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4点,见家里人都已睡熟,张达从厨房拿来一把剔骨尖刀,在火上烧红,对着红肿发痛的脚趾头喷洒白酒,算作消毒。然后咬着一块毛巾,学着古代“剔骨疗伤”的勇士,咬着牙一刀切下去,脚趾头里面血瞬间飙了出来。
失去理智的张达从尖锐的疼痛中惊醒,现实生活中,因痛风急性发作做出极端行为的事例比比皆是。专家表示,这几年,中国痛风患者人数增长得太快了!
武汉同济医院一项纳入了70多万人的研究显示,从2010年到2019年,中国20-39岁年龄段的人群中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从22.5%增长到了40.1%,痛风人数也从过去的数百万增加至1466万,其中男性占到95%。
高尿酸和痛风带来的疼痛、致命风险显而易见,不同于其它疾病,痛风的病因研究已较为细致,而痛风的发生、进程也总有迹可循。躲开致命的高危因素,常常可以避免发作,但问题是,在现代社会中,这场“痛风局”,你似乎躲不开。
说起痛风,往往绕不开高尿酸血症,因为两者是一个连续、慢性的病理过程。
正常情况下,人体内尿酸产生和排泄保持着平衡,但出现嘌呤代谢障碍时,尿酸浓度就会升高,导致高尿酸血症的出现,而痛风就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长期浓度过高的尿酸会在关节处形成尿酸盐结晶,引发炎症和组织损伤。
根据我国卫健委统计,每100位高尿酸血症患者中,约有6到16人会发展为痛风。也就是说,先有高尿酸血症才有痛风形成,那中国人得高尿酸有多普遍呢?
一项涉及177篇研究、超200万个样本的荟萃研究测算,中国15岁及以上的人群约有16.4%患有高尿酸血症。
意味着每20个成年人中,有3人尿酸异常。
这是总体的趋势。如果更为细致地分析,则会发现尿酸升高的情况在不同地区还有着更大的差异。
从全国的高尿酸血症患病率来看,整体是城市高于农村,沿海高于内陆。含广东、广西、海南在内的华南地区最高,为25.5%,相当于每四个华南人就有一个高尿酸。
◎ 非同日2次血尿酸水平超过420μmol/L,即称为高尿酸血症。/ 图:123rf
数据揭示着中国人高尿酸的现实。根据《中国高尿酸血症相关疾病诊疗多学科专家共识(2023)》,在中国,高尿酸血症人数已达1.77亿,成为仅次于糖尿病的第二大代谢性疾病。
社会在变化,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加上健康体检的普及度变高,被检出尿酸升高的人群比例自然也随之增加,但这显然还不足以解释中国人尿酸水平升高如此之快的原因,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教授马向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有研究发现,在中国汉族人群中,发现了特有的易感基因RFX3和KCNQ1,它们可能直接或间接引起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此外,由于身体构造不同,激素分泌和男性尿酸排泄能力较低,男性更容易诱发高尿酸。
除了数量一骑绝尘外,中国人对于高尿酸认知情况也不乐观,很多人认为“无症状高尿酸血症不算病”。与欧美患者在高尿酸血症期间积极服用降尿酸药物不同,我国患者更倾向于单靠饮食控制。重庆市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徐静介绍,长期高尿酸除会增加痛风的发生概率外,与高血压、糖尿病、肥胖、代谢综合征等也密切相关,因此一旦发现尿酸增高,应该积极干预治疗。
痛风会变得避无可避,原因很多人想不到,其中之一居然是我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了。
为什么会如此?这要从尿酸的来源说起。
尿酸是由嘌呤代谢而成的,体内的尿酸有80%来自内源性的嘌呤代谢,另有 20%是外源的食物产生,也就是说,你每天吃进去的食物有可能决定你身体尿酸水平的高低。
