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教父”罗伯特·麦基:给中国电影提七个建议

文摘   2025-01-08 12:13   河北  






媒体介绍罗伯特·麦基时,常常冠以“编剧教父”之名。在中文语境下,我们难免将其想象成一个慈祥的父亲。但真正见到麦基本人,才知道这位“编剧教父”是美国黑帮电影《教父》的风格,严厉、果敢、说一不二。


可想而知,在人才辈出的好莱坞,势必要这样的“狠角色”才能镇得住场。麦基先生的学生共获35次奥斯卡奖,170次艾美奖,30次美国作家协会奖,25次导演工会奖,普利策戏剧奖,英国国家图书奖……这些天才作家都是“麦基教义”的信徒。而另一方面,麦基之所以桃李满天下,也在于他对自己狠,76岁高龄仍在世界各地巡回授课,进行高强度的写作培训。


罗伯特·麦基


在他不能亲临授课的地方,他的编剧理论著作《故事》仍在发挥作用,这部书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向全世界的写作者传授写作原理。也有反对者说“读麦基,毁一生”,写作是一门艺术,艺术是不可教的。虽然“作家能否被教出来”这个问题一直存在争议,但是在现今美国,几乎每一个作家都会上写作班。美国是全世界最早开设创意写作课程的国家,至今已有80多年历史,光是麦基本人创办的故事培训班就已经持续了36年。上不上写作班到底有何差别?麦基提到中国近几年有一些不错的电影,但真正令他印象深刻的是2014年张艺谋导演的《归来》。不知是巧合,还是写作班真的在发挥作用,电影《归来》的原著作者严歌苓,正好是在美国接受过系统写作训练的,是第一位获得美国写作硕士学位的中国作家。就是这么巧,在那么多中国故事中,麦基唯独挑出了这部有写作班背景的作品。


麦基的代表作《故事》讲到一个写作技巧,每个故事场景中都必须制造反转。用麦基的反转理论来解读麦基这个人,尤为精彩,时时刻刻都在剧烈反转。麦基一方面极为随意,接受采访时,仅穿一双毛线袜子自在地踩在地板上,毫不介意镜头里他有没有穿鞋。但另一方面他又极其严苛,一分一毫地计较记者与他对坐的角度,以保证他在镜头里的视线能与观众交流。据说一年前来中国时,有一位年轻记者当场被他吓哭,事后他又托人赠花安慰那个可怜的小姑娘。往届故事培训班的学员回忆,麦基在课堂上激动时会飙脏话,动情时会唱歌。今年5月25号,麦基再次在中国开班,他又会在中国留下什么故事和传闻?




伯特·麦基给中国电影的七个建议

1

“为中国观众量身定制”是把双刃剑

罗伯特·麦基:我今年看了很多中国电影,《湄公河行动》导演非常成功,其中动作戏的部分是很成熟。《乘风破浪》非常有意思,因为它把我们往常的父子关系做了一个颠倒,通常父子关系中父亲更有权威,占据有利地位,儿子需要靠抗争获得独立,但这部片子将它反过来了。


中国电影很多是为中国的观量身定制,他们很了解中国观众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从优点上来说,这样比较容易获得商业成功,比如中国很多电影票房在10亿人民币以上,这非常好,我相信那些投资人非常高兴,因为他们盈利了。


电影《乘风破浪》剧照


但是,就像双刃剑一样,其缺点也在于它太为中国观众量身定制了,以至于它很难引起国际上其他国家观众的共鸣或喜欢。我们有一些片子会到戛纳去展映,受到国际观众欢迎的,但是它又常常在国内票房不好,商业不成功。所以,这是一个两难的困境,很难同时受到中国观众的喜欢,又被国际观众所接受。


2


中国人爱拍历史,美国爱拍未来,但归根结底要关照现实

罗伯特·麦基:在我看来,确实存在“中国人爱拍历史,美国爱拍未来”这种现象。我觉得中国电影人更多讲述过去的故事是因为那是一个更安全的地方。通过过去的时光去投射大家的理想和希望,对当下发生的事情进行批判和评论,而不用背负社会责任或者争议。


而美国确实会制作一些关于未来的影片。比如说科幻片。我们有一个概念叫做“乌托邦”,它是一个想象中的美好的生活。同时,也有一个相反的概念“反乌托邦”,就是一个想象中更糟糕的社会。说到底,即使是关于未来的影片,它讲的还是现代社会,投射出现代社会的问题。比如有一部影片就讲到了未来手机频繁使用,政府可以通过你的手机直接监控到你在哪里,你在做什么。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现象。所以,讲述未来的片子很多也是放大了现代社会的问题,设想出未来如果这件事情变得更严重,那个社会会存在什么问题,会是一个怎样可怕的状况。


所以,所有的故事,不管是过去的故事,还是未来的故事,说到底它永远讲述的都是现在。它是对现在生活的一种比喻和隐喻,这是电影人经常采用的一种策略。因为当下有些问题讨论起来可能太痛苦了,所以在这些时间之外的去讨论这些问题会好一些。


3


为什么你们总是把好小说改成坏电影?

