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生一个好,国家来养老” 这句口号曾经响彻大江南北,伴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影响了几代的中国家庭。如今,随着时间的推移,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已逐渐步入晚年,这句口号的兑现问题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计划生育政策自1980年代实施以来,对中国的人口结构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那个资源相对匮乏、人口快速增长的时代,限制生育数量无疑是一种必要的选择。当时历史条件下,为推进这一政策提出了诸如“只生一个好,国家来养老”、“少生优生,幸福一生”等口号。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养老问题日益凸显。
当前,独生子女家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养老压力。所谓的 “四二一” 家庭结构,即一对年轻夫妇需同时赡养四位老人,使得许多年轻人不堪重负。经济压力、时间分配、精力消耗等问题接踵而至。尤其是在高房价、高教育成本的背景下,年轻人自身的生活压力已经很大,再承担起多位老人的赡养责任,无疑是雪上加霜。
特别是对于众多农村地区的独生子女。他们的父辈从1958年到2006年承担对农村地区高达47%的“三提五统”税费;而目前实际上,其养老金一般都在100元每月左右,每年还需缴纳400元左右的农村合作医疗费用。
尽管国家在逐步完善养老保障体系,但现实情况仍不容乐观。养老金缺口、养老服务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虽然各地陆续出台了针对独生子女家庭的补贴政策,但力度和覆盖面仍显不足。
养老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治理的系统工程。家庭作为养老的第一责任人,其作用不可替代,但仅靠家庭的力量显然难以应对当前的养老挑战。政府、社会应当给予家庭更多的支持,构建稳固、有利的养老保障体系。
曾承诺“国家来养老”,如今面对空前的老龄化潮,是否该兑现这一承诺,已经成为了无法回避的问题。“只生一个好,国家来养老” 不应只是一句口号,而是一项庄严的承诺-一项能够让独生子女家庭感受到对当初选择欣慰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