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给我讲了一个“石头、沙子、水”的故事。我猜到了开头,没有猜到结尾。
这个故事你也听说过吧?往杯子里放大石头,大石头满了,你还可以小石头。小石头满了,你还可以放沙子。沙子满了,你还可以放水。水满了,据说你还可以放乙醇。(我脑洞大开,放完了乙醇,难道不可以往里面吹气?)
我忍不住打断她:“你想说时间挤挤还是有的对吗?但是,你只有一个杯子,杯子就这么大。”
她说:“不,别人告诉我,你要先放大石头,不然你后面就放不进去了。我一直在想,我的大石头到底是什么?”
她找我咨询的目标是,找到对她人生重要的大石头。她一直不知道自己的大石头是什么,苦苦奋斗,压力都转化成内耗,她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一开始的方向就搞错了。
这篇推文不是要说她,说我自己。
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目标很明确的人,我的大石头好像从我出生就陪伴我而来(说的自己好像衔玉而生),我想成为一个作家,我想写书,我爱听故事更爱分享,并且要从这分享中确信自己的价值。
16岁以前我一直这么想。
后来我慢慢明白,“想当作家”,看起来是非常明晰具体的目标,其实只是小时候职业分类太有限,儿童从匮乏中紧握一个发光的未来生活想象,如此而已。我父亲是一个酷爱阅读的中学语文教师,家里书箱藏满了世界名著,我和他的聊天充满了毛姆、托尔斯泰、雨果的私人生活八卦,让我超越性别幻想自己未来也是那样传奇而有趣。我父亲也看丁玲、萧红,但是他谈论的不多,估计谈论非汉语写作的外国男性作家更让他有飞翔感,又不用横向自我比较。现在想来,他从未向我介绍过国外的女性作家,如夏洛蒂.勃朗特,简.奥斯汀,应该是他难以同理她们的写作视角。我自己摸索着补上了这一课。
16岁以后,社会和我自己对于职业和生活的看法都丰富了起来。作家不再是仅有的可见的公众偶像,但仍占据公众话语中心。我一会儿想当作家,一会儿想找个新兴行业称为职业精英,一会儿又觉得找个前途远大的男朋友更重要……总之,青春无限可挥霍。
兜兜转转,一晃就是30多年。我无数次确认,写作是我的志业,是我维生的手段,是我的热情和乐趣所在,是我最能认可自己也是我最纠结的修炼场。
纠结的地方在于,虽然断断续续都在写,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成果。数量和质量都不够。
我的写作运一直好的爆棚。16岁自己摸索着给报纸投稿,一投即中。大学毕业后想转行,每周写一篇类似于小女人散文的散文,从来没有被退稿。研究生期间在报社、杂志社、电视台都有兼职,那时的稿费都可以供楼了。还没毕业,我导师就张罗着让我出书,但是我硬是消耗了一个暑假,什么也没写出来。后来的后来,我至少签过5本书的合同,编辑们都是看我写了一页纸的大纲就毫不犹豫定下我的出版项目。但是但是但是……我一个一个和她们失去了联系(是我单方面把她们拉黑了)。
回顾这些黑历史,我后背汩汩流汗。向能看到和不能看到这篇推文的她们,说一万声的抱歉。
是的,都是女编辑。我从来都是活在女人堆里。我基本上只对女人写的东西,以及写女人的东西,感兴趣。现在看来,是我敏感的性别视角让我无法接受那些从男性特权习得而不自知的思维展演。
我写东西为什么这么难呢?
