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7月,青年毛泽东来到密印寺

文摘   2024-07-15 09:15   湖南  


1917年7月,青年毛泽东来到密印寺



毛泽东一行游览了回龙山白云寺之后,便经云山、黄材、横山到达杓子冲何叔衡家。在何叔衡家休息了几天,充分了解了这个耕读之家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后,便告别何家,向沩山进发。
7月的湖南,正是最热的时候。在赤日炎炎的乡间道路上行走,江南水田因强烈的日照而产生的蒸气热浪,一阵一阵地向行人袭来,极易使人疲劳。所以当他们攀上一座不知名的小山后,便很想找个地方休息一下。他们发现山坡上有一棵长势茂盛的古松,枝杈向四周伸出很远,有如鸟翼一样形成巨大的阴影。松树的周围有许多突出的巨石,像一条锁链锁住了树身。毛泽东等便来到大树底下,卸下包袱和雨伞,背倚古松,坐在石头上。在清爽馨香的气氛中,顿感心旷神怡,异常松快。休息开始时,他们还在谈论着访问何叔衡一家的愉快印象。清凉的微风徐徐吹来,他们便不知不觉地睡着了。
醒来之后,他们对这棵大松树产生了极好的印象。萧子升便对毛泽东提议:“像佛祖在菩提树下一样,我们也在这儿打坐几天,你以为如何?”毛泽东说:“如果像他那样静坐,我肯定会睡着的。”萧子升说:“我是认真地跟你商量这件事,你是否愿意在此多待几天?”毛泽东说:“首先,我们要去沩山庙看看和尚,看看他们是如何静的;然后我们再回到这里来,照此演习一番。”他们取得了一致意见之后,感到肚中已经饥饿,便到附近的农民家“化缘”,经过一番曲折才填饱了肚皮。
毛泽东一行终于到达了沩山密印寺。密印寺距宁乡县城160多华里。访问沩山,是毛泽东等人这次“游学”的目的地之一。萧子升说:“沩山之所以著名,一方面由于它美丽的景色;另一方面由于山坡上矗立着的一座自唐代起就很有点名气的佛教寺庙。我们踏访这座名刹有两个目的:其一是要看看寺庙的结构和组织,以了解僧侣的生活;其二是渴望结识那有名的方丈。”
沩山密印寺之所以“很有点名气”,因为它是佛教禅宗沩仰宗的发祥地之一。禅宗是唐代兴起的佛教的一个宗派,因主张以禅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而得名。相传其创始人为菩提达摩,他是南天竺(古印度)人,自称是天竺禅宗的第28祖,梁武帝时从海道来到中国。达摩的禅学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他后来被尊为中国禅宗的初祖。后经慧可、僧璨、道信传至五祖弘忍。弘忍之后,禅宗分为北南两派,北宗为神秀,南宗为慧能(638—713)。北宗主张渐修,即渐悟。南宗则主张顿悟,这是慧能的独创,他被尊为禅宗的六祖,《六祖坛经》为其代表作。慧能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觉悟不假外求,不读经,不礼佛,不立文字,强调“以无念为宗”和“即心是佛”“见性成佛”。慧能是唐代禅宗的创立者,他提倡的“明心见性”,把佛教与中国传统哲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因而成功地把佛教汉化了。慧能有两个大弟子,一个是怀让(677—744),他在慧能死后,于唐玄宗先天二年(713)住南岳般若寺观音台,弘扬慧能学说,开南兵一系,世称“南岳怀让”。怀让的弟子马祖道一(709—788)后来在洪州(今江西南昌)一带传教,他的弟子有百丈怀海(720—814)。自百丈以后,南岳一系分两派,其一是百丈传灵祐(771—853),住湖南宁乡沩山,灵祐传慧寂(807—883),住袁州(治所在今江西宜春)仰山,这样就形成禅宗的沩仰宗。其二是百丈传希运(?—850)住高安黄檗山寺(在今江西宜丰西北),希运传义玄(?—867),住镇州(治所在今河北正定)临济院,这样就形成禅宗的临济宗。慧能的另一个弟子叫行思(?—740),因为他住吉州(治所在今江西吉安市)青原山静安寺,所以世称青原行思。青原行思传希迁(700—790),唐玄宗天宝(742—755)初,他到湖南衡山南台寺,结庵寺东石上,所以人称“石头希迁”。自希迁之后,青原一系分为三派。其一,是希迁传药山惟俨,惟俨传云岩昙晟,昙晟传良价,良价住瑞州(治所在今江西高安县)洞山。