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王家林:悟游欧洲(26)

文摘   旅游   2024-09-08 05:52   江苏  

游欧洲

作者:王家林



二十七、文化与商业并茂:圣米歇尔街

  

从巴黎圣母院出来,在左岸稍息,拍照后,已是中午,饥肠辘辘,到吃中饭的时候了。

女儿说“在法国就要吃地道的法国大餐。”带着我们走过一条热闹的小街,在圣米歇尔街的北头,终于找到一家正宗法国餐馆。餐馆不大,但干净整洁,环境悠雅,我们选一个临街方桌坐下,先要一瓶矿泉水解渴,一边等上菜,一边可以观赏街景。

女儿点菜,首先点了一道“法国蜗牛”。

我疑惑,蜗牛就是我们在国内经常看到的长在阴暗潮湿角落里,浑身粘乎乎的,爬行缓慢,使人看了浑身起鸡皮疙瘩的丑陋小动物,这能吃吗。

女儿解释“法国蜗牛”是法式菜肴中的代表,是一道国菜。这是专门吃葡萄叶的野生蜗牛,深受法国人喜爱,将香芹、大蒜拌上橄榄油、醋调成调味品,塞满蜗牛壳内,加以焗烤,非常鲜嫩可口。

女儿又点了一道肉馅牡蛎。解释,法国三面临海、气候适宜、盛产海鲜,尤其是英吉利海峡牡蛎,具有特殊的甜味和海香,吃时加些柠檬汁、黄油、备受餐客喜爱,令食客垂涎。

女儿还点了一个马赛鱼汤,说这是家常菜,就像国内“杂绘汤”。等端上来一看,就像国内北方的酸辣汤,像是加莴苣、西红柿、四季豆、黑橄榄、还有鱿鱼、葡萄酒、奶油熬成的汤汁,汤上还漂着小块油煎面包。

我调侃,这是“黄金汤”,味道肯定不错。

最后女儿又点了“油封鸭腿”,说鸭肉是法国人喜欢吃的食物,油封就是锡薄纸包住鸭肉,配上佐料,低温慢煮,费时耗工,放开包装纸,外表完整,入口即化,肉质软嫩,适合爸妈岁数大,牙口差吃。

我笑道“女儿在法国3年,入乡随俗,熟悉法国菜肴,点其菜,还要解释为哈点其菜,点的不错,爸妈满意。”

女儿幽默“哪里、哪里,略点4个地道真宗的法国菜给爸妈品尝,等到国内,女儿亲自做几道法国美味菜肴孝敬父母。”

四道菜全部端上桌。法国蜗牛,凹壳牡蛎,我们还不知道怎样吃,无从下手。女儿又喊来服务员,一个年青男服务员满脸笑容,热情地做示范,用不锈钢小镊从蜗牛壳里捏出蜗牛肉,蘸着佐料吃。确鲜嫩可口,满口余香,可惜少了点,一盘6只蜗牛,女儿分配“爸妈难得到法国,每人2只,我与王骞各1只。”君子淡尝之味,总称吃过法国“国菜”了。

肉馅牡蛎,是用牡蛎壳当镊子,捏着牡蛎肉吃,味道咸中略酸甜,不太适合我们品味,但慢慢还觉得可以接受。毕竟还可以吃出海鲜香味。

我笑道“这是‘刘姥初进大观园’,第一次尝鲜,第一次看到,不学习,还要闹出不少笑话来。”

四道菜各有风味,鲜嫩可口,法国菜肴,果然名不虚传,再吃些法国特色的牛角面包和长棍面包,菜香食饱。

我夸奖“景美餐香,看好吃饱,女儿安排很好。”

女儿歉道“哪里,哪里,安排不周,多请包涵。”

中午一顿饭只花了73欧元,还公道,不算太贵。

吃完中饭,女儿安排下午活动。讲“下午带爸妈游拉丁区,圣米歇尔大街,先贤祠,卢森堡公园。拉丁区是巴黎的富人区,这里有法国最好的中学、大学,也是著名的大学区。同时也是著名的商业区,有许多名贵品牌商店。”

