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梓林:清代甘肃知县楹联窥斑
文摘
2024-11-02 08:00
甘肃
张梓林:清代甘肃知县楹联窥斑
明代甘肃属于陕西承宣布政使司。陕甘分省在康熙初年,分闱在光绪元年。清代甘肃省有府九,曰:兰州、平凉、巩昌、庆阳、宁夏、西宁、凉州、甘州、镇西;直隶州七,曰:安西州、泾州、固原州、阶州、秦州、肃州、迪化州。总领散州六、厅九、县五十一。从1644年到1912年共268年。按知县三年一任,甘肃约有4600名知县,按两年一任,约有6800名知县。下面搜集到二十四位知县三十七副楹联,聊以窥斑见豹。这些楹联作为甘肃宝贵的精神遗产,值得我们去研究去传承,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吸收到很多营养。也可以作为不同省份文化交流的重要资料,为历史人物增加更多色彩,或可补历史人物研究之阙如。雷光甸,陕西省渭南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进士,曾任伏羌知县。其楹联作品存者亦是凤毛麟角,颇为珍贵。从一画开天,说什么虫书鸟篆,梵宇佛经,到卦台前齐俯首;继三皇立极,看后来商质周文,帝升王降,于史册上见传心。相传伏羲画八卦,始于乾卦三之第一画,乾为天,故谓“一画开天”。 虫书 :秦八体书之一。王莽变八体为六体。又名鸟虫书。鸟篆 :篆体古文字。形如鸟的爪迹,故称。梵宇:佛寺。三皇这儿指天皇、地皇、人皇。《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文雅。质:朴实。商质周文指商代质朴,周代文雅。诸多典籍记载,伏羲为伏羌人,限于篇幅此处再不赘叙。因伏羲生于大像山沙沟内之古风台,故而乡人建伏羲庙于伏羌大像山第一台,以示水源木本之意。此联系马蹄格,上下联对仗工稳,意蕴深沉。上联说伏羲肇启人文,不管是“虫书鸟篆“,还是”梵宇佛经”,其意义远不能和伏羲相比,到伏羲的画卦台之前,只能谦逊俯首而参拜之。下联说伏羲继三皇而为以后的历代帝王立典则、示规范,不管是“商质周文”,还是“帝升王降”,皆沾被其泽,见诸于煌煌史册,精神不朽。历代写伏羲之楹联浩如烟海,而此联高屋建瓴,气势磅礴,不同凡响,堪称瑰奇。石作子祠前面吴柳堂早有楹联传世,脍炙人口,而雷光甸邑令此联亦足以使人齿颊生香。针对大家对秦人的偏见,他说“勿谓秦无人”,孔门七十二贤,天水独得三人,伏羌石作子忝列庙庭,世代瞻仰,学成回乡,淳教化,移风俗,功莫大焉。直到眼前关学依旧绵延不绝,文脉相续,代有传人。站在石作子祠前,人人当生敬仰之情,陇右儒学发轫之功,岂敢忘哉?此联作于光绪末年宣统初年。“当归不归”对“可死无死”,句式独特,笔力千钧。姜维《报母书》有“但有远志,不在当归”句,以明其志。母在天水冀县,儿在后汉成都,终年志继武侯,劳于军务。作为儿子本应回家伺母,但他选择了忠于朝廷,所以说“当归不归”。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遥想功亏一篑的姜维迎着萧瑟的秋风,站在物是人非的锦官城中拔剑自刎时,他那一声仰天长叹,除了英雄末路的绝望、壮志未酬之外,很难说没有一种游子思乡的悲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陇上青青草,剜心游子泪。后主投降,国家破碎,本应一死了之,然而他选择了隐忍苟活,为的是使国家死而复活,暗而复明。所以说“可死无死”,谁了解他的这一片赤心呢?“锦江波鉴老臣心”锦江的汹涌波涛深深地懂得老臣的一片苦心。这是多么无奈而又多么壮烈令人心痛的旧事啊!