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明秋 黄覛韬 梁鹏飞 张明华 张丕红 何志友 曾纪章 周捷 崔旭 郭乐 周思拓 杨燕 谢庭鸿 黄晓元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烧伤整形科,长沙 410008
引用本文:陶明秋, 黄覛韬, 梁鹏飞, 等. 基于“MLT”原则采用扩张皮瓣整复面颈部瘢痕的方法与临床效果[J].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2024, 40(7): 1-8.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1215-00244.
摘要
1 对象与方法
1.1 入选标准
1.2 临床资料
1.3 治疗方法
1.4 观察指标
2 结果
2.1 一般结果
例1 男,11岁,因面部瘢痕挛缩9年入院,瘢痕面积约90 cm2。入院诊断:面部瘢痕增生伴挛缩畸形、小口畸形。体格检查:双侧面颊部、额部可见火焰烧伤后萎缩性瘢痕,瘢痕部分色红、部分呈灰白色,表面平坦,可见新生血管;伴有张口受限、下颌缘轮廓线消失。入院后Ⅰ期于颈部两侧瘢痕边缘各置入1个额定容量为200 mL的长方形扩张器,均注水1年2个月,将扩张器扩张至其额定容量的3.00倍。第1次Ⅱ期手术行颈部扩张器取出+面部瘢痕切除+双侧颈部旋转推进扩张皮瓣移植+额部扩张器置入。于耳前、唇红外侧设计多个交错皮瓣,以减轻瘢痕增生。皮瓣供区创面直接缝合。同时于额部瘢痕边缘置入1个额定容量为250 mL的长方形扩张器,注水6个月,将扩张器扩张至其额定容量的2.00倍后行第2次Ⅱ期额部扩张器取出+额部瘢痕切除+头部旋转推进扩张皮瓣移植术。皮瓣供区创面直接缝合。术后皮瓣均成活,未出现扩张术并发症。随访10个月,患者面部皮瓣颜色、质地、厚度均佳,与受区周围正常组织相近,面部亚单位轮廓和上、下唇形态好,张口受限得以矫正,皮瓣供、受区创面瘢痕增生较轻。见图1。
例2 女,9岁,因头面部瘢痕挛缩畸形9年入院,瘢痕面积约130 cm2。入院诊断:头面部瘢痕增生伴挛缩畸形。体格检查:左侧头部额顶颞区火焰烧伤后瘢痕性秃发,瘢痕中心部分可见不规则色素脱失区;眉毛有瘢痕挛缩及眉毛脱失;面部瘢痕色白、平坦、色素脱失,鼻翼两侧瘢痕挛缩牵连。入院后Ⅰ期于头部右侧额顶颞区和枕部分别置入1个额定容量为200 mL的长方形扩张器和1个额定容量为200 mL的类圆形扩张器,均注水10个月,将扩张器扩张至其额定容量的2.50倍。Ⅱ期行头部扩张器取出+头面部瘢痕切除术+头部旋转推进扩张皮瓣移植术。皮瓣供区创面直接缝合。术后皮瓣均成活,未出现扩张术并发症。头部皮瓣质地、厚度均佳,与周围正常组织相近,大部分瘢痕性秃发得以改善,供、受区创面瘢痕增生较轻。由于左侧面部仍遗留瘢痕,患者1年后再次入院,Ⅰ期于左侧颈部串联置入1个额定容量为200 mL的长方形扩张器和1个额定容量为250 mL的长方形扩张器,均注水7个月,将扩张器扩张至其额定容量的3.00倍。行Ⅱ期颈部扩张器取出+面部瘢痕切除术+左侧颈部串联扩张皮瓣移植术。将扩张串联皮瓣旋转推进至面部,并设计多个交错皮瓣,手术切口位于眶下、鼻唇沟。皮瓣供区创面直接缝合。术后皮瓣均成活,未出现扩张术并发症。随访10个月,患者面部皮瓣颜色、质地、厚度均佳,与周围正常组织相近,颏部亚单位轮廓和下唇形态好,口角歪斜得以矫正,颏唇沟和下颏突起等美学特征显著改善,皮瓣供、受区创面瘢痕增生较轻。见图2。
3 讨论
利益冲突声明
作者贡献声明
参考文献略
引用本文: 张家平, 袁希, 江旭品, 等. 基于“MRIS”原则采用扩张皮瓣美学整复颏颈部瘢痕挛缩畸形[J].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2022, 38(4): 306-312.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1130-00401.
引用本文: 刘云菡, 黄昕, 李海洲, 等. 扩张的胸廓内动脉穿支皮瓣联合血管增压在面颈部瘢痕整复中的临床应用[J].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2022, 38(4): 313-320.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928-00334.
引用本文: 王志刚, 裴蛟淼, 刘超华, 等. 预扩张肩胛皮瓣游离移植整复颈部瘢痕挛缩畸形的临床疗效[J].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2023, 39(9): 813-819.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0225-00059.
引用本文: 张伟, 张卫东, 陈斓, 等. 扩张皮瓣整复大面积烧伤后面颈部瘢痕挛缩畸形的临床效果[J].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2023, 39(9): 826-834.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0706-00248.
引用本文: 夏成德, 薛继东, 邢培朋, 等. 额顶部扩张带蒂皮瓣整复儿童颈部烧伤后瘢痕挛缩畸形的效果[J].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2022, 38(5): 454-461.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507-00172.
本文为《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原创文章,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其他媒体、网站、公众号等如需转载本文,请联系本刊编辑委员会获得授权,并在文题下醒目位置注明“原文刊发于《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卷(期):起止页码”。谢谢合作!
感谢您对本刊的关注与支持!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