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用药是我们生活中的普遍现象,想必大部分家庭都拥有自己的“小药箱”,老百姓们秉承“大病上医院,小病去药店”的原则为自己和家人提供了方便,很多情况下解决了燃眉之急,但这种自我诊断自行服药的行为却往往为重大药害事件的发生埋下隐患。
除了药不对症,药物滥用、过度使用外,最简单的服药方法错误更是容易忽视。如果服药方式、时间不正确,与饮食的搭配不合理,或同时服用互相拮抗药物不仅不利于药效的发挥,还可能导致你意想不到的用药风险。因此,大家了解居家用药的常见服药误区以及正确服用方法是重要且必要的。
× 一日三次等同于一日三餐服药
在服用药品时,您是否经常在医嘱或者药品说明书上见到“一日三次”服药或简称为tid的用法呢?这是根据药动学原理和方法拟定的一种临床用药方案。通俗来说,是将一天24小时平均分为3段,每8小时服药一次达到一日三次的用法。尤其是对于一些时间依赖性的药物,只有按时服药才能保证体内稳定的血药浓度,以达到治疗的效果。在生活中,很多人认为一日三次刚好和一日三餐联系起来,这样能确保自己按时服用药物。但这种错误做法把3次服药时间都安排在白天会造成白天血药浓度过高,给人体带来潜在的用药危险;而夜晚血药浓度太低又达不到治疗浓度,这样反复的血药浓度波动反而不利于身体的康复。
一日三餐服用不止是时间上的误区,更有甚者是随餐服用或者随意不区分餐前餐后,但有些药物是需要明确区分餐前、餐后和餐时的。“饭前服用”是指此药需要空腹在餐前1小时或餐后2小时服用以利吸收;“饭后服用”则是指餐后半小时服药,利用食物减少药物对胃肠的刺激或促进胃肠对药物的吸收。同样,也有一些药物是需要随餐服用的,比如某些降糖药和消化用药。因此,在自行服药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说明书或者医生说明的给药频率以及服药时间。
× 躺着服药多方便,服药姿势不讲究
服药讲究姿势,是为了更好地发挥疗效,避免不良反应。一般病人服用药片,应至少饮用100毫升温水,采用站姿或坐姿并保持一段时间,可获得较好疗效。相反,躺着服药,会使药物粘附于食道壁。不仅影响疗效还可能会刺激食道,引起咳嗽或局部炎症;严重的可能导致食道黏膜损伤,长此以往诱发食道溃疡甚至埋下患食道癌的隐患。同理,如果患者吃完药后立马躺下,药物在胃内无法及时消化和吸收,容易反流到食管内导致食管黏膜损伤或者对胃肠道造成刺激,严重时会引起恶心、呕吐等不良症状。因此,建议患者服药后适当活动,促进胃肠道蠕动,加强药物吸收。
治疗骨质疏松的双膦酸盐类如阿仑膦酸盐,刺激性强,若黏附于食管壁,易引起食管炎症、糜烂、溃疡。为将药物尽快送至胃部,必须保持上半身直立姿势服用(在早餐前至少半小时用200ml温开水整片送服),之后仍需保持上身直立半小时以上,避免躺下。匹维溴铵是治疗胃肠道的解痉剂,必须整片吞服且不得卧位或临睡前服用,因为该药抑制贲门平滑肌收缩,如果采取卧位,会使胃里食物和胃酸通过贲门返流入食道,对食道粘膜造成损伤。心绞痛病人在含服硝酸甘油片时,应以坐式舌下含服药片,约2~5分钟即可奏效,若站着服药,体位性低血压会引发脑供血不足出现头晕甚至晕厥症状,而若平卧位服用,会增加静脉的回心血流量,导致加重心脏负担,从而影响到药物疗效。
但凡事无绝对,除了上述药物以及大部分药物不应卧床服用外,也有一些药物适用于平卧位服用或睡前服用,如哌唑嗪、特拉唑嗪等用于降血压时,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所以在第一次开始服用时,宜采用小剂量,且睡前服用,或服药后立即躺下,休息至少90分钟,起立时也要缓慢。服用镇静催眠药如艾司唑仑,唑吡坦等需要在睡前或服用后立即躺下,以免精神不济发生意外。
× 多药同服无禁忌,相互作用疗效差
排除治疗目的下的联合用药,生活中不恰当的多药同服可导致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使疗效降低,甚至出现意外的毒性反应。
