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投资或许是捷径最快的赚钱之路之一,如果剧本创意好,亮点多,演员也不错,那么就可以像《烈火英雄》样收钱了,不过现在大多数电影的投资好像趋向大投资,但对小公司或者刚刚成立的公司来说,投资电影是想低沉本高效益的,那么多线叙事、黑色幽默,低成本运作电影的必要成功因素有哪些?
《疯狂的石头》和《无名之辈》,很多人都看过,浅析黑色幽默与多线叙事在国内市场容易出爆款的原因。
国内低成本电影的运作剧本永远是第一位,因为没有著名导演和演员的流量加持,没有豪华绚丽的场景设计,没有强大的宣传发行团队,靠的只有高品质内容来吸引观众,通过自来水效应来外扩电影的影响力。
多线叙事与黑色幽默往往是这类型影片成功的两大重要法宝,首先多线叙事造成剧情内容上的烧脑以及制造紧张悬疑的气氛会吸引大量观众的好奇,多线叙事的复杂性也会给观众带来一种探秘感,一步一步吸引着观众去寻找最终的答案,但是又不同于悬疑惊悚片,会给观众带来恐惧感。
国内的电影市场起于普通市民,终于普通市民,解压与搞笑是国内电影项目运作首先考虑的一大问题,低级点叫搞笑喜剧片,直击观众的肾上腺素,高级点叫黑色幽默。
2000年以后,国内关于多线叙事的影片,不在少数,但是至今还能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多,宁浩的疯狂系列以及近年来的青年导演作品《心迷宫》与《无名之辈》。
不夸张地讲,多线叙事结构成就了这些电影,这是一种十分讨巧的结构,最终是让观众切实地过了一把上帝的瘾,多线叙事主要是利用观众的“全知”视角与剧本中物的“偏知”之间的落差来制造戏剧性。
“信息不对称”是多线叙事的关键,影片中每个叙事线上的人物,都在自己的轨道上做着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当每条叙事线产生交集时,往往会因为信息不对称而产生意料之外的后果。
电影剧情在进展过程中,剧中人物在浑然不知地做着搞笑蠢事,而观众却以“旁观者清”的视角审视“当局者迷”,最终审视的结果就是看到了冥冥之中的命运。
《疯狂的石头》中换翡翠事件,是一个典型的情节点,谢小盟调包真翡翠,结果背道哥误以为假再次调包真翡翠,结果真的成了假,假的又成了真,信息不对称在这里得到了完美地体现,也让观众哈哈一笑。
最终命运的结局仍旧回归了一个善的目的,将真翡翠奖赏给了无心窃取且拼命守护它的人。
命运离奇感制造的最关键就是制造巧合,巧合越离奇,命运波折感就越强。在创作过程中传统意义上是少用巧合,但是在多线叙事中巧合成了一种理所当然的技巧,我们看多线叙事的电影往往会说“这也太巧了吧”,但是在多线叙事的电影中也就成了“这就是命运啊”。虽然将巧合错认为巧妙,但是还是要避免不能忽略故事的基本合理性,以免被编剧带节奏。
回到《无名之辈》,电影一共有四条故事线,两条主线分别是马先勇寻枪的线以及眼镜和大头抢劫的线;副线是高明和情妇的情感线以及高翔和依依的青春线。加上其他辅助性人物共同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人物众多、支线庞杂的大群戏。
主题十分简单:一群小人物如何“拿回”自己的尊严。电影在剧本创意之初的定位十分高明,小人物普通人是中国的大众市场,也最能引发呼声,立意之初就成了一大半。小人物的尊严极易丢失,需要拼尽力气去捍卫。在捍卫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大量的戏剧冲突,从而引发社会阶级与不同人群之间的社会性故事,主题十分鲜明,有强烈的穿透力,但是为了扣题,也会存在生拉硬凑的嫌疑。