全联意蕴深沉,催人泪下,不愧天下名联。王权(1822—1905),字心如,号笠云,清代巩昌府伏羌县(今甘肃甘谷)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举人,是晚清陇右著名学者和诗人。历官甘肃文县教谕,陕西延长、兴平、富平知县。曾掌教甘肃文昌、天水、正兴、兴文诸书院。一生为官清廉,政绩卓越,造福一方百姓,当时的陕甘总督左宗棠评价曰:“伏羌王权,学问人品当代罕有,而吏治尤为陕甘第一”。 其师陈世熔赠诗有云:“笔下有风云,眼底无富贵。肝胆真吾徒,文学亦高第。百代有良史,独行子当置。”于其学问人品评价甚高。李鼎文先生认为其是甘肃旧学之殿军。著有《舆地辨同》、《辨同录》、《典昉》、《诂剩》、《童雅》、《炳烛杂志》、《笠云山房诗集》、《笠云山房文集》、《秦州直隶州新志》(与任其昌合编)等。其诗主要载于《笠云山房诗集》。民国修《秦州直隶州新志续编》中用“古文胎息韩柳,诗亦琅琅唐音”来评说王权的诗文。任其昌在《书心如集》中记载的“势捷生廉悍,神来动激昂”也是对王权诗铿锵有力这一特点的总结,与“诗亦琅琅唐音”有异曲同工之妙。钱仲联《道咸诗坛点将录》谓王权《愤诗》和《挽林文忠公》,堪称“诗史”。其父王汝揆,道光二十年举人,后任平凉府教谕,于同治二年在陕甘同治回乱中因平凉城为回民军所攻陷而“尽节殉难”(《清史稿》卷四九一有传)。王权一门三代六举人,足见书香之盛。雷光甸对王心如的敬仰之情溢于联中,仰流水高山,应惭有道。读断简残编,如见先生。对王心如之人品学识,至为叹服,深为相惜。观此联即可知之矣。忠贯汉家正统,赤胆未寒,偶来寻伯约遗魂,欲问蜀亡旧事;节高大像孤峰,青山常在,惟懒见陇头残月,空嗟曹盛当年。上联以“汉家正统”写贯穿关公一生之“忠”,称其正因如此,故虽逝多年但“赤胆未寒”,还要向后来志图匡扶汉室的“伯约遗魂”询问“蜀亡旧事”。“伯约”是甘谷籍蜀汉名将姜维的字,诸葛亮临终前曾言: “吾兵法皆授予姜维,他自能继吾之志,为国家出力。”下联以“大像孤峰”赞誉关公的节操,“孤”即孤忠之意,“峰”喻崇高。 “青山常在”寄予了世人对关公的怀念和敬仰。 “陇头残月”喻蜀亡后的残山剩水,不堪回首。所以说“惟懒见”。“曹盛当年”,这儿的曹作甘谷方言“我”解,“曹盛当年”意思是关公当年出关斩将、水淹七军、单刀赴会这些气壮山河的当年往事。联语以鹤顶格嵌“忠节”二字,突出赞扬了关公的忠贞节操,借“大像孤峰”比喻,用“伯约遗魂”映衬,将景、人、史巧妙融合,即景即人、说史论道,辞雅情深,内涵丰富,发人深省,馀韵无穷。此联最妙之处正在于“赤胆未寒,偶来寻伯约遗魂”,将关公和姜维时空穿越般地联系在了一起,两位前后为蜀汉呕心沥血的忠臣相聚伏羌,握手相谈,令人唏嘘不已。此一关帝庙联一望便知是专为伏羌而写,因为伯约、大像山为伏羌所专有也。武昌楼即武昌黄鹤楼,朱圉山即《禹贡》所载伏羌名山。想当年纯阳祖师在黄鹤楼上舞剑吹笛,仙风飒飒,大家都说他乘着仙鹤飞走了,不知所终。在月朗风清的朱圉山上,远远望见祥云袅袅,端坐云端的莫非正是纯阳祖师。此联生动活波,述往事、观来者,即景即情,情景交融,令人遐思不已。李复发,清福建安溪进士,乾隆二十二年任伏羌县知县。后任山丹知县,创建仙堤书院。升夔州府知府,创建莲峰书院。伏羌水门巷张氏为横渠后裔,诗礼传家,代有闻人。胡缵宗赠有“金玉满堂”匾额,赠有七十六字长联。巩建丰赠有“中华人瑞”匾额,对联“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亦为张氏所题。杨芳灿(1754—1816)江苏金匮人,字才叔,号蓉裳。乾隆四十二年拔贡生。历官甘肃伏羌知县、灵州知州,有能名。入为户部员外郎。工骈文诗词。