明明一再确认写作就是自己的那块大石头,并且实力和际遇看起来都好的爆棚,为什么我就是屡屡令人失望?更让我自己恨不能毁掉我自己,再重塑一个理想自我。
(图片来自午茶君微博)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季节。
这个夏季,我去了一趟浙江,认识了一个朋友叫午茶君。
准确地说,她是黄小姐带着我去认识的。黄小姐说:“我有个网友叫午茶君,互相关注很多年了,从来没见过面。有一天我在她朋友圈看到一个特别美特别美的别墅,家里面所有的家具、地毯、窗帘都是白色的,那就是我梦想中的法国女作家的家。我就问,你是从哪里下载的这些图片?她说,这是我自己的家,里面全都是我自己设计的。天哪,这是我见过的最美的家。”
于是,我们一行三人敲开了她家的门。
之前,我对午茶君的想象,是一个丰腴的富贵的女人。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会这么想。大概是因为“住别墅”的缘故。当她开门迎客,浓密蓬松的一头长发,几分羞涩的笑意,竟让我感觉她研究生毕业没几年。扭身帮我们几个拿拖鞋的时候,我注意到她家常穿着的露出锁骨的墨绿针织短袖T,和宽松的具有垂坠感的黑色休闲长裤,腰身灵动,盈盈一握。我不敢相信,她比我还大一岁。
不需要预热,我就喜欢上了她的家,以及她。
参观她的家大约用了两个多小时。这个家刚刚完工一年,但是你感觉主人在里面已经生活了十几年。每一处都舒适,熨帖,提气。每一样东西都是有来历有故事的,关键是主人的讲述,不炫耀,不灌输,只是分享。听听她怎么描述院子里种的一棵桂花树:“我是为了桂花才搬到杭州来的。”参观一轮,学到了很多瓷器、家具、装修和搭配的有趣知识。
她的专长是服装搭配,一小时报价5000块那种,就业市场比较窄。她发展出的园艺、烹饪、装修、室内设计、写作等爱好,是她过去这几十年的积累。这么说吧,她的审美和追求极致的性格,让她在各方面成为了一个生活家。
和她相处短短三天,回到广州,我的生活发生了一个巨大的转折,连我的闺蜜都感觉不可思议。
(图片来自午茶君微博)
第一个变化是着装管理。
午茶君帮人管理衣橱,市场价是5000元一小时。这个管理不是指实际意义上的衣橱整理,而是根据个人的肤色、身体、性格、气质特点,量身设计合适的着装搭配。我对自己的着装自我而随意,追求舒适、随意、惹眼、梦幻、不羁等各种风格,最主要还是要看衣服的价格是否在预算范围内(其实就是没有钱还想任性穿)。午茶君说我是具有一种知性气质(这不奇怪),但她后面说的一句话就打到我了。她说:“你把自己寻常化了。”
该怎样去理解这句话呢?想来谁听到这句话都是开心的,又想突破。“把自己寻常化了”,潜台词可理解为“你不同寻常”。哈哈,谁会真心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平平无奇的人呢?谁不想让他人一眼看到自己“寻常下的不寻常”,或者“寻常外表掩盖不了不寻常”。问题是,我们为什么不大大方方追求这种不寻常呢?哪怕是外表虚张声势也好呀。最起码给自己一个心理暗示吧——姑娘我就是不同寻常。为什么要“掩盖”?明明就没有。本来有一点点的萌芽,也给盖死了。这还不是我们的日常规训,让我们表面上乖顺,然后内里也变得越来越乖顺?
我从她这句话里有更多的自我反思。外表的寻常化,其实也延展到了精神内核。有很多时候,在很多场合,只想变成一个隐形人,或者敷衍过去,而不是自我锤炼和展示,因为这样可以避免受到打压,也可以避免用力。
不被打压,也不用力,明哲保身,还以为这样是积蓄力量。慢慢地,就成了一种懒人的生活哲学。
用力是必须的,被人看到是好的,在每一个生活细节里打磨自己,听起来好像活得很累。但没有累,没有不顾一切的投入,怎么可以得到期望的回报呢?