马先勇寻枪这条线是电影中最丰满的一条线,马先勇捡到一把枪,本以为靠立功当上协警,不料枪被调包,马先勇只能再次踏上寻枪的道路,但是最终因为身份、教育、地位的低下,还是被决绝地挡在体制的门外。马先勇内心深处的痛其实也是外伤的内化,队长的庆功宴上,老马通过公务员考试而狂喜加上讨好队长而卖力表演喝的大醉,最终酒驾出车祸,导致妻子死亡和妹妹瘫痪。
从此以后的老马永远活在了负罪的生活中,找到枪更多是一种自我的证明,证明他可以担任父亲和哥哥的角色,是一种人格的升华和自我实现,更是马先勇本人尊严的象征。
马先勇与马嘉琪的隔门对话在本片达到了一个高潮,老马不知道马嘉琪在向自己告别,听到妹妹的知心话也感觉心里很不舒服,因为在他心中自己并没有原谅自己,只有自己被骂的时候,老马才安心。
但是最终老马转身离开去赴最后一场生死之约,妹妹说“我不怪他了”,才将所有的怨恨归于释然。但是,他们并不知道,一扇门内外,是两场生死。
最终,马先勇替女儿挡了枪,并用那把假枪,机智地缴获了劫匪的真枪。影片中出现了三把枪,在马先勇身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而也终于为他自己的寻枪道路画上了完美的句号,也找回了他自己真正的尊严,结局有些惨烈。
由马先勇的故事引到另外的线索上,又容易引起多线叙事的另外一个问题:通过交叉叙事来延宕某一条支线原本单薄的剧情,使之看起来丰满。其他几条线索都比较浅薄,在此不谈。
我们最后看一下眼镜和马嘉琪的情感线,还是比较感人的,话剧导演出身的饶晓志,对于这条线处理地十分从容,也更像一台小话剧,情节在同一空间,紧张感与搞笑爱情地融合,节奏处理十分完美。但是在电影空间中,表演的性质被脱离了,演员和剧情走向都略显浮夸。
眼镜和马嘉琪的爱情,发生在如此仓促的相遇里,如果把情感停留在对彼此境遇的理解上,还是较为妥帖,进展到爱情的步伐,就显得过大了。
几个简单的故事,被交叉剪辑到一个复杂的结构里,仓促感被摊薄了,情绪转折的突兀就明显降低了很多。
故事结局都归结到了西山大桥的汇合,导演很机智地把所有线索以及所有人的处境串起来,用一段MV式的画面,在一首歌声为最后的相聚造势,尽管中间还是存在许多生硬的地方。
但是,多线叙事结构成功把这些毛病盖住了,让人看起来不那么的突兀与生硬,这类型电影的好与坏,都藏在了多线叙事的结构里。
看了不下10遍,宁浩的一部低成本喜剧,《疯狂的石头》好在哪?
今天又看了遍宁浩的《疯狂的石头》,真的是不下10遍观看,的确不错。我觉得这部影片是宁浩标志性的作品,至少它可以看到中国电影未来10年的大致走向。
《疯狂的石头》讲的是一个兵与贼之间的故事,兵是乌合之众,贼则良莠不齐。两伙人凑在一起,笑料百出。
时至今日,它仍是值得再鉴赏的好作品之一。
宁浩电影的横空出世,不仅向观众展示了人们视线之外的小人物的生存状态,而且电影采用多线索穿插叙事的非线性结构,打破惯有的时空顺序,极富悬念。
不论是在叙事结构上,还是表现手法上极具个人特色,都带给观众全新的视听体验,既迎合了当下人们的审美需求,又给电影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90年代末,被称为中国喜剧“时代最强音”的冯氏喜剧走进大众市场,有趣的故事、市场化的运作模式都让如《甲方乙方》《不见不散》《大腕》等电影取得了不错的口碑与票房。当冯小刚开始感慨喜剧电影越来越难拍之后,冯氏喜剧也只能靠着观众们的支持一枝独秀。
直到04年左右,不知道从哪冒出来一个宁浩,《疯狂的石头》居然让很多人惊奇不已拍手称叹,这真的很难说不是一个小小的奇迹。