有《直率斋稿》、《芙蓉山馆诗词稿》、《芙蓉山馆骈体文》等。苦鞠孤孙,天夺其夫,夺其子,终不可夺其志,志坚金石;名著青史,帝旌尔孝,旌尔慈,故特大旌尔节,节凛冰霜。此联为五分句联,上下联规则重字的运用使整个句式节奏鲜明,气势层递,上联两个“志”字,下联两个“节”字,更增强了对联的主题。节孝王氏“苦鞠孤孙”、“志坚金石”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令人肃然起敬。写节孝者多矣,然如此笔力,实在不同凡响,不愧文坛领袖之妙笔也。张葆采,山西阳城县举人,道光十二、十三年任伏羌知县。此联看似写景,实则写人。用典娴熟,意境超然,令人回味无穷,堪称绝妙。上下联各是一个典故。明州大梅山法常禅师初参大寂(马祖),问:“如何是佛?”大寂云:“即心即佛。”师即大悟。大寂闻师住山,乃令一僧到问云:“和尚见马师,得个什么,便住此山?”师云:“马师向我道:‘即心即佛’我便向这里住。”僧云:“马师近日佛法又别。”师云“作么生别?”僧云:“近日又道:‘非心非佛。’”师云:“这老汉惑乱人,未有了日。任汝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其僧回,举似马祖,祖云:“大众,梅子熟也。”(《景德传灯录》卷七)梅子熟了,意思是大梅山的法常禅师已经成熟了,可以做禅师了。木樨即桂花,闻木樨香,取晦堂禅师启发黄鲁直闻桂香而悟禅道的禅宗公案故事。言禅道如同木樨花香,虽不可见,但上下四方无不弥满,所以无隐。成大猷曰:“字写飞白疑蔡伯喈复生,余在万寿寺见之,俱遭回劫。” 据碑载,万寿寺最早建于唐贞观年间,寺后稽古楼旧址为宋代读书台。寺负西向东,原建筑有头门 ( 门前街道至今称万寿街 ) 、钟楼、鼓楼、菩提院、毗卢院、南禅院、财神殿,稽古楼。其寺占地面积广阔 ( 为今称新街的全部地域 ),寺中套院,院殿毗连,规模甚为宏大。明代寺内曾设学宫,为生员受学官月课和考核之所。清代作朝贺之所。同治五年 (1866 年 ),陇西城陷,寺毁于火,仅存头门,钟、鼓二楼及稽古楼。光绪二年 ( 1876 年)在火毁旧址修大殿五楹,南北厢房六楹,朝贺坐班厅三楹,清末又毁,仅留稽古楼一座。稽古楼 ( 又名稽古阁,原建筑于光绪三十一年七月,坍塌后,知县王建重建,后改为魁星阁。) 坐落在砖砌方形高台之上,台高近三丈,底长四丈余,底宽三丈。台下中有券拱顶门洞可通车。楼为两层,明柱飞檐,木壁明窗,为歇山顶式楼阁建筑。万寿寺毁后,遗址于民国五年 (1916 年)以官产出售予民,修为新街。留存的稽古楼惜于一九五七年拆除,木料用于北关戏院 ( 原山陕会馆址 ) 修建 ,台基被私人逐渐取土挖毁。报恩寺位于伏羌(今甘谷)县城内北正街,据明万历伏羌知县秦国儒万历十一年(1583年)《伏羌县重修报恩寺记》可知,报恩寺始建于北宋嘉祐八年(1063年)。寺院坐东向西,为一长方形建筑群。东西纵深约六百米,南北最宽处约百米,计二十四亩,一万六千多平方米。寺内殿宇众多,布局严整,气势宏伟壮观,为伏羌寺庙之首,明清僧会司所驻,民国甘谷佛教会居士功德林所在。天门山,伏羌城南名山,上有泰山庙,原为北宋仁宗时建筑。同治回民反清,所有文物古迹毁于一旦。光绪时期重修,天门山泰山庙戏台亦得以重建,此联正写于重建完成之际。“歌管播佳音”,写出了演出之精彩;“楼台雄绝顶”写出了建筑之雄伟。礼县诸葛亮庙位于礼县祁山堡,始建于南北朝时期,后历代皆有维修。祁山堡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挥师北伐时的营垒,因诸葛亮“六出祁山”而闻名。鲁肃(172-217),字子敬, 临淮东城人,东汉末年杰出战略家、外交家。他仗义疏财,深得乡人敬慕。梁商(?—141),东汉安定乌氏人,字伯夏。