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中山林:甘肃第一座现代意义的公园

文摘   历史   2024-10-29 10:14   甘肃  

中山林:兰州人熟悉而陌生的地方


  中山林是甘肃省的第一座现代意义上的公园。从抗战开始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山林公园是兰州的文娱中心,一幕幕大戏在这里上演。

  孙中山铜像的迁移,可以说是中山林消失的标志。一座风光了三十年的公园,就这样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杨慕时和一座公园的开始

  

“杨慕时是冯玉祥的重要幕僚之一,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在甘陕两省担任要职,1925年底来到甘肃。杨慕时原本在绥远开荒垦田,冯玉祥的一纸电报把他调到了甘肃,曾担任甘肃省建设厅厅长等职。”

  1925年12月,国民军冯玉祥所部刘郁芬、蒋鸿遇率军抵达兰州,宣侠父等共产党员也随军来到甘肃。”

  冯玉祥的国民军进入甘肃时,清政府已垮台十余年了,但甘肃官员依旧乘坐绿呢大轿,妇女大都裹脚,很多男人依旧梳着辫子,封闭、保守、落后仍旧是甘肃思想的主流。



杨慕时

  

国民军进入甘肃后,省长薛笃弼一面破除封建迷信,一面组织人员杀灭蚊蝇、清扫垃圾、整修道路,并专门成立放足处,督促妇女放足。同时,创办了一系列报纸刊物,宣传科学文明,抨击愚昧落后,给甘肃打开了一扇扇窗户。在中山林植树造林就是扭转甘肃政府官员思想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国民军进入甘肃的标志性事件。


  1926年3月12日是孙中山先生逝世一周年纪念日,国民军决定在兰州城南植树造林以缅怀孙中山先生。身为省建设厅厅长的杨慕时立即动员省政府职工、在校学生开始了植树造林,并用以工代赈方式组织大量的民众参与植树造林。杨慕时带领民众在龙尾山下栽植树木,疏浚称之为小五泉的窟沱,又开沟引左右之水汇聚于下,用来灌溉,成活率很高的苗木逐渐成林,取名为“中山林”。



  “中山林东起方家庄、二郎岗,西至西北大厦,南到山边。这里原先叫萧家坪,是肃王妃子的胭脂地。二十世纪初是一片荒滩坟茔,野草丛生,很少有人活动。”

  以前兰州有三个五泉:五泉、后五泉、小五泉。小五泉就在今天的兰州八中附近,那里曾经泉水汩汩流淌,是城南居民的饮用水源,人们每天都要到这里挑水。在如今的甘肃日报社一带还有一个大窟沱(兰州人称水坑窟沱),这也是植树的重要水源。


杨慕时充分利用了中山林的水利和地理优势,植树才获得成功。


  “当时,植树造林的要求很严格,不仅有数量限制,而且要包栽包活,植树总量被分解到了各单位,然后又被落实到了个人头上。我在民政厅时,每年不仅要去栽树,而且每周都要去提水浇灌,以保证树木成活。这样坚持半年多,栽的树活了,统一查验后才算完成任务。”



抗战初期,在中山林演出的情形

  

到1937年抗战爆发时,中山林已经是绿树成荫。十余年间,人们在这里栽种了各种树木10万余株,有松树、白榆、臭椿、刺槐、柳树等等。此时,倡导植树的杨慕时则早已不在兰州了。1929年,冯玉祥筹划中原大战逐步将西北军主力东调,当年年底,杨慕时调往陕西担任西安市市长。

郑君里在中山林


  “著名电影导演郑君里在兰州摄制大型纪录片《民族万岁》时,在中山林拍摄了日本飞机的残骸。”


  郑君里是中国电影史上的“超人”,1939年9月起,他花费三年时间,拍摄了9卷本的大型纪录片《民族万岁》。为此曾经三赴兰州,并以兰州为基地转道青海、武威等地,拍摄外景。