曾经有人研究好莱坞大片,发现一个前十分钟规律,即影片前十分钟必然会有一个大场面来吸引观众眼球,然后才将故事情节娓娓道来。
原因就是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再也没有闲情逸致慢慢坐下来等着看影片的发展,他们需要在一瞬间把握住影片的主要故事概况和精髓。
显然,在这一点上,宁浩完全符合现代人的快节奏标准。
《疯狂的石头》让很多人迷恋它的原因正是因为它能抓住人们的心理,整部影片节奏紧密。围绕着一块玉石产生多轨道叙事,分别从多个角度诠释不同人物的视角,再加上台词诙谐幽默,许多让人意想不到的笑料层出不穷,于是它一出世就成为经典。然而,人们在对故事情节津津乐道的同时却忽视了最功不可没的片头,如果没有这行云流水剪辑的片头,这部片肯定会失色不少。
前八分钟的内容,宁浩用多组特写镜头强调,每一个镜头持续时间非常短,多用切换的镜头组合起来表达一件完整的事,仅仅八分钟就把事件的大部分主要人物,以及事件多方面的起因交代得清清楚楚。
最重要的是在这八分钟,所有人的性格以及角色定位已经全部有所交代,剩下的就只是把这些有个性的人物放到事件当中慢慢发展。
由于影片中有着太多戏剧化的巧合,太多预设的幽默包袱,而人物彼此之间又有太多的联系,因此在如此庞大的信息量之下故事极易发生纰漏。不过最终宁浩做得非常好,整个故事讲得相当严密,使影片从头至尾并没有出现过明显的漏洞。这样一部商业电影绝对是需要精密地反复推敲过,而并非所谓的运气爆棚就可以搞定的。
《疯狂的石头》虽然以夸张的手法来制造笑料,但是你绝不能忽视它严密的逻辑性,片中很多的笑点的成功都在于预先埋下的伏笔。
比如影片中有一桥段国际大盗模仿《碟中谍》里下坠盗宝却发生绳子不够长,气得大盗骂了句“奸商”,观众观看仔细的话就会联想到影片上半段中商人卖10米绳子给大盗的镜头;
另外还有一个桥段,谢厂长接到儿子求救的电话却数番不予理睬,形成这个幽默的契因是影片伊始谢小盟曾被谢厂长发现在厕所教人用绑架蒙他老爸,这个笑点可谓一炮双响。这样的巧妙布局衔接非常之多,虽然夸张但是非常有说服力,足够使观众开动脑子来联想。有人说《疯狂的石头》很多地方抄袭《低俗小说》和《两杆大烟枪》。
可以说,《疯狂的石头》刚开始的片段和《两杆老烟枪》还是有一些相像的。但是总的来说,《疯狂的石头》更加花哨一点,而且节奏更加紧凑。最重要的是,《疯狂的石头》的人物角色更多,更杂,但是每一个人物都能照顾到,均表现出不同的鲜明的个性,这是其他两部电影所不匹及的。《疯狂的石头》全片充满了新时代的气息,是一部难得的好片子。而相比当今的喜剧好似走入了一个误区,一味的装疯卖傻反而适得其反。
这部作品在当时是非常接地气的,结合了大量的本土重庆方言,使作品充满了乡土气息,妙趣横生。新导演,思路新,胆子大,包袱轻,敢想敢做。正是这种新奇,使这部名不见传的电影一举打败了国内当时许多大导演的作品。
先刨除模仿因素,这部电影确实是成功的,它不需要投入几千万的费用去拍摄一些宏大的场面,但却能深入人心,以一颗石头引起的闹剧,却透漏出当时的真实。
一个濒临的工艺品厂,在翻建公共厕所时,发现了一块价值连城的翡翠。
选择公厕,不是宁浩热爱重口味,而是公厕这地方,勾连着最复杂的生活况味。
谢厂长决定搞个展览,隆重推出翡翠,以获点营收,缓解一下厂里拖欠工资的窘迫。而筹备展览的安全重担,落在了包世宏身上。包世宏像我们大多数人一样,高度敬业,热情地扮演着螺丝钉的角色。谁知命运难料,那块翡翠引发的一连串连锁反应,远超包世宏的预想。