梁雍子。少为黄门侍郎。顺帝阳嘉元年,女立为皇后,妹为贵人。商拜执金吾。三年,为大将军。商自以外戚居大位,每存谦柔,虚己进贤。卒谥忠。梁商关心百姓疾苦,荒年饥馑时,常派人开仓赈粮,助民度荒。此联用两个古代好义乐施人物的典故,对捐义粮者进行了表彰。胡奠域,字禹敷,湖北省安陆府荆门州人。乾隆三年(1738年)举人,乾隆十三年(1748年)任秦安县知县。因嫌陇川书院狭隘,出售给县民,并捐俸,倡议邑人购买儒学东之民地,建正厅、后讲堂各三楹,左右斋舍、后斋舍各三楹,前为屏门、大门,将原知县牛运震所立“陇川书院记碑”和所题“敬业乐群”的讲堂匾额,移置到新建的书院内,又亲题书院名为“鸡川书院”。乾隆十七年(1752年)任宁远县知县,宰宁十年,创建书院,主持编修《宁远县志续略》,多有建树,民国《武山县志稿》有传。后任湖南省临武县知县,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五月署永宁州知州。水帘洞:在甘肃武山县城东北约25公里的钟楼山峡谷内。谷中“群峰叠嶂觅无路,乱石开径别有天。”谷涧溪水潺潺,景色幽静宜人。石窟亭宇始建于十六国时期的后秦,历代屡有修建。有水帘洞、拉稍寺、千佛洞、显圣池等著名景观。鹫峰:指鹫山。灵鹫山 的省称。在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东北。梵名 耆闍崛山。山中多鹫,或言山顶似鹫,故名。相传释迦牟尼曾在此居住和说法多年。因代称佛地。此联对仗工稳,“虎穴”对“鹫峰”,“千重嶂”对“一线天”,对水帘洞自然景观的描写可谓传神妙笔,使人如临其境,真实不虚。吕高培,字柏庭。清初无锡人。贡生。康熙中随嵇永福客蔡毓荣幕。吴三桂平,由楚入滇,以军功任米脂知县。丁母艰,起补陇西知县,罢归,以穷死。工诗。有《柏庭诗集》。“怎样传心,不过借薪传火。如何见道,须似开门见山”寥寥两语,道出“传心”、“见道”之大法。“是火便非火”、“无山即有山”禅意盎然,启人深思。成大猷评曰:“二氏之学,愧未留心,集中凡释道门联,皆以不求甚解之法读之。”威远楼,又名雄镇楼、钟鼓楼,位于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巩昌镇东大街以西100米处,占地面积459平方米,始建于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威远楼为砖基三层木楼,通高26米,座基高11米,楼高15米,长27米,宽17米。一楼有廊柱24根,三楼均为正面飞檐,檐下斗拱彩绘102朵,结构严谨,造型雄伟,为歇山屋顶式建筑;威远楼反映出古代工艺技巧、艺术风格,凝结了古代人民智慧,是陇西县标志性建筑之一。登楼远望,不胜感慨万千,远离家乡任职甘肃陇西,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近俯城内万家烟火,作为一县之宰,内心颇为愧疚,总觉自己碌碌无为有负于百姓的厚望。观此联,可知李健枝是一位爱护百姓的清官。此联写出了作者在兵燹过后,百废俱兴,登楼畅怀之情,同时也流露出的是对百姓的爱护。二贤指伯夷叔齐。五李指李揆、李观、李益、李翱、李贺。此联上联写陇西人物,下联写陇西地理。人杰地灵,此联可见。作者写作的目的更在自勉。“眼前皆赤子”,就要爱民如子;“天上有青天”,就要秉公办事。此联自勉,不言而喻。后黔中先辈而来,兴衰举废,看澜回北渭,爽挹南山,杰阁重开新气象;培陇右名区之一,极目追怀,问昌谷遗踪,青莲旧社,宰官犹是故乡人。昌谷指李贺,青莲指李白。“澜回北渭,爽挹南山”自对,“昌谷遗踪,青莲旧社”自对。上联写形胜突出地灵,下联写人物,突出人杰。