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长城战略咨询自1995年起开始编制并发布《企业研究报告》,对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发展、政府治理、创新理念等多个领域进行深度分析和发展研判。本篇文章基于企业研究报告总第397期《发挥国家高新区先发优势,高水平推进新型工业化》内容进行编辑,以馈读者。
东莞是国际制造名城,在国家统计局统计的41个大类工业中,东莞拥有34个,多种工业品产量位居全国乃至全球前列。东莞松山湖高新区是全市先进制造业、科技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承载地,全区大力推动“两业”深度融合,提升园区制造业发展水平。2023年,高新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7%;规上服务业营收590.87亿元,增长37.6%;R&D投入强度达13.4%,稳居全国第一梯队。
其典型的经验做法包括:
一是依托“松山湖开发者村”赋能制造业企业转型。松山湖高新区与华为云联合打造了全国首个“开发者村”,通过打造“技术共建、人才共培、产品共销、商业共营”一体化全生命周期服务平台,为制造业企业赋能。例如,松山湖开发者村与东阳光药业开展合作,在药物发现阶段融入华为云盘古药物分子大模型,共创AI药物研发流水线,大幅缩短了药物的研发周期。
二是推动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技术融合。松山湖高新区集聚了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广东工研院、中科院物理所、高能物理所、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等众多一流技术创新平台,它们充分发挥技术优势,与大朗毛织、横沥模具、厚街家具、虎门服装、茶山食品等传统制造业企业合作,加快了企业向高端化、数字化转型的步伐。例如,广东工研院充分发挥在智能机器人、智能产线等方面的技术优势,与创世纪智能装备集团开展合作,联合搭建了智能制造车间,大幅度提升了生产效率。
三是形成全链条软件技术服务体系。松山湖高新区聚焦软件开发、软件外包服务等细分领域,集聚了虹勤、金蝶云、软通动力、中软国际、韵想信息等一众企业,建设了东莞工业数字大厦、5家软件产业园、5家数字产业集聚试点园区等产业园区和公共服务平台,基本形成了全链条软件技术服务能力体系。2023年,区内规模以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及相关企业合计实现营业收入362.6亿元,同比增长73.3%。
合肥高新区大力培育科技领军企业、独角兽等高成长企业,2023年共有高成长企业1391家,以1.8%的企业数量贡献了园区21.9%的企业营业收入和25.8%的税收;其中包括独角兽5家,潜在独角兽50家。园区充分发挥科大讯飞、华米科技、阳光电源等大企业的作用,支持其开放技术、资本、市场等内部资源,不断推动上中下游产业对接,促进大中小企业高效融通,构建完整的产业生态链。
其典型的经验做法包括:
一是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开放创新平台,集聚创新生态要素。合肥高新区支持科大讯飞、阳光电源、晶澳太阳能、东华科技等大企业开放技术、资本、市场、数据等内部资源,打造资源型互联网开发技术平台,形成了以大企业为核心,合作伙伴、员工、创客等共同参与、高效协作的产业生态圈。例如,科大讯飞打造讯飞生态平台,实施了“讯飞创投”垂直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计划,为创业开发者团队提供技术支持、资本对接、创业指导、产业扶持、品牌背书等全链条服务,助力创业团队快速成长。
二是以“战略投资+基金投资”为主要路径,打造产业生态圈。合肥高新区鼓励大企业开展战略投资和基金投资,通过资本赋能方式将初创企业的技术和产品纳入自身产业发展体系中,寻找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比如,在安徽省经信厅、合肥高新集团等的大力支持下,华米科技发起设立了华颖基金,致力于通过基金投资,发现医疗健康、物联网等优质创业企业并建立协作关系,优化自身产业布局。目前基金规模共计近7亿元,在区内参股投资企业共计14家。
三是搭建“链通高新”平台,打造产业融通发展新生态。合肥高新区与斯百德合作建设了“链通高新”平台,旨在通过“线上+线下”模式,以供需对接为核心,推动产业、产品、技术、金融、人才“五个对接”。该平台作为合肥高新区打造的“线上+线下”产业链全要素对接模式中的重要线上渠道之一,依托PC端、H5移动端以及公众号等形式,加强区内企业之间的交流。企业入驻平台后,可以快速发布产品、服务、需求、招聘、活动等信息,有效实现“五个对接”服务,促进产业链要素、新技术新产品线上无缝对接。2023年,“链通高新”平台围绕产业、产品、技术、金融、人才举办了系列助企对接活动,对外发布供需清单600余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