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2024年10月29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深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驻华代表处(IMF)、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联合主办,中国人民大学深圳金融高等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深圳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联合承办的主题论坛“世界经济展望:全球经济变局与中国金融发展”顺利举行。
中银香港首席经济学家钟红出席并发表了主题演讲。她深入分析了在全球经济变局下,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的现状、政策实施效果以及未来的机遇。钟红女士指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大湾区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中发挥着内引外连的重要作用。她强调,大湾区的发展目标是到2035年形成以创新为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提升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实现要素自由流动。同时,她提到大湾区在政策体系、金融开放、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等方面的积极进展,并展望了大湾区未来的发展潜力和机遇。
01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巩固与大湾区的内引外联作用
当前香港经济繁荣,社会稳定,金融市场也出现了积极向好的趋势,2024年9月发布的最新《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显示,香港排名重回全球第三位,是亚洲第一大国际金融中心。今年10月香港政策领域发生了两件重要的事情:
一是10月9日,香港特区政府和国家商务部在《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的框架下签署协议,再次修订CEPA下的《服务贸易协议》,本次修订有利于香港服务业从业者到大湾区从业、设立企业,不仅降低门槛和简化审批流程,也使得更多涉及市场机制领域的开放措施能够在大湾区更好地落地实行。
二是10月16日,香港特区政府行政长官发表了任内第三份施政报告,报告主题为“齐改革同发展 惠民生建未来”,紧密围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于香港巩固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建设国际高端人才聚集平台的定位,提出香港在改善民生、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科创等众多领域的措施,其中比较引人瞩目的是“改革”一词在最新一期施政报告里出现了42次,这充分体现出粤港澳大湾区在未来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将要发挥的内引外联的作用将更加突出。
在全球范围内,粤港澳大湾区与其他领先的世界三大湾区如美国的硅谷湾区、纽约湾区以及日本的东京湾区相比,各具特色与优势。粤港澳大湾区的独特性体现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这种制度多样性为大湾区带来了独特的优势。同时,粤港澳大湾区以其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特点脱颖而出。尽管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的生产总值在四大湾区并非最高,但其实现了14万亿元人民币的经济总量,以不到全国0.6%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九分之一的经济总量,充分展现了其高质量发展的潜力和动能不断释放, “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充满勃勃生机。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粤港澳大湾区在全球领先湾区中具有鲜明的特色,同时也存在需要进一步发展的领域,如专利申请量和科技竞争力。这些领域需要更多的投入和发展,以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向世界一流湾区迈进的目标,这也是过去五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明确方向。
02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与政策体系
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颁布实施,标志着粤港澳的发展进入到一个由国家规划带动、各方面深度合作的一个新时期。新的时期最重要的目标是在2035年形成以创新为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在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等众多领域有大幅度提升,包括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等都得到显着增强。目标中的五大定位包括“充满活力的世界级的城市群”“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和“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国家层面以及各省部委针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综合政策,形成了所谓的“1+N+X”政策框架。其中,“1”指的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该纲要作为指导性文件,引领整个大湾区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围绕金融、民生、科技创新等关键领域,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这些政策不仅覆盖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等主要城市,还特别关注了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四大发展平台,并为这些区域出台了众多针对性政策和措施。
政策的重点在于推动基础设施的硬联通和制度规则的软联通,同时也涵盖了民生相关的新联通措施。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政策体系日益丰富和完善,更加聚焦于关键领域和发展方向。在政策方向上,已经明确了一系列重点领域,其内容广泛,不仅包括产业政策,还涵盖了四大平台的发展以及民生问题。特别是在金融开放领域,出台了大量相关政策,如中国人民银行和各地金融管理部门推动的互联互通政策,以及跨境基础设施的完善等。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得相关制度更加健全,政策框架更加充实。
在民生领域,政策制定的重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促进北上工作和生活的便利化,包括为香港居民提供税收优惠,解决他们在内地工作时的子女教育和医疗等后顾之忧。其次,政策还旨在简化粤港澳三地居民的双向往来程序,增强区域内的流动性和互动性。在金融领域,特别是在跨境支付方面,已经实施了多项措施,使得港澳居民在内地消费和内地居民在港澳消费时享受到无差别的便捷服务。此外,香港的“转数快”服务允许个人之间通过电话号码进行小额汇款,预计该服务将在粤港澳大湾区等内地城市试行,将进一步促进区域内金融交易的便利性。
在科技创新政策方面,粤港澳大湾区的政策着力点在于加强科技创新合作,建立国际化的创新平台,以及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技术创新。政策还包括科技人才资源和科研团队的合作,大湾区一些高等教育机构在科创领域的投资不断增加,取得了显着成效。
在金融政策方面,2024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管局推出“三联通、三便利”政策,以加强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这些金融互联互通机制的完善,使得相应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多样。在此过程中,香港作为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许多产品和服务在香港先行先试,然后逐步推广至其他地区,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果。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另一个重点是支持小微企业和产业体系的转型升级。金融业为此提供了配套的支持和服务,包括审慎监管、风险防范和跨境金融监管合作,取得了积极的效果。这些政策的实施,不仅促进了大湾区内部的经济融合,也为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金融基础。
