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面试的时候会被问有没有男朋友?计划什么时候结婚?是否要小孩?要二胎吗?现在有了1-2天的痛经假,以后求职的时候会不会被问到是否有痛经?”
近日,“云南省女性经期可带薪休假”的话题迅速攀升至热搜榜,引发关注。刚刚毕业准备在昆明求职的女孩廖洁(化名)颇为期待地说,“自己被痛经折磨了很多年,现在有了痛经假,真是一件好事!”
廖洁口中说的“痛经假”,源自《云南省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该规定明确指出,自2024年11月1日起,患有重度痛经的女职工在经医疗或妇幼保健机构确诊后,可享受1至2日的带薪休假。
这一举措在云南省尚属首次,但“痛经假”的概念在我国由来已久。1993年,《女职工保健工作规定》的出台,便为痛经女性带薪休假提供了政策依据。此后,包括北京、上海、陕西、江苏、四川、江西等在内的全国近20个省份,都在地方性规定中明确了痛经女性的带薪休假权益。
然而,尽管政策早就有了,但这30年实地操作中的效果却并不如人意,众多职场女性表示,尽管痛经假存在,但敢于使用这个理由休假的女性却寥寥无几。
其实,颁发“痛经假”政策的初衷无疑是值得肯定的。根据《2021年中国女性健康白皮书》显示,我国有半数的女性受到痛经的困扰,其中33%的女性经历过中度痛经,更有10%的女性遭受过重度痛经的折磨,这不仅影响身体健康,还带来诸多情绪问题。
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妇科主任医师李翠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当女性出现严重痛经或经期严重不适时从事较重的脑力或体力劳动,都可能引起一系列健康风险,例如经期不适却进行剧烈运动或过重的体力劳动,会增加子宫出血风险,甚至诱发盆腔炎等妇科疾病;而从事脑力劳动则会加重疲劳和精神紧张,导致内分泌紊乱,长期以往会对生殖系统造成影响。
既然痛经对女性的身体和心理造成的危害确实存在。那么,为何这一旨在保护女性的政策在我国多年难以实施呢?
在社交平台上,不少女性表达了自己的看法。28岁的伍虹是一名外贸加工厂的女工,她说每次来月经都很难受,腹部坠痛、腰部酸疼,行动也受限,但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伍虹每月要工作20-28天,根据调度排班,几乎不敢请假。
“我们请假需要层层审批,那我痛经的隐私岂不是成了公开的秘密,而且你休假就意味着需要其他同事顶缺,根本开不了这个口。”
隐私问题是女性员工申请“痛经假”的第一个障碍。北京市海淀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徐冰说,“月经羞耻”在我国女性里依然是一个严重的壁垒,很多女性避讳谈论痛经,怕带来尴尬和心理压力,而这种担忧最后只能变成女性在痛经时默默忍受,而非勇敢说出自己的诉求。
此外,繁琐的请假流程也是女性员工放弃休假的重要原因。90后的莫紫(化名)来例假有时会严重到恶心呕吐,需要吃止痛片来缓解。但提及休“痛经假”,她苦笑着说,公司要求需要三甲医院的医生开具休假单,挂号本身就很困难,加上痛经是一个相对主观的感受,不同地方的医院对于痛经的标准也不统一,“遇到好的医生就帮你开了,遇到难说话的就直接被拒。”
◎ 各地对痛经假的规定也有所不同。/ 图:39深呼吸制图
39深呼吸发现,目前对于已经设立“痛经假”省份里,有5个省份是只针对特定工作种类的女性开放,此外有11个省份要求申请“痛经假”的女性须提供医疗机构证明。在痛感最为强烈的1-2天还要忍痛去医院,显然并不合情。
而对于企业而言,这也是个大“问题”。一位企业负责人表达了自己的看法,“痛经假”一旦放开,企业肯定会担心女性员工会利用“痛经假”偷懒、不敬业,此外也确实增加了企业的管理和用工成本。她算了一笔账,一个女性员工生理期不舒服,一个月请假两天,一年下来就要休息24天,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如果公司女员工多,这么大体量的成本谁来负担?“从企业的角度来看,育龄女性要面临生育甚至二胎生育的现实,如今又加上了‘痛经假’,用工成本实在太高,所以在同等条件下,企业会优先招用男同志。”该名负责人说。
这也正是00后青年沈月担心的问题,如果仅仅只是用保障性条例对女性进行保护,而不从根本上解决保护所带来的成本负担,只会进一步加剧女性在就业环境中被歧视。
其实除了“痛经假”外,我国其它假期福利,包括探亲假、路程假、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护理假等同样也遇到了推广和执行难的问题,从法律层面来看,涉及痛经假等假期规定的部门规章层级较低,缺乏强制性和惩罚性措施,从规定内容的措辞中“建议”、“适当”等词就能窥斑见豹,使得这些规定在执行过程中显得“软弱无力”。
此外,企业在追求成本最小化和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福利假期的实施无疑会对企业盈利产生影响。如何在两者中间找到平衡点,需要政府给予政策扶持,保障制度。而不能一味要求企业退让,无形间加剧企业和员工之间的矛盾和歧视。
政策的生命在于执行,福利的落地在于保障。
将痛经假纳入假期范畴,体现了国家对女性员工的关爱和重视。但要让这部分该休的人“敢休、能休”,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痛经假的初衷,让每一位女性员工都能在工作中享受到应有的关爱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