郑君里


  抗战开始后,兰州成为日军的重点轰炸目标之一。1939年2月20日、23日中国空军和苏联援华航空队在兰州上空击落日本飞机15架。1939年2月27日至3月9日,空军部队在中山林举办了大型展览,展出了日本飞机的残骸以及日军指挥刀等物品。

                                        日机残骸,后在中山林展出


   此时,中山林早已被改造成“中山林公园”。1937年7月7日抗战爆发后,五泉山被第八战区长官司令部辟为军事禁区。兰州人不能去五泉山游玩,位于城南的中山林逐渐成为公众活动场所。1938年春,当时的甘肃省建设厅设立了中山林管理处。1939年安放了孙中山铜像,中山林正式变成了中山林公园。


  中山林公园的大门建在北面,也就是今天的白银路这面,有一座拱形大门,上题写“中山林公园”,门内是孙中山先生的铜像。忠烈祠南面是武汉铁路局高级工程师石草坡修建的七间温室,培育着玻璃海棠、瓜叶菊等花卉。


  “中山林公园有雕塑、有温室、有公园名称,可以说是甘肃第一座现代意义上的公园。”



中山铜像


   抗战爆发后,大批文化人士、流亡学生、难民来到了兰州。除郑君里外,还有张大千、顾颉刚、茅盾、老舍、白危、王洛宾、萧军、焦菊隐、张振生、孔宪武、吴渤、塞克、朱星南、罗珊等人士,他们的到来,使兰州成为名副其实的西北文化中心,也进一步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深入。


  “当时,兰州可以去的地方非常少,中山林是首选的地方,自然也就成为兰州的文娱中心和向民众宣传抗日的舞台。”


  那时的中山林异常热闹,五花八门的曲艺杂耍,形形色色的兰州小吃,来来往往的南腔北调……树阴下的茶摊,密林深处的戏园,使中山林成为兰州人休闲的好去处。中山林也散发着浓浓的文化味道。



  “尽管是战争年代,但中山林的造林仍在继续。仅1941年植树两万株,1943年4月公务机关、教育界及工商界,在中山林展开大规模的造林活动,人们按照不同的单位分别命名为市府林、建设林等等。”


忠烈祠前的抗战胜利大典


  “中山林公园内建有忠烈祠(今市政大坡附近),供奉着张自忠等抗日牺牲的将领和4382位甘肃籍抗日阵亡将士的牌位,祠北面建有石牌坊,上面有蒋介石题写的‘浩气长存’四个字,祠南面塑着汪精卫和陈璧君夫妇反剪双手的跪。”


  忠烈祠是中山林公园的主要组成部分。这是一个长方体大厅式的建筑,大门向北,居高临下,三层石砌的高台阶下面是一个大广场,广场北临左公西路(今白银路),建有一座砖混结构外水刷石的三楹牌坊,有三米多高。牌坊上是蒋介石题写的“浩气长存”。



  忠烈祠是为纪念抗日阵亡将士而修的!修建时使用了大方石头,远远看上去非常威风,其外部还带着些古典建筑的风格,这是解放前兰州比较醒目的建筑,解放后就陆续被改造和拆掉了,人们先把走廊改造成了一个个小房子。


“1945年9月3日的抗战胜利庆典就是在中山林公园举行的。当时人们把3日定为胜利日,并放假一天。”


  “9月3日,人们在兰州中山林公园举行隆重的庆祝大会,3万多人参加,会场就设在中山林公园的忠烈祠前。会场上锣鼓喧天,彩旗招展。胜利庆典开始时,人们首先向抗日阵亡将士和遇难者默哀。然后请省政府主席谷正伦等讲话,随后是驻军代表和甘肃省议会议长讲话,随后又通过了庆祝抗战胜利的致敬电。”



  大会结束后,手持彩旗彩灯的3万名群众组成了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从中山林出发,经左公西路(今白银路)、中正路(今酒泉路)、南关什字、中山路、中华路(今张掖路)到中央广场。