做法就是缩小期望。
就这样停滞不前,还以为自己洞察了生活。
回到广州,我按照午茶君的建议,把自己觉得不适合我的衣服,断舍离了。就算是去父母家送个月饼,我也认真地搭配衣服,再涂个有色唇釉。
第二个变化是168轻断食。
我健身5年,私教费可以买一辆国产轿车了,但是我的体脂比依然在30以上,小肚子上积攒了脂肪,低头的时候有三个下巴。我不想搞容貌焦虑、身材内卷,但我希望自己健康、轻盈、笔挺。比我还大一岁的午茶君,让我看到了这种可能。她健身的频率其实没有我高,但她饮食管理做得很好。168轻断食就是她教我的。做法简单——把每天进食的时间控制在8小时之内,其他的16个小时,哪怕饿的肚子咕咕叫,绝不进食。
午茶君对于“饿”的解释是这样的——“你觉得肚子饿,但是饿到冒虚汗、头昏眼花、做不成事吗?你只是觉得饿而已。这是正常的。只要不饿到冒虚汗就是正常的。”
秒懂。
因为我的教练一直告诉我,减脂需要“管住嘴,迈开腿。”我从吃饭吃到十一成饱,已经转到九成饱了。但还是不够。每天晚上要有饥饿的感觉,才有可能减脂。
我就是做不到。饿意上来,我很怕从此伤害了我的胃。
这个重新定义的”饿“,让我接纳了”饿“,从认知到行为。
关键是午茶君还给出了一个饮食配方。用红枣、核桃、桂圆、黑芝麻、麦片、黑米、紫米七样东西打成糊糊,早餐空腹饮,可增长毛发,强身健体。
这里面每一样都是我喜欢的呀。
并且掉头发太可怕了。
我回到家就按她的指示在淘宝上买了一个九阳豆浆机,一人份。以前总有人向我推荐九阳豆浆机,我从来没买过。但是午茶君很机敏,她说——”不用你煮,不用你洗机器,一切都是自动的。”啊哈,一切都是自动的,连机器也不用洗,这还用说吗?用起来。(这里真不是广告,我的号还没有资格接广告)。
这么好吃、好做的饮食,坚持,简直是太容易了。
第三个变化是写作。
黄小姐鼓励午茶君把自己装修故事写出来,写成一本书。午茶君真的每天就开始写了。写好之后,发给我看。
我刚刚认识黄小姐的时候,那是12年前,黄小姐就鼓励我“每年出一本书”,她就是这么做的,结果她成了大V,而我还在“写?不想写?”之间自我消耗。
因为168,我每天的早餐时间是10点,晚餐时间是5点半,这样就保证了我只在8小时内进食。一周可以有一天放任大吃,这叫欺骗餐。欺骗身体说:“不是粮食饥荒,你还有很多很多大吃的机会,所以,不要担心以后吃不到你就储存脂肪,你只管放心大胆消耗你的脂肪吧。”可是,我每天晚上8、9点钟就饿的乱走,什么也做不成。一杯一杯的喝水,我的意志力只够看电视,或者阅读非学术书籍。我的生活规律被打乱了,我变成每晚十点半就上床,捧书夜读。梦里都是在大吃大喝。
早上七点我就醒了。不能进食,我会给自己煮一杯黑咖啡,掺水喝,这样不会刺激到空空如也的胃黏膜。九点,我开始准备七谷糊糊。十点,准时进餐。像闹钟那么精准。
七点到九点做什么呢?写作。
头脑格外清醒,心情格外平静。
特别希望这种状态可以一直延续下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季节。
午茶君怎么会有这么大的魔力,一下子改变了我的生活,甚至治愈了我的拖延症?
应该这么说,我一直在寻找自我改变的契机。
我挣扎、准备、践行了很多年,试图与自己和解,与世界和解,做出决定性的改变,孵化出一个新的理想自我。
过去所经历的一切,包括离婚、重新去爱、见识世界和众生、阅读疗愈书记、疗愈他人、健身……都在悄悄地改变着我。
我认识到,自我谴责、自我鞭挞、自我贬低,都是有害的。
我们之所以成为独一无二的我们,是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于他人的家庭、成长和际遇。
社会压力一直都存在,麻烦的是我们不去解构那些偏见,不去和自己以及自己的小环境和解,将外在压力转化成自我攻击,或者向外寻找替罪羊,无法安放灵魂。
不是说,情绪的问题就是一切。
不是说,只要有好的情绪,不接纳负面的情绪。
而是尽量寻求资源,纾解压力,积极求变。
至少,先要学习如何与自己相处,同时应对周围和社会。
这就是我这一段时间的感悟,记下来,分享给你。
希望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