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聚焦 | 当下恋爱:不在恋爱里找婚姻

情感   2024-05-14 21:14   广东  




当下恋爱:

不在恋爱里找婚姻

作者:裴谕新、柴瑞敏、黄钰婷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当下恋爱”,是我们从“casual sex”(不经心性爱)发展出的一个新概念,以解读90后们不同于过往明确的、指向长期关系(婚姻)的、一种由社会结构所规定的普遍的情感需要。“当下恋爱”将恋爱当成一种生活状态和生活阶段,享受恋爱生活带来的舒适、便利和情绪价值,但不会将恋爱与婚姻直接挂钩,也即不在恋爱过程中寻找婚姻目标,并保持自我不被关系套牢的状态。正因如此,恋爱双方对于恋爱消费、家务分工、情绪价值等都维持在“互惠”的前提下,不会过多投入,因而出现了所谓“恋爱降级”的现象。

法国社会学家伊娃·易洛思在其著作《爱的终结:消极关系的社会学》中,将不经心性爱的涌现归为人们对于“自主性”的渴求,身体的商品化与性化、以及约会软件所带来的性伴侣的易得性。同时伊娃也强调了不经心性爱不同的性别脚本——不经心性爱将身体亲密接触与情感关系的亲密性剥离,这符合男性气概的传统叙事,却对女性造成身体与自我的切割感,甚至损害了女性的自主性。

当下恋爱没有剥离身体、自我、情感与关系,只是改写了过往的恋爱社会性编码(即恋爱是为走向爱情婚姻所做的前奏)转为更为个性化的情感与生活方式选择——关系的紧密度与指向性减弱,损耗感降低,舒适度增强,同时,持有的价值感也降低了。


什么叫做恋爱的降级


 “恋爱降级”指的是年轻人越来越不愿在恋爱上耗费心力,不想在感情中确认关系,不想对关系的发展或者对方的要求给出切实的承诺。恋爱降级主要包括两个基本点和三不原则,分别是“不确认关系,不履行承诺”和“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这样的恋爱降级关系,在一部分90后之间彼此心照不宣地执行着。恋爱降级有以下三种表现:

第一,表白降级。

访谈对象小曾天天吵着要脱单,但是自己永远只在试探阶段,“要么等他先提出确定关系,要么就这么干耗着”,小曾和她的准男朋友已经这么过了半年。半年里两个人一起聚餐,周末一起看电影,除了没有确定情侣关系外,情侣之间的活动和陪伴几乎一模一样。

我们谁也没提过要确定关系,也算是一种安全感吧。毕竟一开始大家就互相不在对方的长期规划里面,谈谈就散嘛,一起吃喝玩乐很开心,也不用承担责任。

——小曾

没有明确的恋爱关系,一直做着“预备情侣”。对于90后来说,可以共享生活的舒适,却不想共享生活的麻烦。“预备情侣”实际上提前享受了恋爱带来的愉悦,却不用给自己和对方一个明确的身份责任,这样随时可以撤离。“预备情侣”不同于“备胎”,“备胎”是已经拥有了一个正式的恋爱对象之余,还和其他人保持暧昧,以作为预防正式恋爱失败之时的替补,反映的是“担心失去”的心态;“预备情侣”是双方迟迟不进入有承诺的正式的情侣关系,却保持着一对一的专属的特殊关系状态,反映的是对于正式恋爱的延迟。更像是一种自我保护,一种可以从未来可能会发生的危险中逃离的预防措施。

第二,吵架降级。

90后们的情侣和准情侣关系,维持着一种奇妙的平衡:永远不吵架,各过各的很方便。“不可能吵架的,都没有什么可吵的”,小曾说。遇到矛盾,小曾的处理方式简单处理:“随便、都行、别带上我”。遇到大事,往后拖就行了,不着急处理。

吵架降级也是维持“低能量恋爱”的手段。对于90后来说,他们有着繁忙的工作和琐碎的生活,上班、赚钱、提升自我和娱乐。恋爱很多时候是一种“附加品”而非“必需品”,不需要轰轰烈烈。恋爱关系,谁先认真谁就输。

在一起挺舒服,离开了对方也不难受,何必要那么认真呢。

——小曾

第三,约会降级。

和对方生活重心互不重合,大家既不愿意牺牲自己,也不想亏欠对方。“各有各的生活圈子,互不侵犯最好了”。小颜和男朋友约会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在家点外卖看电影。两个人爱好和生活圈子不太一样,她喜欢瑜伽、旅游和烘焙,他喜欢动漫和游戏。小颜认为,两个人是一起搭伙过,过得还算不错,但是共享生活圈子就算了。他们对彼此的生活圈根本没什么兴趣,谁也不敢把生活的重心向对方倾斜一点,也不想让对方来“关心”自己的生活。既然没有那么契合的爱好圈子,约会也就按两个人最舒服的方式来进行,也不用费心去计划。