天下李氏出陇西,作者为李氏,任职陇西,故言“宰官犹是故乡人”。南安书院,位于甘肃省陇西县。清道光五年(1825年),知府朱满重建,提督陕甘学政张岳崧有《南安书院碑记》。旧址今为陇西师范学院。清圣:纯洁的圣人。语本《孟子·万章下》:“伯夷,圣之清者也。”这里指伯夷叔齐两位圣贤。清圣祠堂指供奉伯夷叔齐的祠堂。谪仙宗派:指陇西李氏这一派,李白也出于陇西李氏。襄武书院,位于甘肃陇西。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知县吴本烈以断讼所罚银千两入公为膏火,设义学,定名襄武书院。无主讲,每月仅1课,生童散处无所归宿,有名而无实。后群议合两义学经费延山长,就报国寺旧址为书院,然寺颓废,屋不成居,人不归塾,仍涣散如前。光绪八年(1882年)知县李荇仙捐俸修建。余银发商生息,以增膏火、奖赏,严其月课,月有课11-12次。又立诗赋、训蒙义学。有《创修襄武书院记》记其事。三十一年(1905年)知县祁永膺改建为县高等小学堂。此联“北斗”对“南安”,“万里”对“一窗”,“扶摇直上”对“荟萃其间”,对仗工稳,勉励学子之情,殷殷可见。白卫仰灵踪,想当年鸟革翚飞,是气满东关,光凌北斗;红羊销浩劫,看此日蛟腾凤起,知武成西徼,文蔚南安。白卫:白色的驴。清朝的《蜀都碎事》上说唐明皇当年被安禄山逼到四川,在山里遇见了老子,不过这时候老子不骑马了,而是骑着一头驴,告诉李隆基坚定信心,一定能灭掉安禄山。唐明皇激动不已,封老子的这头驴为“白卫公。”老子西出函谷关后经过散关(今陕西宝鸡市西南)进入了甘肃天水,后来来到了陇西的临洮一带,在那里修道养生,最后在临洮东山超然台飞升。白卫灵踪说的是老子的踪迹。红羊劫:古人以为丙午、丁未是国家发生灾祸的年份。以天干“丙”“丁”和地支“午”在阴阳五行里都属火,为红色,而“未”这个地支在生肖上是羊,每六十年出现一次的“丙午丁未之厄”,后便被称为“红羊劫”。 近代的洪杨之乱,虽然并未发生在这两个年份,但由于挑旗者洪秀全与杨秀清的姓氏关系(洪、杨),亦被附会为“红羊劫”。此处应该是同治回乱。鸟革翚飞:形容宫室壮丽。语出《诗·小雅·斯干》:“如鸟斯革,如翚斯飞。”朱熹集传:“其栋宇峻起,如鸟之警而革也,其檐阿华采而轩翔,如翚之飞而矫其翼也,盖其堂之美如此。”此联为龙形格,对仗工稳,“气满东关,光凌北斗”自对,“武成西徼,文蔚南安”自对。用典颇妙,意蕴深厚,气势磅礴,不同凡响。戚藩,字价人,清江阴人,戚勋弟。《江上遗闻》载江阴城破“中书舍人戚勋,举家三十七口自焚死,尤烈。”戚藩中顺治乙未科(1665年)进士,官安定知县。《晚晴簃诗汇》卷二十六有载,为清代诗人。与狄道张晋相友善,曾为张晋校订《律陶》、《集杜》。《江南通志》载“知安定县,县本山瘠,又值旱、蝗,藩多方抚恤,流徙复业。捐公费、节驿役,以抵民逋赋。其崔科不假胥役,但以官符付里正,赋咸办。暇则课诸生肄业,人文为之一变。寻以事去,不名一钱。为人硁介专静,不事浮竞。制艺与熊、刘齐名。康熙间,寓十方庵,无疾卒。祀安定名宦祠。”其与伏羌黄虞再同榜,伏羌大像山三义殿有其楹联一副,令人遐思。此联为伏羌大像山刘关张祠所题。北宋大儒张横渠《西铭》云“存,吾顺事,没吾宁也。”“就是同胞兄弟,少不得曲罢酒阑人散”而刘关张异姓结盟,义薄云天。 “即如一统山河,也做了鸟啼花落春归”虽然江山未统,只要金兰之情永存,就顺其自然,不要计较了。这副楹联透露出的是深深的劝慰之情,令人回味无穷。许珌(1614-1672),字天玉、一字星庭、号铁堂,别号天海山人。明末清初福建侯官人,著名诗人。明崇祯举人,清顺治中任安定知县。工诗,与王士祯齐名。清代陇上著名诗人吴镇选编《铁堂诗草》上、下二卷存世。韦编:指孔子韦编三绝的典故。铁汉:指刚直不屈的英雄好汉。