良价又传本寂,住抚州(治所在今江西抚州市西)曹山,这样便形成了禅宗的曹洞宗。其二,是希迁又传天皇道悟,道悟传龙潭,龙潭传德山宝鉴,德山传雪峰义存,因义存住韶州云门山(今广东乳源县北),这样便形成了禅宗的云门宗。其三,雪峰义存传玄沙师备(835—908),师备传地藏桂琛(867—928),桂琛传文益(885—958),文益住金陵(今南京)清凉寺,因文益死后南唐中主李景赐谥为“大法眼禅师”,这样便形成了禅宗的法眼宗。以上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等五宗,在佛教禅宗发展史上被称为“五灯”,亦有称“一花五叶”者,即一朵花的五个花瓣。由此亦可见沩山在禅宗历史上的确具有重要地位。
沩仰宗的创始人灵祐,为福州长溪(今福建霞浦南)赵氏子,15岁出家杭州龙兴寺。23岁游江西,参百丈怀海为师,为“上首”弟子。关于灵祐到沩山的缘起,颇具神话色彩。据史料记载:一天,有个叫刘司马头陀昙的人对怀海说,他在湖南得一山,名大沩,是千五百人善知识所居之处。当时灵祐正在怀海身边,头陀昙即指灵祐说:“此沩山主人也。”当晚,怀海便找灵祐谈话,说沩山是一个学佛修性的胜境,你应当到那里去继承和发扬我的
宗派传统,广度后学。遵照怀海指示,灵祐便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秋天来到沩山。沩山处于宁乡与安化交界的崇山峻岭之间,当时是深山密林,虎豹栖息之地。唐礼部侍郎郑愚在《大沩山同庆寺碑铭》中描述灵祐初入山时的情况说:“今长沙郡西北有山,名大沩,蟠林穹谷,不知其峦几千百重,为罴豹虎兕之封,虺域蚺蟒之宅。虽獠人射猎虞迹槱,甿,不从也。师始僧号灵祐,福州人,笠首屩足,背闽来游,庵于翳荟,非食时不出,栖栖风雨,默坐而已,恬然昼夕,物不能害。非夫外生死忘忧患,宜顺天和者,孰能与于是哉?”灵祐初入山时,粮食无着,拾橡栗充饥,经六七载无过问者。自念居此本为宏法利生,既断往还,独善何益,便企图舍而他往,为蛇虎所遮留。山民知之,共营梵刹。在他率领下,披榛辟莽,结构庐室,香火渐盛,徒众达一千多人。唐武宗毁佛时,灵祐“裹首为民”,不久,宣宗释武宗之禁,湖南观察使裴休又酷好佛事,裴休亲自迎灵祐出家,再剃其须发。裴休还舍其子出家,称“裴头陀”,法名“法海”。灵祐叫法海提水供众,其姊见而悯之,使人凿石为笕,以代其劳,密印寺后之“美人笕”为其遗迹。裴休还向朝廷奏疏为灵祐建寺,并赐额曰“密印”。灵祐圆寂于大中七年(853),懿宗咸通四年(863)赐谥“大圆禅师”,塔曰“净惠”。灵祐最著名的弟子是如慧,一名慧寂,后传道仰山,与灵祐同开沩仰宗。相传如慧身材高大,初至沩山时,灵祐问他:“汝来乐乎?”对曰:“不乐,未吃过饱饭。”灵祐于是给他一斗米饭,十斤豆腐,让他饱餐一顿之后,灵祐说,山上有荒土一顷,你一日可开垦出来吗?如慧说可以。可是白天如慧根本没有动工,到晚上灵祐暗中去观察,发现有数百个罗汉拿着禅杖在指指画画,第二天早晨一顷荒土便被开垦出来了,所以后来沩山密印寺和同庆寺的寺田均称为“罗汉田”。直到清代,长沙府各县多有仰山庙,农家所以祀如慧,以其善垦田也。
毛泽东一行至沩山后,对灵祐等人的历史作过一番调查,并饶有兴趣地观看了历代僧人的一些遗迹和遗物。
沩山寺庙在历史上还曾出过两位有名的诗僧。一位是齐己。俗姓胡,名得生,湖南益阳人。约生于唐懿宗咸通元年(860)。父母早逝,7岁即为大沩山寺放牛。少颖悟,常使竹枝画牛背为小诗。寺僧奇之,劝其出家,先居大沩山同庆寺,后栖衡山东林。齐己以诗名,能诗者咸慕其高风。颈有瘤,时人戏称“诗囊”。齐己酷爱山水名胜,其诗工于咏物。孙光宪序其诗集云:“师气尚孤洁,词韵清润,平淡而意远,冷峭而旨深。”晚年为荆州龙兴寺僧正。约80岁圆寂于江陵。诗集有《白莲集》等。一位是敬安(1851—1912),俗姓黄,湘潭石潭人,字寄禅。先出家湘阴法华寺,后诣南岳祝圣寺、沩山密印寺等处修苦行五年,间以诗自娱。有人发现他做诗颇有天赋,力劝他为诗。自是苦吟不辍,往往废寝忘食。同时遍游吴越,住四明(浙江旧宁波府的别称)最久。光绪十年甲申(1884)过长沙,往来湘衡间,有作辄就诸名士正其得失。曾任沩山方丈。1912年组织中华佛教总会,被推为会长。其作品刊为《八指头陀诗集》。毛泽东青年时代即十分爱好文学,对齐己、敬安等湘籍诗僧也早有所闻,到了沩山,又进一步了解了他们的一些事迹。