据39深呼吸了解,国家卫健委的《成人高尿酸血症与痛风食养指南》将每 100g含150mg以上嘌呤的食物划定为高嘌呤食物。代表性食物包括海鲜中的某些鱼类和贝类(凤尾鱼、沙丁鱼、鳕鱼、龙虾、贻贝、扇贝等),常见的一些肉类(牛肉、羊肉、内脏等)。
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我们吃下的这些食物正在增多。据统计,近十年间,我国动物性水产品消费上涨明显,人均食用水产品消费量增长了33%。此外,我国早已经是全球最大的肉类食品生产消费大国,人均肉类食品消费量从1978年的每年9公斤快速上升到2022年的每年70公斤,我们肉类食品摄入量正在接近膳食指南推荐的最高限。
其实,按照指南的标准,海鲜危险指数最高。例如活草虾的嘌呤含量为 719mg/100g,一只一两百克重的草虾入口,嘌呤摄入量直接大大超标。
但千万不要以为你不是海鲜爱好者,就没有痛风风险,日常餐桌上的猪牛羊鸡鸭肉等也是高嘌呤食物,尤其是动物内脏,每百克鸭肝、鸡肝、猪肝,嘌呤含量都能达到两三百毫克。
日常饮食中有增加尿酸,自然也有降低尿酸的办法,但现实情况是,后者我们做得并不好。
合理的饮水就是很好的促进尿酸排泄的方法之一,对于轻体力活动者建议每天饮水1500~1700毫升,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人心肾功能正常时,每天饮水2000~3000毫升。但饮水不足的情况很常见,比如有研究抽样调查了北京、成都、上海、广州四个城市成年居民的夏季饮水量,发现1/3的人每日饮水量不足1200毫升。
痛风从口而入的不止是海鲜和肉,饮品中也有极度危险分子,除了嘌呤外,乳酸和果糖也会为虎作伥。
首当其冲就是大家最为熟知的成年人的“饮料”——酒,国内外所有的指南中都特意提出,喝酒越多,高尿酸、痛风发作的机会酒越大,病情就越严重。因为酒精首先会直接影响尿酸的排出,造成尿酸堆积。同时,喝酒能加快嘌呤的代谢,会导致体内血尿酸水平急速增高而导致痛风急性发作。
过去10年间,我国男性的饮酒量、饮酒频率和间歇性重度饮酒的人数有所增加,尤其是年轻男性。
与酒相比,还有一个重要的痛风诱发因素,藏在一个我们根本不会注意的地方。
那就是含糖饮料,它本身不含嘌呤,却与痛风脱不了干系,尤其是关系到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痛风发生,你如果仔细看看含糖饮料成分表,就会发现几乎都添加了果糖或果葡糖浆。
这两种物质进入人体后,会被运送到肝脏进行代谢。在肝脏中,分解果糖的酶开始工作,一系列复杂过程中会有一种叫做单磷酸腺苷(AMP)的物质形成,而它正是尿酸生成的底物。因此摄入的果糖越多,促进合成的尿酸也越多。
有意思的是,尽管大家都知道痛风对身体造成的危害有多严重,但在我国痛风的控制治疗现状却不乐观。调查显示,痛风患者中,仅10~46%能够遵循医嘱进行降尿酸治疗,60%的患者依然存在痛风反复发作并进展加重的情况。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风湿免疫科古洁若教授介绍,在急性期止痛过后,痛风患者仍然需要通过调整生活方式、规律服药来持续降低尿酸。大多数情况下,痛风的发作次数需要服用降尿酸药物半年后才会明显减少。
古洁若说,在门诊中常常遇到痛得厉害的时候说“医生救救我”,等到了缓解期需要复查时又不来医院,下一次门诊见面还是因为痛风发作。
患者依从性差,一方面来自被诟病的“低嘌呤饮食”,希望通过减少嘌呤的摄入来控制血尿酸水平。这样苛刻的饮食限制既容易让患者失去耐心、自暴自弃。
“最难的是坚持。”朱图称,2021年刚查出痛风和多种合并症时,有一段时间他非常重视,每天只吃清水煮白菜,坚持运动,很快体重就降到80公斤以下,尿酸水平也控制住了。“但一放松,尿酸水平又上去了。”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重视高尿酸血症以及痛风带来的危害,包括古洁若在内的一大批风湿免疫科专家开始不断地在各个场合进行健康科普,“这是一个艰难漫长的过程,要改变患者长期养成的生活习惯,并不容易!”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姓名除专家外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