上联言文圣人孔夫子,下联言武圣人关将军。关公与孔子并尊为文武圣人。武部,指贬谪狄道的明嘉靖兵部员外郎杨继盛。文山,指宋代名臣文天祥。安定县城隍是文天祥。孙是兰,字退谷,安徽凤阳人,乾隆四十二年举人,嘉庆元年任两当知县,次年八月任秦安知县,嘉庆七年任礼县知县。当年志三国者,岂信史耶,揭章武之元,抑孙曹独尊汉室,始足明千秋正闰之统;今日祀三义者,合并位也,辅中山之后,与云亮同列臣班,可以破万古兄弟之称。章武:三国时汉昭烈帝刘备的年号。中山:指中山靖王刘胜。刘备为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此联尊刘为汉室正统,不言而喻。徐敬,字信轩,江西临川县监生,道光二十一年任皋兰县知县。勤于教养,春耕贷农民麦种,创建皋兰书院,置经史,定条约。任未满一年遽迁去,皋兰人作诗歌相送。设位于书院上庭,岁时祀之。皋兰书院位于甘肃兰州城关区曹家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皋兰知县徐敬利用右营参将署创建皋兰书院。二十九年(1849年)前营游击移驻,知县董平章将书院移建于其西。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改为皋兰县高等小学堂。辛亥革命后改为皋兰县立小学,1948年皋兰县政府移入。解放后为曹家厅小学。“文革”后为城关区检察院。书院坐北朝南,按中轴线由南到北依次为牌坊、照壁、大门、仪门、讲堂、书房,两侧为东斋院、东斋房,西斋院、西斋房。讲堂北上厅山长居住,南下厅监院居住,斋房学生居住。牌坊额曰:“秀挹三台”;楹联曰:“冠五六邑之区、开广厦养士尊贤自今伊始,扶九万程而上、愿群材立名砥行与古为徒”。均为皋兰知县徐敬撰书。兰州白云观也叫吕祖庙,始建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是由陕甘总督瑚松额捐俸修建的,也是古代兰州三观之一。吹开浮云,放出一轮明月;饮去秋水,荡平烟波。通过此联表达了作者寄望于吕祖,给人间一片朗朗晴空的美好愿望。天步日艰难,望诸生学究中西,去我短,取彼长,身体力行,造就全材储国用;宫墙粗补葺,愿后此官行牧令,兼名师,为良友,陶甄作育,相与观成竟厥功。上联可以说是学子守则,指导学子如何学,“学究中西,去我短,取彼长”;。如何践履,“身体力行”。下联是对学官的建议,“兼名师,为良友,陶甄作育,相与观成”。曹恒吉,字可久,号曹江,又号石公,山西阳城人。雍正八年(1730年)进士,甘肃文县知县。著有《曹江集》十卷,卷九录联16副。张绩(1784—1851),一名张纲,字三举,号治堂,清代儋州(今海南省儋州市)人。嘉庆十八年(1813年)拔贡,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举人。道光三年(1823年)以大挑被选中分发任知县。道光五年(1825年)任甘肃古浪县知县,开始走上仕途,道光八年(1828年)调任清水县知县,道光十九年(1839年)转任岷州知州,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任文县任知县。道德五千言指的是老子的《道德经》。柱史:“柱下史”的省称。代指老子。老子为周柱下史。邺侯:唐李泌贞元三年,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累封邺县侯,家富藏书。后用为称美他人藏书众多之典。陈昌(1828-1914),名世五,重庆市铜梁县巴川镇人。清同治三年(1864年)中举,同治十三年(1874年)中进士,任礼部主事、仪制司行走(正六品)。