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博物馆文物资源资产管理实践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摘要:文物资源资产是国有博物馆发展事业的基础,是国有资产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立足河南省国有博物馆文物资源资产管理状况,从文物资源资产理论研究现状出发,指出现有发展阶段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探索国有博物馆文物资源资产管理的发展路径和措施建议,以期提升博物馆资产管理能力,发挥博物馆文物保护利用水平,助力中原出彩、文化强省建设。关键词:国有博物馆;文物资源资产;河南省;资产管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物事业快速发展,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高度出发,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大任务,就“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做出部署安排,为做好新时代文化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文物是博物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馆藏文物管理是博物馆工作的核心。对文物资源资产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是保证博物馆各项业务有序开展的基础。根据最新政策要求和导向指引,加强和规范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正是新时代、新形势下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的新机遇。在实际管理工作中,河南省多家博物馆面临困境,传统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标准已经无法满足博物馆发展需求和管理需要,当务之急要转变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工作职能,探索新时代国有博物馆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方式新途径。《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从国家政策层面,规范和加强了文物资源资产管理,逐步健全了文物资源资产管理体系。结合文物计价核算的特点,提出在文物资源资产登录和清查中,文物总登记账和文物资源资产账、财务账账实相符、账账相符。《暂行办法》还强调由包括博物馆(纪念馆)在内的管理收藏单位开展文物资源资产管理工作,并要求各级财政部门会同同级文物行政部门负责制定文物资源资产管理综合性制度,但目前没有省市出台地方文物资源资产管理办法。耿然(2021)提出通过构建信息化的文物资源资产管理体系以实现文物资源资产有效管理的目的。李莉(2021)认为文物资源资产具有特殊属性,建议出台严谨科学的评估体系和具有实操性的价值评估方法。2023年10月最新发布的《政府会计准则第11号—文物资源》将资产负债表中的“文物文化资产”科目改为“文物资源”科目,单独列示文物资源。相关会计制度均未将文物资源列入固定资产分类,而是单独作为一项资产进行管理,可见区别概念的政策导向明确,但在实际操作中仍有许多界定模糊的地方。郑滢(2022)认为博物馆文物资源资产管理需要多部门、多系统的协调配合,管理和核算的核心就是要解决好计量问题,才能统一登记方法,规范基础信息。在实际工作中,许多专家学者针对文博单位的文物资源资产管理进行了很多研究和探索,涉及诸如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管理模式等。《暂行办法》要求,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文物资源资产信息应与文物普查数据库中的文物信息相衔接。陈曦(2019)指出文博单位存在资产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方法不科学、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提出通过规范管理细则、强化管理理念和完善内控环境等方面来健全文物资源资产管理体系。《暂行办法》要求各级财政部门会同同级文物行政部门负责制定文物资源资产管理综合性制度。目前河南还没有出台地方文物资源资产管理办法。由于财政部与国家文物局就管理政策没有形成统一意见,省级层面也并未形成与政府会计制度一致的管理标准。河南省国有博物馆的文物藏品总账由藏品管理保管部门负责,在盘点文物资源资产时,主要由保管部门组织,说明在博物馆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上存在缺陷,在部门的职责权限划分上还存在明显不足。国有博物馆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普遍存在管理权责不明晰、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资产账与财务账不一致、内部监督制度缺失等问题。目前,河南省多家一级国有博物馆已开发使用符合自身特点的藏品管理系统,将传统藏品数据信息录入信息系统,但系统大多仅满足藏品编目、出入库房管理、信息检索、统计等业务需求,修复、调拨、展览等数据仍需要手工录入,无法动态反映藏品的整体情况。且没有一家博物馆的管理系统能实现藏品在展厅、库房的定位功能,以及藏品使用信息功能,等等。这说明国有博物馆现有运行的管理系统普遍缺乏对藏品的数据分析和专业处理功能,信息化程度不高,藏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上缺少片状信息的反馈,系统整体功能不全面,顶层设计不够,部门沟通不及时,导致管理效率不高,管理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并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财务部门编制国有资产年度报告时,只统计实际文物资源资产数量且缺乏统一的分类标准,也没有附注进行详细说明指导,在实际报告中难免存在数据错漏现象。这种粗放式的统计报告不利于上级文物行政部门和财政部门进行有效汇总,无法真实完整反映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情况。