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家”风云

2024-12-28 11:24   天津  

曾经,专家被视为各自领域的权威,他们凭借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社会提供着不可或缺的指导与建议,也收获了来自群众的信赖和支持。

然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的获取变得更加便捷,专家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逐渐缩小;同时,近些年不少专家也屡屡放出不当论,贻笑大方。

“我们不能提高劳动者的工资,老百姓工资太高,要降”

66岁到79岁仍是中年,要鼓励60岁以上初老群体再就业”

“年轻人要多进厂打工,不能只考虑个人收入”

“国内家庭平均总资产300万正常,现在谁家还没有个50万元的现金”

“要适当处罚不生孩子的年轻人”

“坚决不能取消预售制,因为预售制可以减少烂尾楼”

群众更是将“专家”这个尊称逐渐过渡成“砖家”这个戏称。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呢?

1. 不负责任的行为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一些专家经不住利益的诱惑,开始为特定利益集团发声,甚至不惜违背科学精神和职业道德,散布虚假信息或做出有悖常理的建议。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专家群体的公信力,使得公众对专家的信任度进一步下降。正如古人所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专家的信誉是其立足之本,一旦失去信任,便难以发挥应有的社会作用。


2. 不实事求是的态度

专家本应是其行业的领军人物,对专业知识、行业生态、未来前景有清晰而深刻的认识,且言之有物。如果说专业知识的欠缺或者认知的局限,人民群众还能从情感上谅解;毕竟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没有谁能够时时刻刻保持最全面、准确的行业动态。可是有一部分专家,或许是脱离社会现状和群众太久,言必何不食肉糜。这种不实事求是的态度,严重损伤了群众的信任。

从专家到“砖家”的转变,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和不实事求是态度的双重结果,更是导致其群体信任危机的体现。而要重建这一信任更是需要专家这一群体更为审慎的态度。

首先,专家应坚守职业道德,珍惜自己的“羽毛”,珍惜来自群众的信赖,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在提供意见和建议时,应秉持科学、客观、公正的态度,避免受到利益干扰。

其次,专家应加强与实践的结合,避免陷入“纸上谈兵”的困境。只有深入了解社会实际,了解群众的所思所盼,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赢得群众的认可。

杨坤的歌词中写道“他们朝我扔石头,我拿石头盖小楼”。我想对于那些“砖家”则是,群众朝你扔板砖,你拿板砖砌坟墓;你们不仅埋葬的是自己的声誉,更是公众对这个群体的信任。


管窥风云
个人视角,独立思考,感悟生命与生活
 推荐账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