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参加研学,就是不合群!”全班36人,22人没有报名258元的研学活动,老师指责家长价值观有问题,网友:想钱想疯了

文摘   2024-11-12 23:58   中国香港  

♡♥关注我,与你一起变好

“258元的研学活动,不参加就是不合群……”

班主任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一句话,却在家长群里掀起了轩然大波。

群里消息的提示音此起彼伏,争论的热度直线上升。

事情的起因再普通不过:杭州一班主任,在群里发布了一则研学活动通知,要求学生们参加一次校外研学,费用258元。

可是全班36人,22人都不参加……惹得班主任愤怒不已,在班级群批评家长:不参加就是不合群。

家长们也是不惯着,直接开怼:

“这是研学,又不是抢钱!”一位家长愤怒地在群里发言。

“为什么非要逼着孩子参加?现在的活动越来越离谱了……”另一位家长紧跟着质疑。

“不去就是不合群,这什么逻辑?难道合群要用钱来衡量?”群里的讨论越来越激烈……

一位妈妈直接点题:“想钱想疯了吧?”

很快,这场风波在网上迅速发酵,各路网友纷纷站出,分享自身经历,表达内心观点:

现在的研学活动,就是变相收费……

这哪是研学?这是给孩子上的第一堂生存课吧?

合群什么时候要用钱来衡量了?这种潜规则真让人寒心……

教育的初心究竟在哪里?孩子们的快乐哪里去了?

现在80后、90后家长太顶了,说了我不敢说的话,做了我不敢做的事……

目前,杭州市教育局将跟进调查,期待一个好的结果。

无独有偶,在广州某小学,一场让人目瞪口呆的研学“荒唐事儿”,也在进行着:

一个44人的班级,计划组织一次3D打印科普基地的研学活动,结果却令所有人大跌眼镜——竟然只有2名家长同意参加!

这个结果,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在了老师脸上。

42个家长集体说:“不”!

这样极为罕见的“不合群”,值得人们深入思考。

一位参与决策的家长说道:与其花费大量钱财只是匆匆浏览一番,不如带着孩子前往公园尽情玩耍。

这两起研学闹剧,就像一面照妖镜,照出了当下教育的种种怪相:

动辄几百块的门票,参观的却是原本免费的景点;

号称要增长见识,实际却是蜻蜓点水式的走过场;

美其名曰自愿参加,背地里却搞道德绑架;

声称重在体验,实则复制粘贴的行程安排。

回忆起我们的童年时光,“合群”的含义是这般纯粹:和小伙伴一起,玩捉迷藏,踢毽子放放风筝,欢笑声在操场上回荡。

何时合群”,变为了一个258元的价格标识?

什么时候,不愿花钱的孩子,就要被贴上"不合群"的标签?

这种教育异化,令人不禁唏嘘。

更讽刺的是,一些研学活动的"套路",已经被家长们摸得一清二楚:

上午九点出发,中午就匆匆回来,浪费半天时间;

每次都是固定的几个地方转悠,毫无新意可言;

讲解员照本宣科,孩子们昏昏欲睡;

拍摄几张“到此一游”的照片以完成所谓的研学任务。

一位广州的家长一针见血地说:这哪是研学?分明是“赚钱”!每次活动都像是在完成任务,孩子们学到了什么?收获了什么?没人关心。

什么才是真正的研学?也许答案就藏在孩子们纯真的笑容里:

和小伙伴一同在草地上翻滚着,去感受大自然所散发出来的气息;

亲手种下一颗小树苗,守护它慢慢成长;

细心观察蚂蚁搬家的轨迹,发现生命的奥秘;

仰望着星空,缓缓地数着那一颗颗闪烁的星星,此时心中不禁畅想宇宙的浩瀚;

走进农田,体验农作物的生长过程;

参观博物馆,触摸历史的足迹。

这些看似普通的经历,却是最珍贵的教育瞬间。

它们不需要258元的门票,不需要"合群"的压力,只需要我们还原教育的本真,让孩子们真正体验、真正感受、真正成长。

要知道,真正的研学,应该是激发兴趣,而不是消耗热情;是培养独立思考,而不是强迫从众;是享受探索过程,而不是追求表面形式。

最好的研学,是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出发,带着答案回来,带着快乐成长。

教育的真谛,不在于花了多少钱,而在于收获了多少感悟。

当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答案也许就很简单:

与其用金钱定义"合群",不如用真心浇灌成长;

与其追求表面的热闹,不如寻找内心的充实。

让研学回归教育本质,让成长回归自然轨道。

这,才是教育应有的模样。

关注和转发,就是最大的支持


推荐阅读

点击蓝字即可跳转:

2025泰晤士世界大学排名大洗牌:牛津连冠,清华北大超芝大,MIT美国第一!

国科大本科多个专业学生几乎集体转出,只剩下1人!学生:读不下去了?

山东大学强势入围第三批国家卓越工程师高校,北大、复旦、武大为何落选?

人工智能“101计划”15校公布,北京6校霸榜,上海3校入围,广东高校为何失声?

斯坦福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出炉:清华第1,浙大第2,华科第5,深大第26


郑青春年少
你的亲子教育顾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