法国最古老的大学——索邦大学,也是巴黎大学的前身,在创建初期都是用拉丁文授课,学生都称这里为拉丁区,这个称呼沿袭至今。

漫步在街头,如果说香榭丽舍大街比喻为上海南京路,那么圣米歇尔大街类似淮海路,连街两旁的建筑式样风格也非常相式。(淮海路原先是法租界的霞飞路)是巴黎很有特色的商业风情街,两旁都是古老石灰岩砌的法国古典式建筑,书店、咖啡店、礼品店、博物馆、美术馆、画廊、品牌箱包店、服装店鳞次栉比。

这里也是著名的文化区,法兰西学院就座落在塞纳河左岸,圣米歇尔街附近。1635年,路易十三时代成立的法兰西科学研究院和1795年成立的文学研究院,美术研究院和伦理、政治研究院合并为法兰西学院,是法国最高科学文化殿堂。至今只保留40把椅子,只有40名终身院士,只有院士辞世,空出名额才能投票补选,入选的院士也因此称为“不朽者”,享有王室成员殊荣,至今还享有佩带王室宝剑的权利。

法兰西学院创立以来,法国文学大师拉封丹、高乃依、孟德斯鸠、伏尔泰、雨果、梅里美、大仲马等成为不朽者。

路过法兰西学院门口,我认真而崇拜地端详这座神圣的建筑。

这是一座庄严冷峻的罗马巴洛克雄伟建筑,前立面的中央部分是漂亮的罗马柱,立柱顶端飞翘荷叶状支撑起巨型三角楣饰,楣饰上雕有勇士、圣人头像,楣饰顶部中央耸立着漂亮挺秀的大圆顶。

在这附近还聚集着法国名校,法律专科学校、政治专科学校,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就毕业于该学校。医学专科学院,巴黎大学中的13个分校有7个分校。法国最好的中学大路易中学都聚集在此。

女儿介绍法国著名大路易中学与英国伦敦的伊顿公学都是欧洲著名的贵族学校。

中国人往往误读欧洲的贵族学校,认为贵族学校的学生都是富家贵族子弟,肯定挥霍浪奢,挥金如土。

其实不然,贵族学校的学生都是睡板床,吃粗茶淡饭,每天还要接受严格的纪律约束,过的是一种苦行僧的学校生活。

西方社会解读富贵的内涵,认为“富”指丰厚的物质财富。“贵”则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和精神。那就是责任、奉献、自律、尊重别人,特别是尊重底层民众,与弱势民众和诣相处。

贵族学校主要就是培养孩子们这方面的品质素养,灌输这方面的社会价值观。其次才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就类似中国的“育人教书”。

从孩子抓起,西方贵族不允许后代过一种养尊处优、悠闲奢华、自视高人一等的生活。崇尚和奉行义不容辞的奉献、宽厚的爱心、悲悯的情怀、承担的勇气、坚韧的生命活力、人格的尊严、人性的良知、人心的包容、人品的自律。始终恪守“品德和荣誉高于一切”。

全球第一富豪比尔·盖茨连续10年,每年向社会贫困民众和福利机构捐款17亿美元。

大富豪巴菲特每年捐款10亿美元。

二战时期,英国国王爱德华到伦敦的贫民窟视察,他站在破败矮小房子门口,面对一贫如洗的老太太,谦恭尊敬地讲“我可以进来吗?”充分体现对弱体民众的尊重。

英国前王妃戴安娜到贫困弱势人群中,毫无做作地抱起奄奄一息的艾滋病患儿。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的儿子照常排队在失业人群中,等候领取失业救济金。

英国的哈里王子军校毕业后,与众多的普通士兵一样,到阿富汗前线摸爬滚打。

法国前总统密特朗的儿子等待就业期间,为了自食其力,照样站在街头,向来往过客推销报纸及商品。

富家贵族子弟的平民亲民之举在西方社会习以为常,无须大惊小怪,媒体宣扬。

美国“股神”巴菲特唯一的儿子霍华德开着旧车,常年奔波在东非,忙于扶危救困,接济穷人的公益事业。大女儿苏茜家中用的是普通家具和小的黑白电视机,完全看不出是世界顶级富豪的女儿。

