更有性价比,这一方面反映了旅游环境不佳,仍待改善的旅客心声,一方面也使得三四线“默默无闻”的地区得以在各大视频网站、自媒体公众号的传播下,凭借自身具有特色的资源、风情和旅游产品吸引更多旅客体验中国大地的多姿多彩,从另一维度阐释了“长尾效应”。


通过梳理各政府网站信息,鉴于2020年与2023年中秋节和国庆节连放,只选取了五一长假、端午假期以及国企假期作为参考。数据表明,国内出游总体人数和消费均呈现上升趋势,人均日消费同比增长于国内旅游人数同比增长高度相关。此外通过将2023年、2024年旅游数据与2019年旅游数据作比较发现,假期总消费和假期人均消费仍有较大增长空间。


假期旅游对于居民精神和体感而言是丰富多样和复杂多变的。在不同群体,不同诉求和不同季节下表现的形式都很难得到一致的答案。但旅游环境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间应该是居民、政府和旅游中介机构都一致认同的观点。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旅游研究中心秘书长金准表示:“旅游消费呈现出逐浪式、涟漪式、多极多层化、内涵化的新特征”。当前假期旅游的确在精神层面提供了更多的支持,但是只有更好的注重旅客的体验感,维护假期旅客的旅游权益,才能促进高质量消费,推动假期旅游消费、精神消费融合发展。



02

回顾过往,建国以来,中国法定节假日的数量经历了以下变迁:


1949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法定节假日制度比较简单,实行单休制度。根据《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当时法定节假日包括新年1天、春节3天、劳动节1天、国庆纪念日2天,总天数为7天。

1994-1995年

中国开始从“双休—单休”循环过渡到全年双休制度。1995年3月25日,国务院规定从5月1日起,中国实行每周五天工作后休息两天的双休日制度,法定节假日加上星期日,劳动者每人每年休息日由原来的59天增至104天。

1999年

国务院改革出台新的法定休假制度,春节、劳动节及国庆节的法定假日均设为3天,至此,我国法定假期提升至10天。

2007年

国务院再次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进行了重大调整。五一劳动节的3天假期被取消,改为1天的法定假期,同时新增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为法定假期,令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天数由10天增至11天。

2014年

春节假期的安排有所调整,除夕当天从春节假期中剔除,春节假期变为农历正月初一、初二、初三。

2024年

国务院公布了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自2025年1月1日起,全体公民的法定节假日将增加两天,即农历除夕和5月2日。此次调整后,法定节假日假期前后连续工作一般不超过6天,放假总天数由11天增加至13天。

由上可以看到,中国的法定节假日从最初的7天增加至目前的13天,反映了国家对民众休息权益的重视以及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发展。随着节假日数量的增加,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社会在多个层面上的积极变化。首先,这直接提高了国民的生活质量,使人们有更多的时间休息和放松,增强了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其次,更多的休息日促进了消费和旅游业的发展,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尤其是对服务业和旅游业的推动作用显著。此外,合理的休息时间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平衡工作与生活,减少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这对于身心健康至关重要。同时,增加的节假日很多与传统节日相关,这不仅有助于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还促进了社会和谐,因为人们有更多的时间与家人团聚,增进家庭关系。



03

尽管总休息天数不变,但是很多人一想到周末调休(补班),就会莫名烦躁和焦虑。总感觉放了个“假的假期”。还有人提出小长假打乱了平时的作息规律和延长了工作时间,影响了工作和休息的平衡,导致产生“节后综合症”。


小假期、长假期,每当假期结束临近,总感觉放了个假的假期。有部分人会感到,不想上学、不想上班、也不想起床(这个赖不着假期),心理上会出现神思恍惚,心不在焉精神不振、失眠、心烦、焦虑等症状。生理上会出现反应迟钝,注意力无法集中、疲惫、头晕、恶心、食欲不振、神经性厌食、腹泻等症状。


为什么会得节后综合征,其本质原因是生活节奏被打乱,破坏了惯有的生物钟模式。这种打乱既有工作时间调整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也有从忙碌工作中抽离出来后,生活不规律、暴饮暴食、过度娱乐,这会导致生物钟紊乱、身体各器官超负荷运转、身心失衡等综合性症状。当假期“戛然而止”,重新面对工作的压力,心理和身体为了重新适应工作或者学习,就会出现难以适应的情况。从医学角度来讲节后综合征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病症,更多的是对一种消极状态的调侃。


如果说固定假期可能会产生各种负面影响,那么你考虑过主动休假吗,而你又有“休假羞耻症”吗?根据劳动报2023年报道,“请假耻辱”一词来自于网民“米米不爱吃芝士”的一条帖子,她直截了当地问大家是不是都有“请假耻辱”,明明是自己的合法合理假期却总是不好意思请,同时呼吁大家要拒绝“请假耻辱”,大胆请假。然而请假到底难在哪里,某媒体就“你有请假耻辱吗?”的话题,对近4万人的调查分析,发现接近50%的人认为自己有请假耻辱症,一请假就焦虑;25%的人认为是否有请假耻辱症取决于领导态度和职场氛围。究其原因,除了互联网时代和移动社交软件深度绑定导致工作地点、工作时间与休息的边界逐渐模糊,休假质量大打折扣外,岗位AB角色的安排、“过度责任心”以及请假流程、审批标准等因素也是导致请假难的隐形职场文化压力。