《政府会计准则第11号—文物资源》对于在文物修复过程中购买的大型设备是否计入资本性支出进行资本化处理尚不明确。因博物馆藏品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信息不对称且依据规范制度不一致,多数情况是文物资源资产已完成征集、入库后,财务部门才收到相关协议、单据,这样文物资源资产的管理、使用与财务核算脱节,导致预算报表中资产名称、数量和实际入库的文物资源资产信息无法一一对应,从而造成总登记账和文物资源资产财务账不一致,难以保证账实相符、账账相符。河南省多家博物馆普遍缺乏专业文物资源资产管理人才,现有工作人员年龄普遍偏大,青年后备人才明显不足。在岗的管理人员专业技能欠缺,没有及时跟进现有的文物资源资产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管理理念滞后,管理方法不科学,管理能力不足,资产管理工作效率低下,不能满足资产管理发展需求。国有博物馆人才结构存在断层现象,没有形成系统、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机制,且主要依托本馆自己培养,大多通过自学或有经验的老员工“传帮带”,渠道单一、方式粗放,也无法做到科学考评。大多数博物馆没有与其他文博系统单位或高校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及人才交流交换平台。另外,博物馆目前缺乏行之有效的激励政策和监督保障措施,薪酬绩效方案比较单一,缺乏市场竞争力,难以调动专业人才积极性。结合河南省国有博物馆现状,加快财政部门与文物行政部门联合出台地方文物资源资产管理办法,进一步推进文物资源资产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同时,省级财政部门和文物行政部门应建立全省范围的文物资源资产管理系统平台,力争把国家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数据信息库和各文物收藏单位的藏品管理系统衔接起来。河南省博物馆首先应根据自身实际需求和机构设置情况,将藏品保管部门、财务部门等列入内控管理范畴,梳理资产管理流程及管理方法,完善各岗位的职能分工、节点控制。其次,完善内部控制监督制度,规范监督方式和监督流程,发挥内部监督机构职能,明确监督部门的岗位职责和权限。最后,建立和优化绩效评价体系,成立内控评价工作小组,负责博物馆内控评价工作。根据博物馆内部控制评价方案,开展内控工作,健全职工考核奖惩机制,通过营造良好的内控环境和积极氛围,激发职工的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国有博物馆应加强文物资源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的沟通协作,树立风险防控和高效精准的管理理念,实施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打通藏品管理、财务管理等系统壁垒,构建文物资源从征集、鉴定、入库、调拨、修复保养、陈列展览等环节的全方位监管体系,实现闭环管理模式、智慧管理,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同时,博物馆积极引入新技术,对博物馆藏品信息进行有效管理,挖掘藏品信息潜力。深化科技与文物资源资产保护相融合,使用高清摄像机和识别软件系统,将一体化的藏品管理系统和博物馆安全保卫系统、应急报警系统连接起来,在监督保障文物实体安全的前提下,提高文物信息的安全性。一方面,河南省博物馆规范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流程,根据馆藏文物的基本情况,以及业务活动中的关键节点,结合资产管理、财务管理工作要求和文物藏品管理工作的特点,改进业务流程,制定符合现代化管理需求和管理标准的方案。实现博物馆文物资源资产的动态管理,将财务管理融入文物资源资产管理各环节,利用信息化手段,使文物藏品从入库到出库全流程更加准确、精细。另一方面,通过自动更新动态信息,共享实时数据,真实、完整、准确反映馆内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情况。博物馆可以根据藏品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等特点,通过系统匹配,自动筛选生成符合条件的展品,配合公共服务需求,利用微信、平台等新媒体渠道向公众传播文化自信;通过数据分析,结合现有藏品情况,提出征集计划,丰富博物馆文物类型,加大对社会流散文物的征集力度,提高征集文物质量,发挥博物馆的社会职能。河南省国有博物馆要不断优化现有藏品管理系统,对基础数据信息进行有效整合,运用多种信息管理系统,实现藏品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内控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的互联互通,集中管理文物资源资产数据信息。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河南省国有博物馆结合自身实际,创新用人机制,制定一系列专业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制度。按照业务活动和内部管理的实际需求设置岗位,确保专人专岗、职责落实到人。同时,博物馆要加强培养复合型人才,重视职业道德培养和继续教育培训,建立文物资源资产专业人才库。博物馆要建立绩效评价体系和考核奖惩激励机制,积极推进针对不同工种的薪酬绩效制度,探索适合本馆的薪酬管理制度,合理分配,建立奖惩制度跟踪反馈机制,保证方案的客观公正、科学有效。近些年,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文化软实力的输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传统文化,作为展示文化自信的载体,博物馆文物藏品受到了公众的关注。本文从文物资源资产管理研究现状出发,指出现阶段主要存在的文物资源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信息化水平不高、报告不全面、管理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积极探索转变资产管理模式,规范管理流程,提高内控管理水平,促进文物资源资产管理信息化进程,充分发挥文物资源资产的社会效益,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科学管理,推动文物资源资产管理高质量发展。
审核:熊俊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