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两位千金,11岁的玛利亚和8岁的莎夏在席德威学校过寄宿生生活,仅从当总统的父亲那里得到少量的“生存费”,所谓“生存费”即是维持孩子一日三餐的伙食费。幼小的孩子需要雪糕、过山车、芭比娃娃,这些费用叫“生活费”,然而总统爸爸却一分不给。处于美国权力最高层的爸爸清醒地意识到必须让俩个女儿从小过美国低层人的生活,首先要学会生存,过俭朴生活。这样长大后,孩子的未来才一定不会令人失望。

中国富豪的奉献捐款行为,陈光标、曹德荣的善举往往遭到一些人的讥讽嘲笑。富而不仁则认为正常,慷慨解囊则认为“出风头”“想出名”。富二代炫耀式的纸醉金迷,骄奢淫逸则受到羡慕和仿效。于是金钱至上,物欲横流似乎成为一种时尚。

中国有句俗话“富不过三代”。有的“富二代”富而不“贵”,挥霍奢侈,家业终究会败光。

“富”而不“贵”。“穷”也可以成为“精神贵族”。

一个下岗的三轮车夫,靠自己微薄的收入,养活了十几个孤儿,并一个个送他们上学,这个三轮车夫就是高尚的“精神贵族”。

著名的巴黎美术学院就坐落在塞纳河左岸,圣米歇尔街入口。这是全世界顶级殿堂级美术学院,许多世界级艺术大师莫奈、大卫、塞尚、罗丹等皆毕业于这个已有300多年悠久历史的艺术学府。

我们仰慕似地仔细观赏这个著名学府的正门,宽阔的类似凯旋门似的正大门体现正统悠久的艺术传统和氛围,门柱上雕刻满了美丽塑像。

我们忍不住走进校门,一个巨大的猩红色大理石柱耸立在我们眼前,上而雕满了典雅古朴塑像,据说这是校友,也是众多艺术大师返校聚会,即兴联合而作,其中就有罗丹的手迹。上面雕满了骑士、武将、淑女、怪兽,校园内的墙壁上到处都是艺术雕塑、古代壁画。件件皆出之于名师大家之手,这简直就是艺术珍品的盛筵和博览会,使人目不暇接。

观赏中我们发现许多人物雕塑胳膊、头被打掉,成了断膊残体。

女儿观看说明后解释:上世纪60年代,中国大陆兴起所谓的红卫兵“破四旧”活动,法国崇尚激进的青年人也组织“红卫兵”,掀起了破坏文物的活动。这些被砸坏的珍贵艺术品无法修复,十分可惜,一直按原样摆设在这里,这也算偏激邪说的历史见证吧。

我国著名的艺术大师徐悲鸿、潘玉良也曾经在这座艺术殿堂学习过,而且都受教于校长,著名艺术家弗拉蒙。两人回国后都在国立中央大学、即现在女儿就读的东南大学执教。

两个师兄妹,在法国是同学,回国后又是同事。

12世纪中叶,一个名叫罗贝尔·德·索邦的老师在国王的帮助下,在圣米歇尔街区开设一个神学院,许多穷学生到这里研究神学。14世纪这里逐渐发展为神学研究中心,此外还增设医学人文科学研究院,成为当时基督教世界最著名的教学中心。

17世纪枢机主教黎塞留重修扩建学院和教堂建筑群,发展成综合性的巴黎大学。可以讲巴黎大学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大学,有35万在校生,其中外国留学生5万人,分13个分校,其主要部分及7个分校都设在圣米歇尔街区,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最著名的大学,是现代意义上大学的始俑者。著名科学家居里夫妇都是巴黎大学第6分校的教授,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三强就是巴黎大学6分校的学生。

北大教授文聘元在《西方地理故事》中谈到现在美国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也是源生于巴黎大学。

12世纪中叶,英国青年人都到巴黎上大学。1167年前后,英法交战,巴黎大学拒收英国学生,失学的英国学生和学者都聚集在离伦敦80公里处的牛津,无所事的失学学生突发奇想,成立自己的大学,于是在牛津小镇成立牛津大学,按照巴黎大学的模式设神学、法学、医学、艺术四个学院。