沩山密印寺在历史上多次遭火多次重修。北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十一月大火,大观三年(1109)潭帅曾孝蕴厚礼迎庐山空印禅师重建,八年之间,百废俱兴。到了明代末年,寺庙又逐渐破败,沩仰宗的法脉至此也中断了。至清代初期,慧山和尚又重修密印,并改宗临济宗。这种状况,一直延续至民国初年。当毛泽东等人来寺参观时,该寺还是信仰临济宗。密印寺在唐代灵祐主持时,有寺僧一千五百余人;宋大观年间重修后,寺僧达三千多人,是密印寺的极盛时代。到毛泽东等参观该寺时,只有一百五六十人。
当毛泽东等一行来到密印寺时,已近黄昏。对于他们在密印寺的活动,萧子升在《我和毛泽东的一段曲折经历》中有较详细的回忆。当他们来到密印寺时,有两个和尚在山门前接待了他们,并陪他们走进寺院。和尚们以为他们是特地来拜佛的,毛泽东等解释说:“我们是讨吃来的。”和尚说:“拜佛和乞讨本来就是一回事。”当他们穿过第二道门以后,便进入禅院,里面有上百和尚正缓缓踱步。和尚将毛泽东等人领进禅房安置好住宿之后,便请他们沐浴。沐浴之后,和尚要他们去佛前进香。他们说,我们不是来进香的,我们想见见方丈。和尚见他们没有诚心拜佛,便说方丈不接见任何人,只有当方丈讲经说法时,你们才可以看见他。经过毛泽东等人的反复解释,和尚答应给他们送一张便条给方丈。不久方丈回答马上接见他们。当他们来到方丈住处时,发现他只有50岁左右,面目慈祥。屋子的四壁摆满了书籍,除佛教经典和论说外,还摆有老子和庄子的著作。毛泽东、萧子升当时不懂佛典,无法与方丈在这方面进行探讨,但对中国古代典籍却比较熟悉,于是与方丈进行了饶有兴趣的讨论。对此方丈也很高兴,邀他们共进了晚餐。当他们从方丈处出来,回到大殿时,僧人们纷纷请他们在扇子上或卷头上题字留念,几乎忙到半夜。
第二天早上,僧人告诉毛泽东等人,方丈留他们再住几天,并说当天下午想再见见他们。当天上午,僧人带他们参观菜园、厨房、斋堂和寺中各种设施、名胜古迹。下午他们和方丈进行了交谈。开始,方丈以委婉的态度赞颂佛教,并力图唤起他们对佛教的兴趣。毛泽东虽早年受到佛教的影响,但这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增多,对宗教的热情已逐渐减退。所以他们对这种谈话兴趣不大,但仍然有礼貌地倾听着。后来,方丈谈到了孔子和老子,这是毛泽东等人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题目,于是他们也发表了自己的一些意见。最后,他们就佛教在中国的组织情况,向长老提出了一些问题。
当毛泽东等问及寺里有多少僧人时,长老说,大约一百人属于本寺,但经常有些远方来的游僧,所以寺里通常住有三四百人。游僧一般住上几天便上路了。
毛泽东等问:数千里外的和尚,跑到这里干什么?方丈说:他们是来听经和受戒的。本寺方丈素以说法著名。本寺物产甚丰,招待挂单和尚停留数日不成问题,全国僧人大多知道本寺。他们也知道,和尚是出家人,所有寺院都是他们的家。云游四海,在各寺内谈经论道,彼此都可以得到启示。
问:全国有多少和尚?方丈说,这没有确切的数字。除蒙古和西藏外,全国至少有几万和尚。蒙古和西藏的僧人比例极高,加上他们,就约有几十万,甚至更多些。
问:全国有多少像沩山这样的讲经中心?方丈说,至少有上百处。如果算上规模小的地方,那大约有千处左右。
问:有什么佛教方面的书籍出版吗?方丈说,有的,而且还很多,尤其是在上海、南京、杭州这样的中心。
问:我们打算探访一些大寺院,您是否可以给我们写些介绍信?方丈说:这不必要。你们不需要任何介绍信,不管到任何寺院,都会受到在这里一样的欢迎。
毛泽东一行在密印寺除与方丈进行了两次谈话外,还交了一个15岁的小和尚朋友,名叫法一。他说不清自己的身世和籍贯,只知道1岁时即到寺里来。他很会说话,也会写字,还能背诵一些唐诗。他希望除佛经外,能学习一些儒家著作和诗篇。毛泽东等勉励他多读些书,可以向寺里有学问的和尚多多请教。晚上,萧子升还用他最好的书法,给法一题了一首诗。第二天拂晓,毛泽东一行便离开密印寺向安化进发,小法一还一直把他们送下山。

本文选自王兴国先生所著《毛泽东与佛教》


宁乡风物
知我寧鄉,爱我宁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