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歌(1)我的喀秋莎

文摘   2024-09-12 09:05   江苏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六月的乡夜,黯黑、静谧、祥和。农家的菜地瓜棚,蝈蝈和蟋蟀唱着优美的情歌,声调或高或低,声音或清或哑,给大自然增添了一串串美妙的音符。

四周,蚯蚓和青蛙叫声此起彼伏,仿佛蛰伏了一天,全都急不可耐地出场歌咏酬和。

一阵凉风从河床掠过,带来水草和庄稼清新的气息。水面上漾着点点月光,可以听见游鱼在水面唼喋,间或涳隆一声,那是大鲤鱼撒欢跃起的水声。冷不防水狸从你的脚边一窜而过,幽灵般悄无声息地潜入水中。

村庄已经融入夜色中,偶尔有几星昏黄的灯火应和着远处一两声狗吠。

黄昏时,邻村的渔民会在田埂两边埋下专抓黄鳝的丁字笼,到翌日清晨起获。

我们几个知青平时吃的大都是辣酱、猪油拌饭和葱花酱油汤。当时的猪肉不过几毛钱一斤,无奈手头拮据很少去买。

有一天,几人商量好,早早地吃了晚饭。1人负责到供应店购买烟酒、油盐调料,(那时村里供应店的香烟有劳动牌、前门牌、雪峰牌,一、二角钱一包,可以拆开按支卖的。猪肉也不过七毛五一斤,蔬菜一、二分一斤)2人扛着夹网先去河边捕鱼,3人深夜伺机分头去水田倒鳝笼。

鳝笼

13点左右,收获满满。集中到丁仁才家,烧炒烹煮,足有一大脸盆。

大家兴高采烈地吃着,有人还开启了自制的半导体收音机,悄悄调到莫斯科广播电台,一声绵长轻柔的曲调传来: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

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

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

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姑娘唱着美妙的歌曲

她在歌唱草原的雄鹰

她在歌唱心爱的人儿

她还藏着爱人的书信

啊这歌声姑娘的歌声

跟着光明的太阳飞去吧

去向远方边疆的战士

把喀秋莎问候传达

驻守边疆年轻的战士

心中怀念遥远的姑娘

勇敢战斗保卫祖国

喀秋莎爱情永远属于他

喀秋莎电影海报

在当时文化生活极其匮乏的年代,得以聆听这沉稳激昂而不失缠绵的爱情歌曲,还有那个令人魂牵梦萦的喀秋莎。我们既紧张又兴奋,简直如醉如痴。

苏联红军战士在行军的道路上,在漫长的铁路线上,在第聂伯河畔的每一个集体农庄,传唱着《喀秋莎》,战争结束了,但被战争夺取的2600万生命永远不会再回来了。德国元首希特勒的野心和鲜红的万字旗一起被埋葬在烈火中,《喀秋莎》却永远流传了下来。

战后,苏联当局为了表彰《喀秋莎》这首歌在战争中所起到的巨大鼓舞作用,专为它建立了一座纪念馆,这在人类的战争史和音乐史上,应该是首例。

以后各自回家,待我打开那歪歪扭扭的房门,只见一条一米多长的蛇盘在门槛下,我吓得赶紧退出,在路边捡了一块石头,砸烂了蛇头扔出门外。点上油灯,蚊子嗡嗡地飞来飞去,我又找了脸盆,里外涂了肥皂水,上下左右地挥动,竟然沾了黑黑的一层。

钻进蚊帐,用蒲扇赶了蚊子,才躺下不久,只听见2只老鼠在蚊帐顶上追逐打架,最后咬在一起,坠入帐顶中间。我又不敢用手去抓,狠劲一拍,老鼠惨叫着跑得不知去向。

迷糊了不一会,村头的高音喇叭响起了东方红的音乐,那是队里催人下地的信号。

在村里,大喇叭只要一响,无论男女老少,也无论你愿不愿意,都得起床。如若偷懒,旁人全都瞧不起你,更何况挣不到工分就没饭吃。知青在农村确实得到了锻炼,至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劳者不得食!

我一边耘稻,一边回味着昨晚鳝鱼的美味,一边幻想着喀秋莎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坚强、美丽、善良的姑娘?伊萨科夫斯基究竟有着多高的才情,写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经典歌曲?

此后的日子里,鬼使神差,我也胡诌了一首歌:《为了祖国的明天》,并无特指的对象,冥冥中也许是喀秋莎吧?

歌曲《为了祖国的明天》

当然,这首歌只是装在心里,寂寞的时候会自己哼哼,别人都不知道。

日久它乡即故乡。阔别了四十多年,带着怀乡情结,我曾重返新丰大队。楼房多了、道路宽了、摩托和汽车驶骋在乡间,大部分村庄被征地拆迁,农民手里有了赔偿款,也分配了多套住房,却失去了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依靠多余的房屋租赁度日,白天打打麻将,晚上看看电视,确实逍遥了不少。

(本文首发:2018年2月苏州知青公众号)


作家文选
为作家搭建平台,为读者提供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