1209年牛津大学的学生经常与镇上居民打架斗殴,经常打得头破血流,最大的冲突打三天三夜,有几万学生居民参加,几个学生和居民被打死,有部分师生逃到100公里外的康桥渡口,就此安营扎寨,成立剑桥大学。

后来中国著名诗人徐志摩写下著名诗篇《再别康桥》,就是康河上的桥,也称剑桥。

1636年剑校学者哈佛到达美国,按剑桥办学模式和理念创建了哈佛学院,也就是后来闻名世界的哈佛大学。

巴黎的浪漫美丽,世人皆知。巴黎大学区的悠闲自在也是闻名遐迩。

巴黎大学与圣米歇尔商业街区没有界线,融为一体,教学楼、实验室散落在拉丁区城内,说不准,一座商场旁,一个公园边,一个教堂口就有一座教学楼或实验室。

在先贤祠广场左首,有一座庄严美丽的罗马巴洛克式雄伟建筑,前立面中间的罗马柱撑起三角楣饰上方耸立漂亮园顶,装饰精致,有一种罗曼蒂克式的幻想和韵味,女儿说这就是巴黎大学法学院教学楼。

巴黎大学没有校园,没有集体宿舍,没有学生食堂,学生可以凭学生证在巴黎市区、圣米歇尔街的几十家餐厅就餐,可以吃到经济实惠的学生餐,价格只有其他顾客的一半,据说只要4.5欧元就能吃到一份主菜、一份冷菜、一份甜食面包和饮料。经常学生吃饭就是逛街,那家量足可口就到那家吃,“打一枪换个地方。”许多学生吃“百家饭”,喝“百家咖啡”,有的学生吃遍圣米歇尔街。

有的学生经常选择圣米歇尔街的任何一家咖啡店逗留,因为那里既可以当作吃饭的餐厅,一份三明治就可以解决问题,又可以闲来读书、约会。只有一杯咖啡,就可以泡上半天,做作业、写论文、讨论问题。

有的学生把咖啡当作谈情说爱的最佳场所。

有的老师批改作业,或讨论问题也会把这里作为最佳选择。

我们在圣米歇尔街一路走来,路边的食店、咖啡店、快餐店都是顾客盈门,高朋满座,其中有许多是学生,或许还有知名学者、教授、艺术家、文学家呢。

这里密集的店铺和快餐店,咖啡馆似乎都是为学生老师开设服务的,到中午、晚上用餐时,要排队等候,有的信誉好的快餐店、甜点店要排队到街对面,许多快餐店门口总挂着小黑板写着今日特价套餐,招徕学生用餐。

走到先贤祠与卢森堡公园之间,有一条苏夫洛小街,这是拉丁区中心,圣米歇尔街最热闹的地方,附近有许多短短的小街巷,就像上海南京路、淮海路边的小弄当,繁华热闹,里面有许多奶酪店、书店、文化用品店、贺卡店、食品店、快餐店、服装店,有的小店只容1人进去看看,虽不购买,但小商店的陈列花式品种,新颖奇特,嬉皮装束,也可以使人猎足奇妙、大饱眼福。这里的许多主顾还是巴黎大学的学生老师。

有人疑惑,这样的学习环境能学习好吗?

疑惑是多余的。巴黎大学是世界一流大学,拥有“欧洲大学之母”的美誉。教学质量很高。大学主要是培养青年人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巴黎大学教学恰恰体现了这点,许多学生经常在实验室研究课题到凌晨2、3点钟,教学硕果累累,培养出一大批世界一流的学生和学者。

法国香水举世闻名,圣米歇尔街上的香奈尔香水更是法国香水中的娇娇者,它与法国时装、葡萄酒一样都是法国人的骄傲。香奈尔原是法国农村小镇的一名女孤儿,后被人带进巴黎圣米歇尔街的一家店铺打工,经过几十年奋斗和打拼,创造出世界级品牌时装、帽子、香水,据说美国好莱坞著名影星梦露等喜欢香奈尔时装、香水,圣米歇尔街上的香水店是世界各地名流影星经常光顾的地方,经常有的追星族在此等候,经常幸运见到好莱坞明星。