比如排钾利尿药氢氯噻嗪、呋塞米等引起的低血钾可增强强心苷类药物的心脏毒性。抗抑郁药与酒精,安眠药等同服会使中枢神经抑制作用增强,发生意想不到的危险。意外怀孕的原因也许不是漏服避孕药,而是在服用避孕药的同时服用了抗结核药利福平或镇静安眠药苯巴比妥,抗癫痫药卡马西平等诱导肝药酶的药物,加速避孕药代谢,无法达到该有的避孕效果。你可能想不到生活中常见的治疗咳嗽的复方甘草片可能会使强心药达不到疗效,因为复方甘草片中的糖皮质激素会减弱强心苷药物效果导致心衰症状加重。若是都含有对乙酰氨基酚成分的感冒药和退烧药同服会造成药物过量,严重的话可能会引起消化道出血和肝肾功能损害。
不可避免有时候医师在给我们开处方或药师在卖给我们药品的时候可能没有询问我们正在服用哪些药物,说明书上大量的文字也很难耐心的阅读。所以,为了避免正在或即将服用的几种药物同服可能产生不良相互作用,我们一定要向医师或药师主动告知并咨询用药禁忌,切记不可自行随意的同时服用多种药物。
× 忘记服药没关系,下顿服药补回来
人们生活节奏快,忙碌时忘记吃药太过常见,抑或是老年人记性差都会使漏服药物常有发生。忘记吃药,有些人认为一两次无关紧要,这当然是不对的,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也是保证疗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关键。那么如果忘了吃药,直接采用下次吃双倍剂量来补救呢?这也是非常不可取的!因为体内药物的浓度直接影响其疗效和毒副作用。擅自加倍剂量补服药品的话,会使血药浓度骤然升高,容易出现更大的毒副作用。
若是高血压患者补吃两倍的降压片,容易引起低血压,出现危险,且血压波动太大也易对血管产生不良影响。糖尿病患者若是补吃双倍的降糖药,也同样容易引起低血糖,重则导致意识障碍。尤其对于某些治疗窗窄的药物,比如洋地黄类药物,苯妥英钠等加倍剂量则易引起中毒反应,甚至威胁生命。另外,对于老年人存在肝肾功能不全的更是不能随意加倍剂量,易造成肝肾损伤。
那么漏服药物我们应该怎么办呢,不吃双倍剂量的话,补吃常规剂量可以吗?如果漏服药的时间没有超过用药间隔的1/2,应尽快补服,且下次服药时间和剂量照常。若是超过用药间隔的1/2,无需补服,只需下一次按原时间服药,且只服用单次常规剂量。
按时按量服药很重要,避免漏服需要一些小妙招,可以选择定闹钟、写成备忘录,或者家人提醒等方式避免漏服。
× 能少吃就少吃,药品可以掰着吃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人们本能的会对吃药产生一定的抗拒心理,而当生病必须服药时,一些患者又会觉得自己病情程度比较轻,能少吃药就少吃点,对身体的副作用和损伤也能少些,或者觉得药品过大难以吞咽,可能会自行将药品掰开服用。但他们不清楚的是,擅自将药品掰着吃不但减少了足量的药物摄入,无法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更可能直接影响了药物的吸收,破坏了疗效。
因为有些药物是不能直接掰开食用的,比如大部分缓控释制剂、肠溶衣片。一旦掰开控释片、缓释片之后,破坏了控释剂型材料,药物成分很快就会释放、分解,血药浓度明显升高,失去了原有的缓、控释功能。不仅无法达到延长药物作用时间或定时定量匀速释放药物的作用,还可能因为短时间升高血药浓度使药物作用增强而引起强烈的不良反应。而肠溶片顾名思义就是指包裹肠溶衣后在肠液中崩解吸收的片剂,一旦将其掰开服用会破坏其肠道定点吸收的作用,失去了肠溶衣的保护,不但使刺激性药物损伤胃部,也会使遇酸不稳定的药物在胃酸中失活,影响药效。因此,以上这些特殊类型以及说明书明确表示了必须整粒服用的情况是不能掰药的,而小部分经厂家改进制剂工艺后可以掰开服用也会在说明书里注明。普通片剂、泡腾片、分散片的成分分布是很均匀的。一些厂家为了让患者在需要减少剂量的情况下,掰药的时候更加精准,还会在药片上压上一道压痕。这种情况是完全可以掰开服用的。
