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观点 | 陈文丰:中关村在哪里?

科技   2024-10-11 18:07   北京  


本文选编自陈文丰著《创新高地的创新传奇》,科技文献出版社2024年2月出版。原文题为《魔鬼之问:中关村在哪里?》



陈文丰

长城战略咨询董事、总经理



中关村是我国最著名、最重要的创新中心,代表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最高水平。然而,很多人问过我,中关村在哪里?历史上的中关村就在海淀,而现在全北京各个区县都有中关村科技园区的牌子,中关村貌似无处不在,而实际上不同区域又是冰火两重天,中关村核心区名企云集、鳞次栉比,但郊区县却是业态低端、人气不旺,真是“同一个中关村、不同的两个世界”。


中关村的法定空间范围经历了一个漫长演变过程。20 世纪 80 年代,在现在的中关村大街周边自发形成了电子一条街。1988 年,国务院批复在海淀建设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区域范围仍然局限在海淀区,规划面积 100 平方公里。1993 年,试验区开始走出海淀,包括“一区三园”,分别为海淀园、亦庄园和丰台园。自此,中关村空间范围不断向全市各个区县拓展。目前,中关村为“一区十六园”,覆盖全市 15 个区县及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法定空间规划面积为 488 平方公里。



2005 年,我参与了一次中关村空间规划范围调整过程。当时,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委托长城战略咨询做了一份中关村空间调整方案,主体思路是:集中优势土地资源,新增规划面积往亦庄集中,做大北京高端制造业规模。这套方案的核心是学习苏州经验,当时的北京市领导去苏州学习考察,得到的主要经验就是做大园区、做强工业。同时,中关村管委会也委托长城战略咨询做了另外一套方案,思路迥然相反,要将中关村继续拓展到全市各区,利用中关村品牌带动全市发展。后来我听说,两套方案全部上了北京市政府常务会。当中关村领导展示自己的那套规划时,北京市的领导当时都乐了,因为那张图实在是有点引人发笑,规划图上都是一个一个地块,星罗棋布。最后,市领导还是选择了中关村管委会的那套方案。我想,这是惯性使然,也符合市领导利用中关村品牌发展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初衷。


“中关村在哪里”这个问题重要不重要,我本人不持特定立场,而社会各界则反应不一。有人尤其是老中关村人认为,中关村作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一面旗帜,需要标志性的展示方式,海淀作为全国甚至全球罕见的智力密集区,应该是中关村发展的主阵地和主平台,不要将中关村的品牌滥用瞎用。而也有人认为,中关村的品牌价值要发挥得淋漓尽致,就得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就需要走出海淀面向全市,甚至走出北京面向全国。只有这样,才符合那句口头禅,即“中关村既是北京的中关村,也是全国的中关村”。


现实的中关村不仅走向了全市,也走向了全国,甚至走向了全球走向全市不用赘述,走向全国可以举证说明。近 10 年来,以中关村发展集团为代表的各类平台公司与全国各地共建的园区至少 60 家以上,其主要目的就是要与中关村实现资源共享。而作为中关村创新主体的高科技企业、独角兽、创业公司、科技服务机构甚至各类创新服务平台,也纷纷在全国布局,为全国发展服务。在全球业务拓展方面,中关村的创新主体地位也毫不逊色。有人说,中关村之所以成为全球创新高地,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关村能跟硅谷等尖端区域同步发展,众多“空中飞人”无缝链接着全球的技术、人才、信息和资本,深度融入并共同构成庞大的全球创新网络。这既是中关村的成功所在,也是魅力所在。


其实,我个人看重的是中关村的区域文化。区域文化是区域创新生态的内核, 是影响创新主体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硅谷作为全球创新中心,创新文化发挥了主要作用。学习、借鉴甚至复制硅谷模式的核心是学习硅谷的文化。硅谷文化的内涵可以概括归纳为“鼓励创新、容忍失败、平等自由、质疑权威”,而这也是中关村和全国园区学习的重要方向。中关村之所以能够成功,主要是在这漫长的几十年中,一代代创业者、企业家、投资人和科学家始终在聚力打造一种鼓励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而这种氛围和精神又激励着一代代的创业者持续涌现,壮大发展,这也成为全国各地效仿的对象。正是因为这种文化的存续,才让中关村的影响能够超越地理边界,向全国拓展;也正是因为这种文化的存续,“有形”的中关村身在何处并不重要,“无形”的中关村对于中国高科技产业的作用只会变得越来越重要,而不是逐渐式微。


着眼于未来发展,中关村一定会更加耀眼。2013 年,被《哈佛商业评论》誉为当代“创新大师”、硅谷最有影响力的十大人物之一的史蒂夫·布兰科对北京进行了考察。在走访了中关村的几个孵化器后,他说:“北京创业生态系统规模,令波士顿和西雅图黯然失色。”我们可以想象,将中关村放在全球坐标体系中进行比较, 中关村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一定是最具特色的创新高地之一。中关村的发展根植于中国经济的大环境,既与中国经济同步成长,又引领着中国经济创新发展。中关村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与中国的众多创新高地如深圳、张江、东湖、合肥等同频共振,实现协同发展。



(本书是作者从业20余年为中国的科技园区和创新型城市提供咨询服务的感悟和心得,反映了中国科技园区30余年来的成长诀窍,彰显了不同创新高地的独特区域个性,体现了作者个人及所在的长城战略咨询对区域发展的认知和洞见。)




长城战略咨询
国内较早的民营咨询机构和社会智库之一,面向国内外政府(科技园区)和企业,提供新经济咨询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