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ero 杂谈 Vol.5:第二年,中秋好。

文摘   2024-09-17 19:00   四川  

安溯


成都入秋了,几乎每天都有几场声势浩大却短暂停息的雨。我最喜欢这个季节的雨,带着挑衅地来,听到窗外泛起的声音,迅速又突然的雨水在浓重乌云的灰色调里看不清,于是就跑到窗边看树叶是不是在动?



街上行人来不及躲避,它来得太快了,又密集。我们躲在铺面下,躲在公交车站,躲进地铁站,衣服和头发被不得已淋湿后,也就估计十分钟吧,它突然就不作声地走了。南方这种雨像一个调皮、风韵犹存的女人,又带着震慑的魅力,热的,响的,难预测的。她提醒着你属于她每年固定出场时的装束,时间不长的,消失以后,那些树叶还会动,滴滴答答的,她走了后还显得有些温柔。




三月去了一趟塞尔维亚和黑山,也是一直下雨,整个旅程的雨,把海面着成灰蓝色,把古城打湿。古城里都是猫,那种雨很难停下来,猫和人,都在店铺下避雨。我对黑山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它对我来说就像一个专门为旅行而建构的度假之处,缓冲了西欧和东欧的人群流动和历史时间。可能也因为停留时间比较短,几乎接触不到本地的风土和性格,旅游业态非常完善,完善到我只能觉得自己是一个游客。








塞尔维亚不一样,这个东欧的国家要粗旷、野性很多,建筑真实地表现结构和材料,暴露房屋的混凝土构建,不加修饰。贝尔格莱德有许多集体生活时代下的宿舍楼,闲置废弃的厂房,随处的涂鸦和重复的海报。市中心还可以见到战争爆炸留在建筑上的痕迹,这种房子在贝尔格莱德被留下来了一部分,生活要继续,记忆也需要保存。



                                     


世界上最大的东正教教堂之一Saint Sava,修缮了五十多年,一百多年前就开始建造,由于战争不断终止,德军和苏联都征用过,1958年开始重建,后面又终止了。这个城市里满是乌鸦,有一天晚上走了很久,只有路灯照耀后,甚至觉得自己就是行走在一片废弃的工厂之上。

冷峻,严肃,细节里是叛逆,不在意,对抗。但这片土地如此古老,它还是在生出新的现实和属于自己的生活,这片土地见识了很多,不遗忘,也不忧愁。









这让我想起来几篇稿件。
这三篇,都是我十分喜欢的艺术家。而且我时常会想起她们的作品,我惊喜于她们对时间和痕迹的感知,也惊喜于她们各自用观察、身体、拾取的方式保留下来了个人与时间的关系。


Kimsooja:“我们不是通过遗忘过去来创造新事物的。”
「花香无法加重花香潜入水底,记忆却覆盖记忆飘在身体表面。」


Amanda Marchand:我们只是138亿年前死去恒星的尘埃


记忆里时间是带着光亮的,灼烫、热烈,透过这种光亮,我们才得以对当下的现实,看得更近一些,当然,也可以更远一些。

对,我们是不通过遗忘来创造新事物的。

回到等于零,一年固定一年里有两次杂谈,一次是在九月九日首次发文纪念日,一次是在新年。

由于这次九月九日和中秋靠得近,我们放在了今天。总的来说,这两次固定的杂谈都在一个“纪念新旧之时”。过去的几次里,我还能梳理出一些“新”,新的行动、新的工作方式、新的展览或活动,这一次我想了很久,都好像没有什么能和大家分享的,值得拿出来纪念的“新”。

今年由于我和表妹的在试想为等于零做一些工作调整,我们把稿件的发表频率减少到两周一次。但实际上这样的频次减少并未推进我们之前的计划,写在这里也算是一个反省,常常还是会看到自己的惰性。尝试和调整就会带来经验,无论经验有没有推动实际,也值得试想有没有更适合自己的策略与方法。

除了上面提到的稿件,还有一篇是-汪晓青:运用创造性翻转固有的母职迷思




这位老师是我在台湾交换时摄影系教授的夫人,我们从未见过面。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汪老师笔下的花莲和家庭,穿过中央山脉,街道和田野上变化的颜色瞬间就成为气流饱和起来。摄影中对母职的反思,作为一种行动。当时写的时候,我对身体的理解还不够深入,现在再看,当时或许应该可以用身体去串联起几个项目的关系,或许“介入”和“承接”可以更有意思些。后来在脸书上收到老师的评论:那是一种再次回望与被回望的悸动。




这也是等于零的幸福时刻,和我们书写的艺术家相互照面,在视觉和文字中回望。虽然过去的半年里,我们还在不断地摸索和调整,甚至是沟通和反省。但还是很感激一直以来无论是在等于零,还是在生活、工作上一起并行的表妹,我相信我们可以慢慢探索和对外丈量。而对外丈量这个美好的理想,最终也可以落在我们和周围的关系上。