罗伯特·麦基:从小说改编电影一直都非常困难,因为小说所写的是人们的想法,你没办法把摄像机放到一个人的头脑里面看他在想什么。所以,这个难题并不是改编的难度,而是说它是一种重新的创造。


这是一个普遍的问题,不光是在中国存在。导演的工作方式是一种视觉表达,很多时候,导演只是在阐述和表达演绎写作者原本最初的想法,所以,他并不是第一位的创造者。在这种情况下,当然,如果我们的导演自己既当编剧又当导演的话是最好的,因为他可以最好地表达他心中的想法和看到的东西。但通常导演并不具备创造故事的能力,所以,他只能找别人的故事或者是小说改编,把它进行一个视觉化的创造。


但是问题是在于小说家本身是为小说而写作的,是另外一个语言体系,他注重的是人物的内心世界,内在的生活,但是导演是为视觉系统而工作的。作者与导演中间肯定有一个鸿沟,如果这个鸿沟我们没有衔接好,可能就会出现一些将小说改编得很糟糕的电影。


4


中国现在非常需要提倡原创剧本

罗伯特·麦基:中国现在非常需要提倡原创剧本,但问题是我们现在的编剧们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报酬和尊重,他们其实是很需要作为艺术家进行培养的。在编剧报酬不理想,生活不能很好地维系时,就会出现这种现象,没有人再写原创剧本,我们只能找一些小说进行改编。


你们的工作方式就是先通过在网络上把一个小说给炒热,来使它具有一定的粉丝基础。不光是在中国这样,全世界很多国家也存在这个现象,我相信现在在美国也有很多的作者正在写关于川普的小说。虽然在网上有很多很多的小说,但是其中99%都是无聊的陈词滥调的,数量多并不等于质量好。如果你想写出好故事,你需要有天才,需要有训练的技巧,不光是赚钱,如果只是停留在目前这个水平,很难让中国成为在全球有影响力的电影国家。所以,这是一种我们正在挣扎的现状,我们真的很需要提倡原创剧本,让编剧们在写作的时候很生动地在脑海里面想象,为大荧幕去创作。


5


制片人必须有好品位

罗伯特·麦基:这个制度确实需要改变,问题很明显。但是钱驱动行业发展,因为电影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昂贵的事业。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制片人,他可以决定什么该拍,什么不该拍的,制片人是连接剧本选题以及把它制作出来带到观众面前去的一个重要角色。导演可以成为制片人,演员也可以成为制片人,这都没有问题。但是,制片人需要有高标准的品位,以及综合能力,去判断哪些素材是好的,去寻找好的编剧和剧本,为导演和投资人寻找项目。只有这样,他才能把我们的预算用到真正好的片子中。如果制片人只是为名誉工作,这不是一个好的现象。


美国现在是这样的,最好的电影编剧都去做电视剧的制片人了。你会在很多美剧的片头看到制片人、执行制片人、联合制片人的名字,他们都是非常厉害的编剧。编剧获得了权力和金钱,可以投资和运作这些电视剧,所以我们现在的美剧才会成为最强的。


6


最好让编剧成为制片人

罗伯特·麦基:如果编剧们可以成为制片人,这会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去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系统。


现在中国影视存在的问题就是一切都颠倒了,制片人有权力,编剧有创意人,而现在的问题在于制片人掌握着权力却不是帮助编剧实现他们的故事,而可能盗窃他们的想法,给他们很少的报酬。


通常我们按照人类心理学来说,编剧可能是比较安静的人,他比较喜欢在屋里埋头写作,而制片人就更像一个将军,他带领和指挥军队完成电影的拍摄制作,这是自然的一种区别和状态。但是并不是说一定得这样。如果出现比较理想的状况,作者既是编剧又是导演,或者导演和编剧成为很好的团队,共同分享想法、目标和金钱,如果可以达到这一点,我相信可以把这个颠倒了的问题给纠正过来。


在美国有一个机构叫文学经纪,他们会为编剧发声,为编剧争取金钱和话语权,他会在电影项目的过程中充当一个协商谈判者的角色,在艺术家和商人之间进行这样的沟通工作。


在美国我们有一个共识,如果没有编剧的话,就没有可以扮演的角色,也没有可以去拍摄的故事和场景,也没有东西可以去剪辑。所以,编剧的权力和地位通过我们的代理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确认。


7


中国编剧没有地位就试试罢工吧

罗伯特·麦基:中国的问题是说如果你们想创造出一个好的编剧文化,就得在这个权力和创造力颠倒了的情况下,把它给纠正过来。我对中国编剧的一个建议,如果大家可以协力停止写作,进行罢工,也许可以获得这种协商的力量,大家都不创作的话,没有电影和电视剧可以看,也许这个时候编剧就会获得一定的地位了。这是我的建议。











编剧剧本资源站
世界电影剧本库。全网最全的编剧剧本资源库。想学写电影剧本请加VX:ibanjing66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