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与你一起变好
“可我不愿学习法律,我还是更像做老师,与我的职业生涯规划不符……”,在直播间里,当这些话从35岁的唐尚珺口中说出时,弹幕一下子喧闹起来了。
“坚持梦想!”
“律师可以干到70岁……”
“师范已经不适合你了,做律师吧……”
“别瞎折腾了……好好毕业才是真。”
这些争论背后,折射出多少年轻人的焦虑与迷茫。
▼
经历16年高考,终于被华南师范信息工程专业录取,可导员“约谈”唐尚珺时,却建议他转学法律专业……
这个建议就像一块落石,砸入了平静的湖面,涟漪阵阵,久久不能平静……
一、认清现实与理想的差距
此刻的唐尚珺,就像站在一个巨大的十字路口。
说实话,谁不明白导员的良苦用心?
信息工程这个专业,光是课程名字就够吓人:Python、线性代数、高等数学、C语言……
每一门课,对于唐尚珺来说都像一座需要攻克的高山。
挂科率,长年一直维持在30%以上,对于35岁的大一新生而言,简直就是一场“极限挑战”。
但现实总是残酷的,随着年龄增长:
唐尚珺的记忆力在衰退,一晚上背完一本教材?
想都别想。
他的思维方式已经固化,改变越来越难。
还有学习习惯需要重塑,要从高考思维转向大学思维,这比学习本身还要痛苦。
而这一切,对于35岁的唐尚珺来说,都是困难重重……
说实话,他更擅长应试教育,或者说背诵式学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枯燥的法条可能更适合他……
二、重新定义“成功”
有人说:你看那个北大毕业的陆步轩,不也从公务员改行卖猪肉,最后成了亿万富翁吗?
没错,但陆步轩的成功,不是因为放弃原来的专业,而是因为他在绝境中找到了新机会,并且全力以赴。
他没被“北大光环”给限制住,而是一心一意在把眼前的事做到极致。
确实,成功的定义需要重写:不是所有人都要挤破头进BAT;不是薪资越高越好;不是头衔越响亮越成功……
但是,盲目的转换专业,真的可取吗?
三、制定切实可行的人生规划
如果坚持读信息工程,唐尚珺39岁毕业。这个年纪去敲代码,恐怕连HR的初筛都过不了。
要知道,30岁以上的程序员都在担心裁员,39岁才想入行?
简直是天方夜谭……
如果转学法律,确实能用熟悉的方式学习:背条文+记案例。
法律行业对待年龄较为宽容,许多单位的招聘年龄放宽至了40岁。
但问题是:16年的物理积累,就这样放弃?当老师的梦想就这么放弃,真的很可惜……
兴趣,难道不是最好的老师吗?
四、把握机会成本
要我说,唐尚珺与其纠结要不要转专业,不如好好盘点自己的优势:
16年的学习经验,让他比任何人都懂得如何高效学习;35岁的人生阅历,让他比同学更懂得珍惜机会;网红身份带来的流量,其实也是一种可以利用的资源。
而且,机会成本不仅仅是时间,还包括:放弃现有工作的收入;家庭责任与学业的平衡;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
这一切对于一个35岁的大一新生来说,都是不可以随便放弃的,因为,他不仅要完成学业,更要负担自己的生活。
五、终身学习的新思维
看看周围那些成功转型的例子:
有人35岁开始学编程,成了独立开发者;
有人40岁创业做短视频,粉丝破百万;
有人45岁转行做咨询,靠经验吃饭。
他们的共同点是:不被年龄定义,但也不忽视年龄带来的特点。
他们都明白:好好利用在线学习的资源,把经验变成自己的长处;一直保持着开放的心态,有胆量去尝试新的东西。
▼
因此,对于唐尚珺而言,真正的问题并非“要不要转专业”,而是“怎样在现有的条件之下,走出最为适合自身的道路”。
也许,他可以一边学习信息工程的基础知识,一边利用网红身份探索科技传播的可能,用自己的学习经历,帮助其他想要改变命运的人……
人生,就如同一场即兴演出,没有完备的脚本,唯有持续地调适与抉择。
我们都在拿“清华保安”张晓勇开玩笑,却很少有人去思考:倘若当时他拥有其他的选择,他是否会选择当保安呢?
要知道,生活从来就不是一道只有标准答案的选择题。
最后,送给所有35岁还在迷茫的人:人生不是百米冲刺,而是马拉松。重要的不是起点在哪里,而是你愿意跑多远。
机会成本,不参与人生决策。
活在当下,才是本真!
我们都在寻找人生的新出口,重要的并非是出口位于何处,而是你是否依旧葆有着寻找的勇气。
所以,你准备好了吗?
你的下一步,打算怎么走?
关注和转发,就是最大的支持
推荐阅读
点击蓝字即可跳转:
2025泰晤士世界大学排名大洗牌:牛津连冠,清华北大超芝大,MIT美国第一!
国科大本科多个专业学生几乎集体转出,只剩下1人!学生:读不下去了?
山东大学强势入围第三批国家卓越工程师高校,北大、复旦、武大为何落选?
人工智能“101计划”15校公布,北京6校霸榜,上海3校入围,广东高校为何失声?
斯坦福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出炉:清华第1,浙大第2,华科第5,深大第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