后调甘肃,历任两当、高台、皋兰等县知事,均有政绩。光绪十一年(1885年)四月,任安化知县,设塾署中,口授指画,寒暑不辍,并招徕蜀民,垦荒耕种。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任榆中县知县。后升任丹噶尔厅同知,因父死守孝回乡,任巴川书院讲席。三年服满,调任山西浑源知州。清末还乡,热心地方文化事业,创立宾兴局(古代地方助学助考机构),培养人材。改建明月桥,以避灾患。主编《铜梁县志》十六卷,著有《霆军纪略》、《染学斋诗文集》,《仄韵声律启蒙》、《皇朝职官韵略》等书传世。《霆军纪略》记载了鲍超和晚清湘军主力之一霆军的战斗经历,按年份编写,条理清晰。榆中兴隆山云龙桥是一座画廊式木拱桥,桥身为木体弓形,精巧玲珑,似彩虹跨越山涧。桥身长155米,宽3米,桥上设廊7间,桥的两头各有一阁,是歇山顶四角飞檐的建筑。廊内雕梁画栋,廊顶覆盖琉璃瓦。按道家的义理,“龙腾云,云从龙”,这座桥使栖云、兴龙两峰贯通一气,所以叫做“云龙桥”。桥头便是此联。“云比泰山多”、“龙入沧海外”,出手不凡,令人耳目一新。冷文炜(1719—?),字彤章,号艾西,山东省莱州府胶州人。乾隆九年(1744年)副贡生,考取景山官学教习,期满以知县分发甘肃,历署秦安、两当、安定、靖远、通渭等县知县。成县杜甫草堂,位于城东北凤凰山下飞龙峡口右侧,唐乾元二年杜甫自秦州到同谷,居此。同谷:古县名。因制内两水同聚一谷而得名。汉称下辩,旧名武街城。唐宝应中地入吐蕃。咸通末夏置,为成州治所。元初废入成州。治所在今甘肃成县。唐代安史之乱时,诗人杜甫曾寓此,因感伤离乱,作《同谷七歌》。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成县县长陶自强在《成县杂忆》中云:“考此草堂建于宋绍熙间,中供工部塑像,春秋二祀不绝。”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甘肃学政陆廷黻、知州叶恩沛发起重修草堂,知县李焌主其事。此两联应该撰于重修竣工之时。黄万春,云南保山人,举人,清光绪二十二年任敦煌知县。“一湾水曲似月宫”写实,写出了月牙泉之形。月牙泉处于鸣沙山环抱之中,以其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月泉晓彻”为敦煌“八景”之一。清苏履吉曰“一湾如月弦初上,半壁澄波镜比明。”月牙泉碧波澄清如镜,置身泉边,犹如登临月宫仙境,涤尘心而生“烟霞泉石”之念,真可谓一步登仙矣。
“五色沙堆成山岳”亦为写实,写的是鸣沙山。鸣沙山为流沙积成,分红、黄、绿、白、黑五色。鸣沙山以沙动成响而得名。《沙州图经》中说,“流动无定,俄然深谷为陵,高岩为谷,峰危似削,孤烟如画,夕疑无地。”《元和郡县志》中记载:“鸣沙山一名神山,在县南七里,其山积沙为之,峰峦危峭,逾于石山,四周皆为沙垄,背有如刀刃,人登之即鸣,随足颓落,经宿吹风,辄复如旧。”五代的《敦煌录》记载:“鸣沙山去州十里。其山东西八十里,南北四十里,高处五百尺,悉纯沙聚起。此山神异,峰如削成。”东汉称沙角山,俗名神沙山,晋代始称鸣沙山,其山东西长40余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主峰海拔1715米。峰峦危峭,山脊如刃,经缩复初;人乘沙流,有鼓角之声,轻若丝竹,重若雷鸣,此即“沙岭晴鸣”, 为敦煌“八景”之一。故曰:“晴天传逸响,恍闻丝竹管弦声”。此联对仗工稳,即景即情,想象超凡脱俗,富有新意,妙笔传神,堪称上品。
来自甘肃楹联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