有限的恋爱能量值


90后们要么母胎单身,要么拥有多次恋爱经验,他们的恋爱是在试错中进行的。也许,第一段恋爱热情满满,既没有潜伏试探,也没有思前想后的焦虑。后来,恋爱成了一场博弈,要考虑各种因素。有些人可以做到每一次恋爱都掏出真心,有一些却不行,恋爱能量已经在过往的交往中被消耗。尤其是有过特别热烈恋情的90后,常常有一位一直记挂在心里的前任,所有的真心、所有的热情都曾以最热烈的方式为这一位前任绽放过。经历过后,恋爱能量已经消耗大半,再遇到合适的人,好像也失去像当初一样去爱的能力了。

还有的人,觉得自己以前年纪小,尽管爱得很深,却不懂得怎样正确地去爱。现在的他们,已经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但是要考虑的因素也更多了,大家都不会再像以前那样懵懵懂懂地毫无保留,大家都会有所保留。

第一次爱上别人,是毫无保留地全身心投入。第二次、第三次爱上别人,会记着一些以前踩过的坑。

——小七

有过分手的经历的人,多少都会知道哪些原因会导致分手。小七就是这样,在感情中变得成熟,也学会给男朋友空间,处理好各种关系。但结果却是慢慢的疲惫感。

小汪和初恋对象结婚又离婚,两人相处了八年,面对目前自己的单身情感状态很满意。

我并不着急想要谈恋爱,但我很期待着我下一段恋爱自然的发生,我对恋爱和生活都抱有很高的热情和期待。

——小汪


“三不主义”


“三不主义”指的是“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通常,这样的关系会经历两个不可解释的阶段。不确定的开始:牵手、亲吻,甚至上床,却始终没有表白。不清晰的结束:关系逐渐疏远,到后来不再联系,也没有一句明确的再见。

“三不主义”认同的理想爱情,不是沉重、有负担的,它没有承诺和责任的约束,而是双方一起配合进行的一场恋爱游戏,既不浪费彼此的时间,最高效的完成对于伴侣的选择、关系的建立和关系的处理,也不占用彼此的现实资源,充满流动性和游戏性。因此,这种亲密形态既能够提供一种作为近似安全感的恋爱体验,又无须为此付出自由的代价。大家都有更多的替代选择,也不用付出什么代价。在他们看来,这种关系可以让双方都立于不败之地。


 小结 


互联网时代爱情的实现方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社交软件让人们更容易“相识”,游戏、各种娱乐和兴趣活动、曾经的情感体验,让90后对于恋爱的能量阈值有了更高的标准,对于稳定关系所需要的投入和产出也有更高的期待。比物质生活的适配更为凸显。他们追求高效快速的关系建立,又十分在意关系的界限;他们想要游戏化的恋爱体验,又要生活中的易配和舒适感。当下恋爱好像是这种既要又要的一种解法。至少,在没有别的生活预期插进生活计划之前,看起来是一种合理的选择。

这种合理性或许可以从90后对“恋爱脑”的批判中找到端倪。所谓“恋爱脑”,即过往的一种爱情脚本:指陷入爱河的人把爱情和恋人放在日常选择里最重要的排序,为爱不顾一切。有趣的是,90后一面唾弃、鄙视恋爱脑,另一面却在各种爱情剧中“磕糖”。推崇恋爱脑(传统浪漫爱叙事)与批判恋爱脑在表面上看似不同,实则内部逻辑一脉相承,它展现了情感自主与自我价值的悖论。过去,女性通过浪漫爱展现自主意识,如今,这种追求却可能成为女性实现自我价值的障碍。浪漫爱模式的解构,以及随之而来情感关系中的新现象,展现了现代情感的样貌——疏离与欲望的拉扯、性自由和身体自由的悖论。(澎湃新闻,2023)


参考文献


陈明哲. (2023). 为什么不爱了:自由之轻与情感之重。澎湃新闻。取自: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2235681872487306&wfr=spider&for=pc


轮值主编:裴谕新(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审核:罗艳(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家庭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编辑:廖怡芸(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


家庭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公众号

微信号|marriage-family

投稿邮箱|marriage_family@126.com

高明华 | 第40期轮值主编介绍和推文介绍

论文推介 | 老来离异:长寿背景下的浪漫关系

论文推介 | 你要知道,这不是一件丑事 :关于老年人“性”的文献综述

论文推介 | 生育妇女的磨难与痛苦:关于产科暴力的文献综述

论文推介 | 穿越身体的暗夜:多囊卵巢综合征社会医学的文献综述

论文推介 | 花儿依旧这么红:关于女性更年期医疗化的文献综述

论文推介 | 纠缠的血脉:徘徊于爱与冲突之间的同胞关系

幸爱大师
走自己的路,为人类福祉而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