  中山林公园以及市内各个公共场所,演出了社火,雄狮、高跷、竹马、旱船、秧歌等,各种民间艺术一齐登场,人们在中山林内载歌载舞。戏剧界还在中山林公园免费公演三日,第一天是秦腔,第二天是豫剧,第三天是评剧。每天晚上,参加活动的市民打着各式各样的灯笼结伴而来,又结伴而去。



中山林车站


  此时是中山林公园最兴旺的时刻。人们没有想到,很快中山林公园就陷入了尴尬的境地。随着抗战结束,大批难民和旅兰文化人士返乡,兰州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了经济文化的急剧衰退期。人们开始毁林占地盖房了,中山林公园开始衰落。

  “其实早就进行开发了,1943年中山林西部就开始修建房屋了,当时共建造平房60余幢,第一新村就是这时出现的。”


“狼洞子”边的戒烟闹剧


   中山林有个叫狼洞子的地方,大约在今二十七中南面一百多米的地方。这里香火比较旺盛,小孩生病了很多都抱到狼洞子来求神明保佑,消灾祛病。一时间,抽签、求药方这些相关产业也火了。同时,狼洞子一带破窑众多,住的都是无家可归的流民,这些人以乞讨为生,其中有不少大烟鬼。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政府规定每年的6月3日为禁烟节,这一天都要在中山林焚烧鸦片,以显示禁烟的决心。鸦片的收缴和封存就由当时的省民政厅第三科负责。起初尚好,1946年、1947年就多次发生哄抢事件。


   当时,各县各部门以及驻军查获的大烟,必须如数上缴解送到民政厅验收,然后再同省保安司令部军法科加封保存地下室,等到禁烟那天焚烧。实际上,销毁的大烟只是次品,真正的上等品大烟,早就被转移到了南京国民政府内政部。



今日中山林一带


  到禁烟节那天,都要搞轰轰烈烈的活动,在中山林当众销毁大烟。原本这个活动戒备森严,后来时局不稳,人心不安,也就成了走过场。焚烧大烟时温度过高,烟土化为液体,四处流淌,一阵阵的烟味,吸引了那些大烟鬼。在烟瘾驱使下,大烟鬼们不顾死活拼命往火边冲,一边冲一边挥舞着手中的树枝,到了火堆边上用树枝挑拨,等到沾满大烟后逃之夭夭,还有些人将烧过大烟的地皮铲走熬取大烟。



  此时,中山林林地被大规模蚕食,西北日报社、陇右中学、甘肃省盐务局(今西北民族大学一带)等部门也圈占了中山林的不少地方。



中山林一带


前进,人民的火车头

  

“说起中山林,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前进人民的火车头’几个字!”1952年天兰铁路通车后,兰新铁路继续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一直往新疆修。


  铁路路基从中山林横穿而过。那时修铁路是新鲜事,人们天天跑过去看。

  “‘前进,人民的火车头’这几个字就是施工的工程队在黄土断崖上雕出的标语。当时,施工基本上全凭人力,队伍非常庞大,工人就在挖开的黄土山崖上雕出各种各样的标语,雕刻者按照太阳照射的角度把阴影挖下去,从远远的地方看上去,字就像凸出来的一样,非常漂亮。


  1962年兰新铁路终于全线通车了。十年间天兰、兰新两条铁路陆续通车,铁路缩短了时空上的差距,兰州也跨上了现代化的快车。现代化总是以牺牲传统为代价的,中山林的消失也是必然。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大批工厂迁来了,高楼大厦建起来了,兰州市区面积在急剧扩大,城边上的中山林就成为许多单位的蚕食目标。到1956年,中山林的形势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人们不得不把孙中山铜像搬到了五泉山上秦公庙,并把这里改为中山堂。


  孙中山铜像的迁移,可以说是中山林消失的标志。一座风光了三十年的公园,就这样逐渐地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了。如今仅仅只剩下一个地名在诉说昔日的故事。


王文元(兰州老王)原创作品。转发惠己利人!赞赏坚持动力!留言精神鼓励!


欢迎朋友们转发分享








陇史荟
王文元讲陇史:在这里读懂甘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