法国人喜欢喝咖啡,泡咖啡馆,世人皆知。

有人说“咖啡馆是法国的‘骨架’”,那么这个骨架的支撑点就是拉丁区圣米歇尔街区。

巴黎的咖啡馆是世界浪漫传奇之地,充满了文人雅士的风流韵事和隽永的历史典故。

圣米歇尔街区的咖啡馆尤为如此。

当年哥伦布远征发现新大陆,把又小又丑、黑而苦涩的咖啡豆带回欧洲,如今已成为法国人的最爱。

有人说法国人没有咖啡,法国社会就会“散架”。

如今的咖啡馆使圣米歇尔街区人气旺盛、流光溢彩。

1686年法国第一家咖啡馆普洛可甫就开设在圣米歇尔街区,它是意大利人普洛可甫创办,内部设施仿凡尔赛宫,非常华丽典雅,金壁辉煌。

当年启蒙运动思想家伏尔泰、卢梭、狄德罗曾经常在这里喝咖啡讨论问题,在这里讨论酝酿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自由、平等、博爱”等闪光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法国革命三巨头罗伯斯庇尔、丹东和马也拉也曾经在普洛可甫咖啡馆畅谈政治理念和革命思想。

还有双叟、花神、园顶、丁香等咖啡馆也非常有名,历史悠久。

双叟咖啡馆中梁柱园镶嵌两个大木偶而著名,海明威、王尔德经常光顾。哲学家萨特和夫人波伏娃也经常在这里探讨存在主义。

夫妻为什么不在家讨论,他们说在咖啡馆探讨才能迸发出思想的火花和灵感。

1868年8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在这摄政时期风格的建筑,萨特曾经来过的咖啡馆里相聚。

丁香咖啡馆深受左拉和塞尚的喜爱。他们经常与美国的朱勒、海明威,爱尔兰的乔伊斯,西班牙的毕加索在此聚会。

时至今日丁香咖啡馆还保留着海明威经常坐过的椅子,椅背上的钢牌镌刻着他的名字。

当然咖啡馆的建筑各具特色,非常漂亮,内部环境非常优雅舒适,众多名人大师经常光顾,似乎在这里不仅是品尝咖啡,而且探索研究文化的精髓、思想的真谛。

名人效应真管用,众多崇拜者慕名而来,瞻仰和观看名人曾光顾的场所和用过的桌椅,当然也免不了坐下来喝咖啡。这里经常顾客盈门。

这里的咖啡馆文化也影响了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如今在上海、北京、南京、深圳也有许多诸如“花神”、“新岸”、“普洛可甫”、“丁香”、“双叟”咖啡馆,成为外国人和国内时尚人士经常光顾的地方。

在法国曾有社会学家断言“咖啡馆形成的舆论可以影响社会”。

咖啡馆成为平常人摆脱琐碎心绪的场所,成为恋人谈情说爱的场所,成为大学生学习的课堂,成为学者讨论问题的沙龙。(待续)

作者简介


王家林,江苏省作协会员,1969年初赴江苏生产建设兵团二师九团,1976年回城后在烟草专卖局工作,直至退休,担任江苏省烟草学会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烟草》《东方烟草报》特约记者,高级经济师,曾在《人民日报》《瞭望》《经济日报》《文汇报》《法制日报》《中国物价》《记者文学》《记者写天下》《销售与市场》等几十种报刋杂志上刊登文章。
曾出版《睿智铸金叶》《红花绿叶》《悟游欧洲》《欧美行思》《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合作编写大学教材《消费心理学》论文曾作为范文,编入《商业写作》大学教材。 

 

 

扫描二维码获取

更多精彩

作家文选

 长按进入

 


鼓励原创  欢迎投稿
有容乃大  文责自负

投稿邮箱:

编辑:楚江

邮箱:454661733@qq.com

统稿:成文

邮箱:812905642@qq.com

推广:吕小平


作家文选
为作家搭建平台,为读者提供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