03
大湾区框架下四大发展平台的政策措施与特色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框架下,四大平台——前海、横琴、南沙和河套,各自推出了具有特色的政策措施,以促进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一)前海平台
2010年成立时,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面积仅约15平方公里,到2021年已扩大至120.56平方公里。14年来,前海走出了一条“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的高质量、快速度、超常规发展的新路。在全力支持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方面,目前前海注册港企9055家,注册资本9469.47亿元人民币。前海在内地金融业对外开放中发挥了示范窗口作用,特别是在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方面。前海的政策明确规定了绿色金融的发展,对标国际标准,推动绿色金融业务的开展,成为前海改革的重要特色。
(二)横琴平台
横琴平台主要对标澳门经济多元化,出台了大量政策和措施,围绕特色金融和高端制造业发展。从2021年9月《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发布,到今年6月9日合作区实施封关运行政策满百天,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积厚成势、提速发展,推动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合作区内澳资经营主体呈明显增长趋势,截至4月,澳资企业总量达到6208户,同比增长12.3%,比合作区成立时增长33.88%。此外,横琴平台还建立了高度便利的市场准入制度,积极吸引跨境人才,促进澳门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和特色金融的发展。
(三)南沙平台
南沙作为广州唯一的出海口,近年开发建设加力提速,在大湾区“一点两地”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彰显。南沙的独特作用和优势在于航空、智能产业和创新产业的合作建设,正携手港澳实现走出去引进来的“双向奔赴”。南沙与港澳共建中国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基地和大湾区航运联合交易中心,其中“走出去”基地被纳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重大项目,累计服务企业超过180家、进驻涉外机构超过100家。南沙在“放管服”改革和市场营商环境改善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四)河套平台
面积约3.89平方公里的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在四大平台中面积最小,但科技创新特色明显,具有深港跨境接壤、“一区两园”的优势。河套平台主要协同香港推进国际创新发展,推动深港园区协同发展。深圳出台了多项政策,香港特区政府在2024年施政报告中提出了新的理念和政策措施,集中在产学研投的相互结合和促进,同时提出设立100亿港元河套发展基金计划,旨在通过政府基金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共同促进河套地区科创产业发展,打造国际化的科技创新协同机制,争取在河套地区建设成为全球智能集聚的科技平台。
04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的亮点指标与政策效果
在政策的推动下,粤港澳大湾区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并取得了显着成效。具体表现在人流、物流、资金流的双向流动更加紧密,要素流通更为便利,交易成本进一步降低。金融领域跨境资金流的互联互通机制不断完善,香港和粤港澳大湾区在中国对外开放的过程中起到了试验田和引领作用,其价值尤为突出,金融开放已经向更深层次和更广泛领域推进。
从具体的经济发展指标看,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增速保持领先,尤其是香港和澳门的经济增速保持在领先地位。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在全国经济增长中也处于领先地位,但一些传统制造业城市增长相对较弱,发展的不平衡性依然存在。
在经济结构的具体组成部分,如出口、投资、消费方面,数据显示广东继续稳居全国外贸第一大省的位置,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技术产业逐渐替代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出口市场中,对东盟等国家和地区的出口份额占比上升。在消费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大湾区展现出明显特色,消费触底反弹和消费结构的改进过程中,结构优化十分明显。这些数据不仅体现了粤港澳大湾区系列政策的实施效果,也为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投资领域,尽管房地产投资呈现下降趋势,但工业领域的投资却在增加,尤其是与新质生产力相关的产业投资持续增长,这预示着粤港澳大湾区未来产业增长潜力巨大。金融业对经济增长和重点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新兴产业方面,大湾区的优势特色产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和新质生产力相关的电子信息、通信和新能源产业,其增加值和产业投入明显领先。核心企业在产业集群中的链主地位不断上升,体现了大湾区在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中上游地位的价值,这一点在全球经济调整中尤为重要,大湾区在这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
在先进制造业领域,信息、电子和高端医疗装备制造业的产出和营业收入等具体数据支持了前面提到的观点。在政策措施的推动下,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领域已经开始显现出明显的效果。科研投入的增加,特别是基础科研和专利成果的进步,为相关产业的持续和持久发展提供了支持。这种动力正在增强,大湾区的世界500强企业数量保持稳定。同时,香港的经济发展中,贸易、航运和经济多元化的要素持续增加,国际金融中心的排名保持领先,市场营商环境得到改善,这些都是香港经济发展中的亮点。
05
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发展潜力与机遇
粤港澳大湾区的政策和经济发展效果揭示了该区域作为机遇和商机无限的地区。与国际一流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面临的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升级与经济融合的机遇
现代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的发展为大湾区乃至全国的企业和城市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这一领域的进步不仅推动了区域内的经济增长,也为提升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位置提供新的活力。
(二)建设国际创科中心的机遇
近年来各地出台的一系列相互衔接的政策措施,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创科产业和新质生产力的新集聚地,粤港澳大湾区也将成为创科产业发展的引领者。这些政策的实施将进一步巩固大湾区在全球科技创新版图中的地位。
(三)人员流动与文化交融的机遇
对于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来说,粤港澳大湾区提供了一个扩大社会影响力和文化领域传播力的平台,人员的自由流动和文化的深度交融为这些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四)基础设施联通的机遇
实体经济中制造业和物流等领域的硬连通,以及金融开放中的互联互通,都表明基础设施联通的巨大潜力。这不仅是市场开放的体现,更是机制体制开放的试验田和引领地,对于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
总体而言,粤港澳大湾区的政策导向和经济发展成效为区域内外的企业和投资者提供了广阔的机遇,同时也为区域的国际化发展和全球竞争力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关链接
建银国际首席策略师赵文利:未来应聚焦成长型资产
思睿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洪灏:中美两国将面临重要经济决策挑战
中国银行原行长李礼辉谈养老金融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