0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要筑牢依法合规经营底线,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做爱国敬业、守法经营、创业创新、回报社会的典范。企业家应当明白员工和企业的目标是一致的,企业家要树立正确的意识:即职业生涯停滞不前、工作得不到价值感,选拔体制不公平才是员工躺平、工作效率不高的主要因素。企业家应该认识到“996”的文化并不能促进生产效率的提升,并不能达到双赢的目标,员工加班回家后疲惫的精神状态无论对家人还是社会(家庭矛盾、生育情况、身体状况)都不会有积极的作用。企业家在追求资本回报的同时应应该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减少不必要的加班和在不影响工作进度的情况下简化请假流程是保持员工良好身心的重要制度保障。


从学术的角度来看持续、长时间、快节奏、高强度的工作迫使员工在回复时间保障、恢复环境创建和恢复活动参与方面有面临挑战。随着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工作和非工作领域间的边界模糊化(Barber & Santuzzi, 2015),身体从工作单位下班容易,心理“下班”却越来越难。不少群体都存在身体已经躺在床上了,但是满脑子还在想着工作。身心分离特征愈发明显。容易造成身心疲惫,长期可能导致“心身耗竭综合征”(Burn Out Syudrome)。


上述症状会降低还会降低其工作投入(Chong et al., 2020)。主流研究认为心理脱离对工作投入具有正向影响(Kühnel et al., 2012; 万金 等, 2023)。根据工作要求—资源模型,个体需要良好的生理和心理资源补充,才能产生工作投入(Bakker & Demerouti, 2008)。当员工主动执行心理脱离行为,下班时间有意识的隔离工作相关内容,实现心理脱离的状态,就可以减少情绪衰竭和睡眠问题(Chen & Li, 2020),减少心理资源损耗并恢复心理资源,有助于提升个体工作投入水平。



05

客观来看,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化、需求广泛、关系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上海交通大学的董玥教授提到:人的需要与社会生产的矛盾是一对矛盾体;从共时性辩证层面来看,能够规定或影响同一社会阶段的其他矛盾;从历时性发展层面来看,构成社会主要矛盾历史形式的共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持续推出多项措施,旨在不断改进和完善现有的体制机制与政策体系。当前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国际安全挑战错综复杂,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因此面对新的历史机遇,我们应该有决心、有耐心、有信心。


对待节假日优化调整,要多一分平常心。《国民旅游休闲发展纲要(2022-2030年)》提出,要继续优化全国年节和法定节假日分布格局。面对他人讨论调休政策的时候,要多一份平常心。结合我国目前实际和国际形势状况,相信我国相关部门会在适当时候进行调整。


对待无效加班,要多一份耐心。加班就如借钱,救急不救穷,绝不是行之长远的策略。在这方面,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有所告诫——那个时候我年轻想办好事,差不多一个月大病一场。为什么呢?老熬夜。经常是通宵达旦干。后来最后感觉到不行,这么干也长不了,就摆顺心态,工作到晚上12点,就不做了,第二天重新来过。先把自己心态摆顺了,内在有激情,外在还是要从容不迫。


对待转型阵痛,要多一份信心。当前我国经济平稳发展,总体向好。2024年第三季度虽然有波动,但是总体仍在5%左右的预期范围内。面对国内外地缘政治以及经济波动带来的负向影响,应该要多一份信心。为此,社会各界应该加强企业违法责任制度的监督,并积极探索错峰休假、弹性休假制度。



参考文献

[1] Barber,L.K.,& Santuzzi, A. M. (2015).Please respond ASAP: Workplace tele-pressure and employee recovery.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Psychology, 20(2),172-189.

[2] Chong, S., Kim, Y. J., Lee, H. W., Johnson, R. E., & Lin, S.H. J. (2020). Mind your own break! The interactive effect of workday respite activities and mindfulness on employee outcomes via affective linkage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 159 , 64–77.

[3] Kühnel, J., Sonnentag, S., & Bledow, R. (2012). Resources and time pressure as day-level antecedents of work engagement.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 85 (1), 181-198.

[4] 万金,周雯珺,周海明,等. 心理脱离对工作投入的影响:促进还是抑制?[J]. 心理科学进展, 2023, 31 (02): 209-222.

[5] Bakker, A. B., & Demerouti, E. (2008). Towards a model of work engagement. Career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13 (3), 209–223.

[6] Chen, Y., & Li, S. (2020). Relationship between workplace ostracism and unsafe behaviors: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detachment and emotional exhaustion. Psychological Reports , 123 (2), 488–516.



撰稿:中国人民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深圳)研究团队

数据整理:谢航




中国人民大学深圳研究院
着力打造立足深圳、服务湾区、面向全球的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努力成为坚定不移走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的先锋队和示范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