一定要相信身心并行。六月心绪紊乱之时,我摔断了脚踝两条韧带。如果不是这次经历,我在日常生活中是不会在意身体的感知的。由于受伤,我第一次感觉到内在和外在的边界,也才感受自己身体的脆弱和支持。一直以来,我都希望自己可以祛弱,增长自主性、突破限制,设置一个接一个的目标,大部分的时间里都容易紧张、不安。





长达快两个月的制动,使我对坚韧和脆弱的这组词语有了新的体会,它们并不是对立的——内在生命与外在实体边界的碰撞,留下印记、触动、回应,在脆弱中不断构建共情、自主,以及承认脆弱的勇气。

保持健康,保持和自己的对话、照顾,了解承认界限,或许可以更加稳固地保持着热爱之事。




受伤后的第二天,表妹来家找我一起做平行所的访谈。我太喜欢这次访谈了,作为第一次和团队、机构的对话,比我想象、预计的更为丰富。就像是和几个朋友在路边的夜宵摊,下班后偶遇,大家彼此结束完一天在不同生活中的角色,聊了起来。我还是经常想起那天收到平行所回返的访谈文字,作为策展人的徐侃和三川老师在工作方法上,对艺术家的尊重、理解、支持,让我感到为之动容。在后来的交流沟通中,他们时刻认真而谦虚的态度,说多了谢谢-诸多感谢在心中,觉得我和表妹实在是非常幸运有机会和平行所两位“老师’对话。



游牧|对话 平行所:多多连接,在乌云密布的大地




这是一种“共通”,这种共通是连接,是想法的重聚和散开,是在对照和学习。

还有一种共通感发生在今年六月和研究生同学去川西,六天的行程在后来有些疲惫。记忆最深的那条路上,两个小时里,我们看到了彩虹雪山草原冰雹。雨越来越大,一会时间里便觉得冷。冷抵不过眼前湿润雨雾和山石坚硬的落差和按快门的急切,车停了又开,开了又停。他们走的那天是早晨,两辆车开往了两个机场,重聚是好日子。





今天是中秋。前几天和朋友在河边散步,看到月亮。在城市里看到月亮是需要一些运气的,夜晚的状态千变万幻,我说这个月亮好美,朋友说,看一会吧。

祝大家有团聚时刻,中秋安康。

江清月近人。



唐稹



今年三月初的时候,我搬到了现在的新家,从成都的北边到东边。搬家后,我的生活节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首先是和每天行程息息相关的:我的日常通勤从坐地铁变成了坐快速公交。


自从开始坐快速公交后,我才发现原来成都比自己印象中的要更立体一些:每次快速公交穿梭于高架桥上的各个站点时,时常会给我一种在游乐园的错觉。在之前行走的经验中,觉得成都这座城市是扁平的,“爬坡上坎”这样的词语用来形容重庆这样的城市更为合适。不过当坐在快速公交上时,会发现成都这座城市的层次变得更丰富、有趣了些:在车上也能以不同的视角观察这座城市。



和朋友看完演出后从过街天桥往下望的视角。
突然想起了电影《过春天》,有种热带城市的闲适感


到了夏天,高架桥上的爬山虎变得旺盛,绿油油的,这也让我想起去年看的一个艺术家影片,具体名字记不清了,印象中是夏日夜晚一男一女的对话。影片中也会时不时出现高架桥和爬山虎,因此这部影片在我脑海中也是悠绿色的,今年我对成都夏天的记忆也多了一抹茂密、浓郁的油绿色。








相比去年刚回国时的手忙脚乱,今年我逐渐找到了工作与生活之间比较平衡的节奏。开始学着从忙碌的间隙中也留出一些时间给自己休息,以及和朋友们相处。我也希望自己能在做需要持续探索的事情上时,保持专注,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和等等在车上的互拍







之前常去散步的老小区里
总是有很多藏匿在车边的小猫、小狗



因为想要自己的创作依旧能以日常生活中的感受为切入点,所以这段时间以来,我在出门时也会随手携带相机,作为日常生活的观察、记录。














在回看自己之前的一些项目时,会认为自己当时整理系列的思路有些局限:在照片的选择上,好像有太多受自己在拍摄时的情绪影响,以及在系列的编辑中也会有一些主观的局限。


因此在之后的创作中,我也希望作品能够在一个相对持续的时间线上进行,在看待自己的作品时,能够以一个相对客观,带有一定距离的视角去审视;在系列的编排上,能够以一个更全面的方式来讲述故事。









一些生活中可爱、怪诞的时刻



之前写过的艺术家Erinn Springer,她所说过的一句话让我一直印象深刻:“使用不同的相机,就像是学习以不同的舞步跳舞。



Erinn Springer:世界中的一切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当我回看自己的作品时,我认为它们都来源于自己内心深处对于个人历史的追问。”









