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在武汉会战前线的西北花儿

文摘   艺术文化   2024-07-04 08:32   甘肃  

 

罗伟与甘肃青年抗战团



在所有人的眼中,父亲是个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人了,而在罗凡伟的记忆中,对父亲却有些陌生。在她父亲50年的人生中,她只见过两次面,一次在4岁,一次在19岁。

  罗凡伟的父亲究竟是何人?父女之间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呢?罗凡伟的父亲罗伟(别名伟之),甘肃会宁人,1934年从兰州一中毕业后,考入“甘肃学院”(今兰州大学前身)。那时,血气方刚的罗伟,异常活跃,扶危济困,刻苦攻读,在同学中赢得了很高的威望,还被推选为学院学生会主席。


罗伟


  1937年七七事变后,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正式形成。1937年8月,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驻甘肃办事处(习惯称为八路军驻兰办事处)正式在兰州成立。至此,甘肃的抗日救亡运动进入了高潮,先后成立了省外留学生抗战团、西北青年救亡读书会、甘肃青年抗战团等众多的抗日救亡组织。在这些抗日救亡组织中,以甘肃青年抗战团的活动范围最广、影响最大。

  罗凡伟的父亲罗伟,就是甘肃青年抗战团的总团长。在民族危亡之际,他和共产党员万良才等,动员青年学生,宣传抗战,但最终也引来了国民党的迫害。在民族危亡之际,他们是怎样宣传抗日的,又是怎样躲过国民党的迫害的?

多年前,罗凡伟曾讲述了她父亲和甘肃青年抗战团的故事。             

讲述人 罗凡伟 罗伟之女 兰石厂退休职工




  3000团员,遍布甘肃25个县


  我父亲是个活跃的人,不论在兰州一中,还是在甘肃学院,他都是活跃分子。甘肃青年抗战团是1937年11月份酝酿成立的,发起人除了我父亲外,还有清华学生谷苞,京陵农大学生郭普、万良才等人。从父亲的档案中查阅到的情况看,这个组织一开始并不叫甘肃青年抗敌团,而是叫西北青年抗战团。父亲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填写的档案中,用的是这个名称,主持者是“八办”。我想可能是后来才改名叫甘肃青年抗战团的。

  青抗团(青年抗战团的简称)成立伊始,就受到了青年学子、工人、农民的欢迎,也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关注。为了把青抗团控制在自己的手里,他们就想了一个办法,主动对青年抗战团的人说,同意将青抗团办公地点设在国民党甘肃省党部机关内,给他们提供办公条件和设备,这样就使青抗团带上了官办色彩。这其实是个圈套,可是当时父亲他们都是学生,哪里能意识到这个问题。这样一来,青抗团仅仅是个空架子,团员也没有发展多少,也就百十来人。


1936年罗伟在兰州和罗凡伟的弟弟合影


 八办和甘肃工委意识到这个问题,就对青抗团进行了改组。我父亲任总团长、万良才任秘书长,刘日修、蔺克义、樊大畏、罗扬实等人任各部部长。这些人中,除了我父亲外,其他人都是共产党员,还有一大批共产党员也成为青抗团的骨干分子。同时,谢觉哉还专门就青抗团的工作、训练等提出了具体的意见。谢老提出,青抗团的工作要“抗战第一”、“抗战高于一切”、“处处不离抗战”、“青抗团的目的只在抗战、在救亡”。

 父亲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熟识谢觉哉的。他的档案中社会关系一栏里,谢觉哉排在第一位,关系是“先生”,在还有无往来中写着“有”。

 青抗团发展得很快,不仅在兰州的各个院校内建立了分团,而且利用学生放假回乡探亲的机会,动员学生在各自的家乡建立了分团。短短3个月内,青抗团在全省的25个地县建立了组织,团员发展到3000多人。


  学院会议上,他打了院长两个耳光


  实际上,青抗团的活动到1938年五六月份的时候,就差不多结束了。主要是国民党当局的压制。对于青抗团宣传抗战的做法,当局一再强调,甘肃是战时,并不是战区,学生只要把书读好就行了。

  父亲当时还有多项社会职务,在他的档案中我看到,他除了担任青抗团总团长外,还是兰州学生联合会主席、兰州抗战通讯社社长,这三个机构的组织者都是八路军办事处。

  他是怎么离开这三个机构的呢?他的档案上写着“被通缉”。这里有个故事,青抗团的活动引起国民党当局的警觉后,学生活动受到了压制。当局的这种做法受到了当时甘肃学院院长的抵制,结果他们就把院长软禁了。我父亲得知院长被软禁的消息后,就和另一位学生李瑞证偷偷把院长放了出来,徒步把院长护送到了夏官营,坐上了东去的车。这位院长后来辗转到了四川。

  老院长走后,新院长也就任了。新院长秉承着国民党当局的指示,开始压制学生运动。自然也就和我父亲发生了冲突。父亲他们要动员民众开展抗日救亡,而院长则不这样认为,强调学生只要埋头学习就行了。一次,学院内部开会,院长在会上讲话,结果引起父亲的反驳。两人在会场上争辩了起来。父亲走上台,给院长两个耳光。还没有等其他人反应过来,父亲就离开了会场。

  原来这次行动之前,父亲早就计划好了,离开学院后他就坐车向东走了。他当初的想法是,既然在兰州不让宣传抗日救亡,那就直接奔赴抗日前线吧!