国际大盗觊觎翡翠,本土盗贼也卷入其中,厂二代谢小萌为献媚姑娘竟也打起了翡翠的主意,包世宏被一波接一波的意外,折腾得哭笑不得。但尽管被虐千百遍,准下岗职工包世宏大叔,从没丢失左胸内的那颗上进的心。《疯狂的石头》是一部纯粹的娱乐商业电影,它并没有想表达什么过于深刻的主题,仅仅是为了单纯的娱乐观众。
相比之下,中国电影长久以来相当缺乏趣味性,电影人大都固步自封,多数认定艺术品质才是影片的唯一标准,而大大忽视了电影的产业特性。多年来只有一个冯小刚能够适时推出合乎观众口味的电影,用低成本换回大收益。
而事实证明,中国已经不缺少能够拍摄高水准艺术片的人才,而恰恰缺少的是能把握市场脉络拍出成功商业电影的人才。不要以为商业片比文艺片好拍,拍一部垃圾商业片自然很容易,但要拍出一部能让观众喜欢的商业片决非这么简单。从影片《疯狂的石头》投放市场的回报来看,宁浩真正表现出一匹黑马的潜质。
从成本300万元到最终票房2300万,真真正正的一部逆袭的低成本高回报之作。
事实上从不少院线按排的档期和放映时间段来看,这部电影其实被大片排挤到了角落,它的成功靠得是观众的口口相传与媒体的赞誉。
因为是低成本影片所以在宣传上并无太大动作,而且影片的演员阵容也缺少大腕,导演宁浩更是不为人知,所有一切决定影片没有任何其他卖点,真正吸引观众的,恰恰是电影本身带来的。
宁浩令人惊艳的黑色幽默在《疯狂的石头》中得以最好的掘取,中国特色犀利的巧融,荒诞在小人物们那行云流水般自然的演绎下,得以忍俊不禁的欢乐。
即使说电影对《两杆大烟枪》有以诸多不可规避的引见之嫌,但的确这是一部足够接地气的国产佳作。
另一个必须要说的地方是影片中庙门口那条三叉路口的作用被使用到了极致,在那场摩托车抢包撞飞汽车门的戏里,晕暗泛蓝的光线下,用三角构图的方式来表现三个人物之间的独立和交叉情节,气氛烘托恰到好处。
节奏感也是相当的强,不断回切的镜头组合成了这一情节的强调作用,为故事接下来的高潮部分作了很好的铺陈。
最后交待出的地下那个倒霉家伙还有拨打电话的镜头,造出了非常难得的喜剧效果。
并且这样的拍摄手法,非常令人信服地传达出电影独特的表现魅力。
从这部电影里可以看出宁浩有意在结构表现上作出尝试,《疯狂的石头》采用了局部结构的手法,无疑也是一个成功且理智的做法。就整部电影来说,它是一部严肃制作的电影,每一个细节的处理都非常用心,片中的幽默元素毫不做作,完全是由剧情推动所带出的笑声,并非如一些拙劣的喜剧片,采用类似相声的夸张肢体,抖语言包袱等等来制作笑料。
如果非要说不足之处,那就是结尾部分仍有一点略嫌不足,两个反面角色在短短的两分钟之内死亡,这种突然其来的突兀让80分钟延续的轻松怪异风格嘎然而止,或者应该将此段情节处理得更隐性一些。
比如镜头内不出现血迹。好在导演似乎注意到了这个,最终部分让观众保持在笑声中结束。
但总的来说,在人人声讨的中国电影大环境下,冒出能称为奇葩的小花,总是令人欣慰的。宁浩想必对拉丁风格电影有偏爱,受到西班牙意大利经典艺术片影响较大,尤其拉丁八九十年代的许多手法在《疯狂的石头》里都有不错的表现及应用。
这是一部反映小人物生活的电影,小人物的生活中已经充满了苦难,唯有这些幽默的镜头和诙谐的对白才能让我们这些和剧中角色一样的小人物,能够暂时忘记生活中的种种酸楚。
《疯狂的石头》也是很标准的城市电影,写的是城市中人被欲望带来的疯狂。
影片的可爱恰恰是成功地刻画了几位真实的贼,他们在谎言中获得生存的立足点,又在巧合中走向善恶终极的命运报应。我觉得宁浩的成功是在写意中描绘出生活的真实。
看完《疯狂的石头》之后,突然觉得《天下无贼》中被冯小刚藏着的伪善。
但如果以这部片为起点,中国电影在以宁浩这一代新生导演里能走出更多更广的派系出来,那无疑是中国电影人之大幸,中国观众之大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