不同的相机拍摄的图像,会有各自的特质:轻便的卡片机、135胶片机方便抓取一些即兴的瞬间;单反拍摄的图片能够捕捉更多的细节、层次,能有更多耐心寻味的时刻;中画幅胶片机需要测光、手动对焦,整个拍摄过程更漫长,不过能够促使我用中画幅相机按下快门快门的瞬间往往也是经过一定观看和审视后,认为值得拍摄或是适合正方形画面比例的图像。





当然了,每种相机都有它的优点与局限之处,我目前依旧在寻找自己当下最偏好、适合的相机,“切换‘舞步’的过程本身就很有趣。


在一次和等等的聊天中,她说过很诗意的一句话:“影像是记忆的汗毛。”前段时间回看自己用卡片机拍的一些图片时,会惊喜地发现,由于在拍摄完后没有进行太多的回看和整理,当过了一段时间再来看时,我能够以一个相对客观的角度来看待这些图片;同时,这些零散的图像帮我唤醒了许多快要淡忘的记忆。图像能够作为过去的锚点,帮我快速定位到拍摄的那个当下






夜晚拍下的图像

总是有些脱离现实的超现实感






今年夏天的一些时刻总给我一种
“生活在热带城市”的错觉




从22年9月到24年9月,等于零已经创立两年了。每次回看时,总是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对我来说,最大的收获依然是:在一段相对长的时间线里做一件事,在写文章的过程中,能够逐渐更明确、清晰地了解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以及建立自己的体系

在一直以来的书写中,我发现自己总是被关注特定地域的创作,


艺术家Ekaterina Vasilyeva的创作总是围绕某个特定的地点展开。


能展示生活中惊人巧合性的摄影图像所吸引。


Eric Kogan的图像让我感觉他在以一种拼贴的心态拍照,生活中那些意外的联系、神秘的巧合都被他捕捉下来。


以及,那些和自己生命经验紧密相连带有自传属性的创作,我也很感兴趣。


Elina Brotherus的作品中既有着小女孩般的顽皮、无厘头特质,也有分享自己渴望为人母过程中坎坷的心路历程。当她在作品中坦诚讲述自己的个人故事时,作为观者的我也跟随她的图像共同感受着那些真实、鲜活的情感。



关于未来的愿望:无论是在个人创作,还是等于零的运营上,希望能更多地动起来!能够和身边或远方朋友联动起来,做一些有意思的活动。

关于活动我们做过一些设想:比如展览,比如继续以workshop这种即兴创作的工作坊形式,作为某种媒介试验的第一步,比如除了对单个艺术家进行采访之外,也开始将目光落在一些有意思的机构上。


游牧|对话 平行所:多多连接,在乌云密布的大地


六月初,我们和杭州的机构「平行所」进行了一次线上的访谈。最初认识到「平行所」是因为之前的一次展览活动,和负责人之一的三川有过一场线下畅快的聊天。而这次时隔大半年的线上聊天中,我们聊了大家最近的调整与变化,依旧是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新的启发。

在后期整合信息时,也能感受到两位负责人徐侃、三川的负责,会细致地确认一字一句,以及会记得加上参与工作人员的署名,一场酣畅又富有启发的交谈!






但总的来说,回看今年,我们做的新尝试确实不算多。我们放慢了更新的频率,原本希望将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一些线下和活动的尝试上,不过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目前也的确进展缓慢。

运营等于零的第三年,希望我们能以更活泛、有能量的状态行动起来,能更有行动力地做一些需要花更多时间、精力的尝试!

夏天的热气正在逐渐退去,风中已经开始夹杂着秋天的凉爽,马上又是最适合散步和骑车的季节了,多出去走走吧。中秋快乐!






* * *




关 于 我 们


等於零ZERO 是由安溯和唐稹于2022年9月成立的艺术平台,这是一个新鲜、开放的集合空间,也是一个成长中的平台,我们期待回响与共振。等于零ZERO 关注青年艺术家和西南地区的艺术生态发展,同时致力于梳理、传播、推广国内外优质、丰富的创作内容和形式,展开多层次的交流讨论。



相关阅读:



Zero 杂谈  Vol.1 :  野桃子


Zero 杂谈 Vol.2 : 不仅仅是祝福与总结噢!:)


Zero 杂谈 Vol. 3 : 等於零一周年,我们。


杂谈 Vol.4:2023年的我们!





等於零ZERO
等于零ZERO是创建于2022年9月的艺术平台,关注青年艺术家和中国西南地区的艺术生态发展,同时致力于梳理、传播、推广国内外优质、丰富的创作内容和形式,展开多层次的交流讨论。等于零ZERO致力于成长为一个新鲜开放的集合空间,期待回响与共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