  他走了,不仅成了国民党的通缉对象,而且也没有拿到甘肃学院的毕业证。

           

花儿唱响在抗日阵地上


  父亲辗转而去,从此就奔波在抗日战场上,直到1941年腿部受伤后,才转到重庆住院疗养。这段时间他的详细行踪,我并不是很清楚,后来我和他见面时,他根本不提这些事情。我只能从档案中看到几个地名,推测出大概情形。

  父亲先到了武汉,时间大概是1938年下半年。我从《西北民歌与花儿集》找到了点相关的情况,说是1938年甘肃青年罗伟在武汉演唱花儿,显然这是一次动员抗战的集会。父亲唱了三首花儿:

  阴山阳山倒对山,游牧人占的是草山; 阿哥们抗日到前线,尕妹们家儿里生产。

  尕马儿骑上者枪背上,老百姓各个打东洋;收失地嘛夺回沈阳;来呀,来呀,收失地嘛夺回沈阳!

  战马成群的绿草滩,白帐房扎下的营盘;头一回打了个闪击战,把日寇,杀给了千千万!

  不久,武汉沦陷。他就奔波在江西、湖南、湖北等地的抗日前线(应该是张自忠的部队)。这是我后来从他给家里写来的信中获知的。爷爷收到那封信时,已经快到1942年了。信中说了一些他的抗战经历,他说他在战场上多次面临生死考验,经常从一个弹坑跳到另一个弹坑。但是这次他在跳弹坑时,没有躲过日军炮弹的轰击,左腿受伤了。其实,当时应该是他的左腿被炸断。后来我见到他时,他的腿走路是直的。这次受伤后,他就离开了抗日前线,我想这也是他给家人写信的原因之一,离开前线,就不用隐瞒行踪了,家人也就放心了。



  由于他抗战有功,在重庆被任命为少将参谋。后来,他就到了冯玉祥先生组织的中国战时社会问题研究社工作,继续宣传抗战,直到1945年研究社被解散。接下来,他生活就更加动荡不安,从事了多项工作,大部分是“反蒋”活动。他的档案中接连出现了被开除、被解散、被解聘、被查封、被捕、我被捕等字样。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他的生活才算安定了下来。1950年到1951年,他在西藏班禅驻京办事处工作。再后来,就到了北京九中、北京石油学校、北京石油学院任教,直到1957年反右开始。


  父女一辈子的两次见面


  父亲对我而言是个遥远而模糊的概念。我仅仅见过他两次。第一次我才四岁,这年是1946年。他回家的原因是爷爷写信把他叫来的。我们家在会宁算是地主了,父亲常年在外,而且从事的是反蒋。这些事情传到家乡后,当地保长、甲长就宣扬父亲是共产党员(其实,父亲终其一生都是民主人士),那些人就把爷爷绑在柱子上,刑讯逼供。爷爷无奈中只得承认父亲是共产党,爷爷被放出来后,赶紧给父亲写信让他来。这样父亲才回来了,把这件事情处理好了。

  我模模糊糊记得父亲的样子,他个头高大,头发略卷,穿一件皮夹克。除了这些我就再没有什么印象了。第二次见到父亲,是1961年了。我到北京去看他。此时,是他人生最低谷的时候。父亲1957年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然而没有几个月就被划为右派。

罗伟编写的教材


  刚见到他时,他非常高兴,但很快就沉默了。那时,他失去了生活来源,干着极为粗重的活,勉强维持生活,同时养活在北京的妹妹和弟弟。我记得有一天,我跟着父亲到北京一所大学里给一位德国教授刷房子,父亲一边刷墙,一边和教授聊天,这时我才知道父亲的德语是多么的好。对父亲而言,刷房子算是一件轻松的活。有时,我发现他一回家就用凉水冲洗,后来我才知道他干的掏粪工的活。父亲依旧沉默,每天晚上把自己关在家里写东西,所写的东西都不让我们看。现在想起来,应该就是所谓的交代材料吧!

  可惜的是,我只和父亲待了20天左右,就和父亲吵架了。因为父亲见到我后没有问过我母亲的情况。我很生气,就和父亲争了起来。吵架后父女两人就不欢而散。我回到了兰州,第三年父亲就去世了。

  现在回想起来,我是多么的傻,多么的不懂事。可惜已经晚了。2009年,我到北京去找有关父亲的材料,想为他写点东西。在北京三个月,我只找到他1957年加入“民革”时填写的档案,除此之外,一无所获。

  我拿着几张薄薄的纸,看着他的简单经历,泪水滚滚涌出。


罗伟档案


                        本人原创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各位朋友:您的学识、见闻、经历以及与之有关的文字,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1. 史地:与西北历史、地理有关的新观点新发现;

  2. 文学: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

  3. 收藏:藏品故事、藏品研究、真伪识别;

  4. 艺术:书画、摄影、雕刻等的创作体会及作品;

  5. 书介:各种图书的推荐及评论

  6. 体验:各种体验类文章,如登山、饮食、手工、养殖等等


        您可以留言,也可电话告知(13893179597),也可发邮件。传文邮箱:

358030614@qq.com


  




 '陇史荟"   兰州老王微信公众号 

兰州故事 西北风情 每天都有哦!






        


陇史荟
王文元讲陇史:在这里读懂甘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