有些家长认为可以将大人的药品减量给儿童服用,但是吃药靠掰、剂量靠猜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儿童用药的剂量是根据孩子的年龄、体重来计算的。因为儿童主要负责药物代谢排泄的肝脏肾脏还没有发育完全,药物代谢速率和成人不同,而且不同年龄体重的孩子药物代谢酶活性也不同。所以徒手掰药,无法精准控制用量,会对孩子的肝肾功能产生损害,产生不良药害事件。所以建议家长们严格按照医嘱或说明书计算剂量给孩子用药。
× 包装药名很相似,稀里糊涂混淆吃
在药物命名中经常会同一类药使用同一后缀,药名较为相似。比如常见的心血管类药物,如某某地平,某某沙坦,某某普利,然而重要的是,生活中却也经常会遇到一些名称十分相近,但药理作用却天差地别的药物,若是将其混淆使用,将造成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
过去就发生过一名进修医生单独在急诊值班,本应为患儿使用抗病毒药阿糖腺苷注射液,结果却在操作电脑开药方时,将药品选为抗肿瘤药物阿糖胞苷注射液,导致患儿不但疾病没有减轻,反而因为错用阿糖胞苷导致了中性粒细胞降低这一严重副作用。专业人士尚且因为工作疏忽犯下如此错误,更别说没有医药知识背景的普通老百姓了。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盐酸小檗碱片用于治疗肠道感染,而一字之差的盐酸小檗胺片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西替利嗪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过敏性荨麻疹及过敏引起的各种皮肤瘙痒,而氟桂利嗪则是主要用于治疗脑动脉缺血性疾病。还有一些通用名相似的药物也容易在老百姓自行购药时发生差错,比如吲哚美辛(消炎痛)为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而硝酸异山梨酯(消心痛)则用来防治心绞痛。这些名字如此相近的药物,药理作用却截然不同,一旦用错会延误病情。
还有一些厂家的药物会使用自己独特的包装风格和品牌标志,包装类似会让人产生视觉误差,极易混淆。因此,患者在购买和服用药物之前,一定要核对包装上的药物名称,看清楚说明书,可以向医生或药师咨询适应症是否符合、用法用量是否正确。拆零使用时一定要看清药物名称,不能仅凭颜色形状进行服用。老年人独自生活时,家人应为其做好标签,杜绝服错药物这一危险事件的发生。
药师总结
药物安全,不仅承载着每个人的生命健康,更关乎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其重要性无法估量。药品,如同生命的守护者,能驱散病痛的阴霾,拯救生命于危难之中。然而,若使用不当,药品也可能成为健康的隐患,甚至威胁到生命的安危。居家服药已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必要事件。因此,深入了解药物安全知识,正确管理自己和家人的居家服药问题,避免了不必要的用药风险,保障了生命健康。同时,用药科普需要公众传递,通过与身边的亲友互相普及药物安全知识,共同提高用药安全意识,我们将迎来一个更加美好的健康之路。
作者简介
牛若雯: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剂科药师
编辑:王瑶
本文部分文字、图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如无意侵权,请联系删除,本公众平台将不承担任何责任。
本公众号注明原创的内容属于原作者所有,未经本平台或原作者授权,任何人不得擅自使用或许可他人使用。已经本平台或原作者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否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