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战略咨询自1995年起开始编制并发布《企业研究报告》,对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发展、政府治理、创新理念等多个领域进行深度分析和发展研判。本篇文章基于企业研究报告总第397期《发挥国家高新区先发优势,高水平推进新型工业化》内容进行编辑,以馈读者。
新时期,国家高新区应立足长板、聚焦重点,高水平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引领示范。其根本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构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核心是把握好“四融三化”——以“四融”为路径,以“三化”为目标,聚焦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三类产业”的统筹发展,率先衍生、开辟更多新领域、新赛道,驱动“三类产业”实现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突破。具体而言,就是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作为核心主线,将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作为两大抓手,将大企业和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作为重要支撑,围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全力推进产业现代化。
2023年7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苏州工业园区考察时强调,高科技园区在科技自立自强中承担着重大而光荣的历史使命,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加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不断以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引领产业升级。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有效对接和深度融合,能产生倍增效应,提高科创资源供给与市场需求匹配效率,是生产力跃迁的必然选择,更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抓手,事关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效率、动能和优势。国家高新区历来是科技和经济结合的主战场,聚集了70%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78%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80%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在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方面具有独特的基础、优势和丰富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不仅是国家高新区的先发优势和重大责任,更是高水平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所在,是其在全国范围内走前列、做示范的核心着力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简称“数实融合”),本质上是在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基础上,构建全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一融合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催化作用,对经济发展产生显著的放大、叠加、倍增效应,不仅是对实体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而且体现了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协同发展途径,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应有之义和必由之路。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加快增长,2023年全国软件业务收入达到12.3万亿元,同比增长13.4%,各地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超8000个。国家高新区着力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数字化相关产业营业收入超过13万亿元,占全国数字经济总量近三成。促进数实深度融合,尤其是以引领性数字技术全方位赋能实体经济,是国家高新区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标志和抓手之一。
“两业融合”,即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是一个通过技术渗透、产业联动、链条延伸和内部重组等多途径实现的创新过程。它打破传统的产业边界,促进不同产业间的交叉融合,孕育出新的业态和模式,形成制造业和服务业相互支撑、高效协同、融合互动的新发展模式,能够激发出新的增长动力和创新点,是夯实制造业发展根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韧性的重要途径。总体而言,我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程度不断加深、趋势不断增强,许多行业和企业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融合发展模式。国家高新区对新一代信息通信、集成电路等38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形成了主力支撑,园区内的高技术服务业企业数量是高技术制造业企业数量的三倍多,成为支撑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深入推动“两业融合”,大力发展新质服务业 [1],赋能制造业企业提升价值链和延伸产业链,是国家高新区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抓手之一。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2022年工信部等十一部门共同印发《关于开展“携手行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2022-2025年)的通知》,提出了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新目标、新任务和新举措。大中小企业融通能够释放大企业创新活力、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潜力,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当前我国经济面临有效需求不足、某些行业产能过剩、部分中小企业经营困境等问题,发挥大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提升大企业和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质量和水平,成为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抓手。
国家高新区在大企业与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方面具有良好基础。截至2023年底,国家高新区集聚了高新技术企业14.5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500余家,分别占全国的33%和43%;培育了近60%的独角兽企业、超60%的科创板上市企业,打造了一批“大中小企业融通型”特色孵化载体。积极发挥独角兽和科技领军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推动大企业和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激发微观市场主体创新和发展活力,是国家高新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基础保障。新型工业化是“三化”——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相互支撑的工业化。国家高新区作为我国实体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推进新型工业化需要立足区域个性和优势基础,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着力提高制造业“含金量”“含智量”“含绿量”,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服务我国加快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跃升的战略部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端制造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产业高端化的本质在于推动产业价值链向中高端攀升,它强调制造业由“低端”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强品牌不断攀升的可持续发展过程。具体而言,高附加值意味着产业链从加工、组装、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品牌渠道和物流金融等高附加值的生产性服务业环节延伸;高技术含量,即从过去技术、设备高度依赖国外进口,转变为自主创新、技术引领;强品牌的培育,意味着将有大量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高以及拥有较高市场美誉度的产品涌现出来。
国家高新区在医药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等六大类高技术制造业中,有五类占全国的比重超过30%,发明专利、品牌商标等建设成效突出,高附加值产品持续加速涌现。
当前,全球智能化浪潮由线上向线下奔涌,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5G技术等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加快融合,制造业的生产方式正快速向“智能制造模式”转变。加快制造业技术升级、效率变革和价值再造,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特征。国家高新区是我国发展人工智能的核心载体,在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方面具有先发优势。当前,178家国家高新区集聚了全国超75%的人工智能相关企业和60%的人工智能上市企业(不含新三板),全国批复的15家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有11家将国家高新区作为核心区。
产业绿色化,以传统工业绿色化改造、绿色制造体系构建、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低碳产业培育为重点,强调以更加节能环保的生产方式助力实现“双碳”目标,让更多绿色技术、绿色产品走向市场,实现发展与环境双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国家高新区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3,60余家国家高新区创建了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4家获批国家碳达峰试点园区。
[1]新质服务业是基于前沿新兴技术突破应用,形成的具有融合化、场景化、数据化、孕育高价值主体等特征的新兴服务业态,能够与服务对象产生乘数效应,为实体经济产业实现效率变革、质量变革和动力变革导入强大动力。有关内容请参见长城战略咨询相关企业研究报告。总第397期《发挥国家高新区先发优势,高水平推进新型工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