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三名团级干部叛变,除一病死外,另两人在新中国命运如何?

情感   2024-12-13 22:07   湖南  

革命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必须要有无比坚定的意志才能走到最后。

这条荆棘路上,出现过太多昙花一现似的人物,他们也曾位高权重,但不幸在前进的路上被腐蚀了,比如说耿蕴斋、吴信容、刘子仁这三位。

他们都曾是八路军的团级干部,如果正常发展,55年有机会佩戴将星。然而在1940年,三人却公然反叛,导致众多八路军指战员不幸牺牲。

这三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后来又各是什么结局呢?

一、三人为何而叛

他们之中为首的是耿蕴斋,此人出生于萧县的地主家庭,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是师范毕业生。

但是,他的信仰不坚定。1926年加入国民党,两年后加入共产党,再过一年又退出共产党。1932年,凭借家族势力,耿蕴斋出任萧县四区区长,不久改任三区区长,也算是一个小官。

但是西安事变后他大肆批评蒋介石不抗日,因而被革职。前面这段经历,就能看出他为人反复,后来他还将反复贯穿到底。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耿蕴斋开始参加民众抗日动员工作,这时他还有不少共产党员朋友,且家族属于被统战的对象,就再度入党,并在不久后重新担任三区区长。

1938年日寇入侵萧县,耿蕴斋不愿做亡国奴,就拉起一支百余人的队伍进行游击抗日。后在党的统一规划下,他率部到微山湖整训,麾下与另几支抗日队伍合编,由他出任总指挥。

此后耿蕴斋努力发展,部队升级成主力,配合新四军一起开辟豫皖苏抗日根据地。

但是1939年9月,耿蕴斋在湖西期间,见证了“湖西肃托”。内心恐惧的他撇下部队,带了一个警卫连私自跑回萧县。此后他就在萧县一带转战,职务经常变动。

一开始他是新四军六支队第三总队总队长,后改任萧县抗敌总队总队长,这两个职务他带的部队还是一样,所以没什么问题。

但该部改编为八路军第4纵队特务团后,耿蕴斋就改任豫皖苏边区保安司令部担任司令,麾下有两个团被调出。这让他非常不满,认为是明升暗降,因而经常发牢骚。

或许是臭味相投,此时有几个人紧密聚拢在他身边,其中以吴信容和刘子仁为最。

吴信容也是萧县人, 萧县沦陷后也拉起一支武装抗日,后被我党收编,出任过湖西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二总队第二十队大队长。此时耿蕴斋是第二总队总队长,两个老乡感情非常好。

1940年八路军第2纵队与新四军第6支队合编为八路军第4纵队,吴信容改任第4纵队6旅副旅长兼18团团长。

这年夏,旅长谭友林奉命回延安,吴信容本以为自己可以接任,没想到组织派了饶子健过来担任旅长,使得吴信容非常不满,就开始闹情绪,与同样感觉被忽视的耿蕴斋频繁接触。

刘子仁则是河南永城人,1922年就进入冯玉祥西北军中任职,因得不到重用,全面抗战爆发后选择回乡自己拉队伍。

他好歹也从军这么久,有一定的带兵能力,在乱世之中就聚拢了数百人,在永城一带小有名气。

后来彭雪枫率部开辟豫皖苏边区根据地,刘子仁带人投奔、表现得很积极,到1940年时,刘子仁已是八路军第4纵队6旅17团团长。

对别人来说,团长或许算不错,但刘子仁已从军18年、还是带着部队“投共”的,就不满足于这个职务。

而且刘子仁仍是旧军阀思想,他这个团底子是自己拉起来的,但政委、营长、连长都是“外来”的,人事和财政一个都抓不到,他感觉是被架空了。


刘子仁曾经担任过湖西人民义勇军第2总队29大队副大队长,与总队长耿蕴斋关系不错,三个感觉失意的人,经常就聚在一起喝酒。

喝得半醉后,他们的话语越来越大胆,渐渐地,就准备集体反叛。

碰巧这时国民党汤恩伯第31集团军受命对豫皖苏边区发动攻势,耿、吴、刘想着留下来可能被消耗,不如投奔国民党换个好前程。

这里面最狡猾的人是刘子仁,他选择在暗处跟耿、吴联络,导致八路军第4纵队吃了大亏。

二、错误预估形势

耿蕴斋和吴信容麾下多为萧县人,想着是自己拉起来的队伍,又在自己的地盘上,做事就特别大胆。

所以第4纵队很快也看出不寻常,派6旅政委兼保安司令部政委吴芝圃去做工作,尽量把耿蕴斋和吴信容争取回来,如果不行,就让刘子仁把耿、吴控制住。

之所以选择刘子仁,是因为他平时伪装得很好,且17团政委蔡永和团里干部多为老红军,部队党员占20%多,以为整个团都信得过。怎料刘子仁早有异心,麾下还有一支只认他的死忠...

12月10日,吴芝圃一行八人抵达17团驻地附近的东曹庄。当晚,吴芝圃主持召开会议,决定以刘子仁的名义请耿、吴于11日上午12时来17团驻地吃饭,由吴芝圃出面做他们的工作,然后再视情况行事。


然而会议结束后,刘子仁秘密去找耿蕴斋和吴信容,三人策划好了叛变的具体步骤。

11日凌晨,刘子仁带着自己的死忠,将团政委蔡永以及营连干部、党员都秘密关押起来,由于就在他的地盘上,吴芝圃等人对此全然不知。

11日临近中午,吴芝圃坐等右等没等到人,心中感觉奇怪,就让地委书记李祖明去了解情况。结果李祖明被扣留,晚上才找到机会逃脱,回来告知叛乱已经发生。

李祖明刚说完没多久,一队骑兵就包围了驻地,吴芝圃等人随即被软禁。因为吴芝圃威望很高,耿蕴斋他们不想节外生枝,就让他择机返回组织。

但别的八路军干部就没那么好运了,耿蕴斋等人准备用这些干部做投名状,送给国民党汤恩伯。


被关押的团政委蔡永知道这样下去肯定没好事,便决定冒险突围,在一个晚上,他们趁着守备人员松懈,强行夺枪冲了出去。

可惜叛徒反应很快,立马跑来阻止,激战中,团政治处主任糜云辉、组织股长盖卓如、17团副团长周大灿等人尽数牺牲。

只有蔡永及11位同志重伤后逃过叛徒们的追捕,并在当地百姓的帮助下,成功返回部队。

17团、18团两部叛变,八路军第4纵队非常惊讶,彭雪枫虽然调动部队想要歼灭叛军,但在国民党军队的介入下,最终没能成功。

时任第4纵队参谋长的张震后来回忆:这是一起严重的政治事件,教训沉重,从此,永城、萧县、夏邑地区均为叛军所盘踞,豫皖苏边区形势迅速恶化,使我们失去了巩固的后方。

三、叛徒结局如何

三人投向国民党后,立即受到汤恩伯的接见,并获得了官职:耿蕴斋被任命为苏鲁豫皖边区挺进游击支队第一纵队司令,刘子仁担任一纵副司令兼二支队支队长,吴信容担任三支队队长。

但背叛的行径一旦做出,任谁都会想到今天可能叛你、明天也可能叛我,因此他们三人除了最开始有个宣传性质的高官外,后面一直不被重用。

这里面最先有结局的是吴信容,1942年就病逝了。他死后,部队被弟弟吴信元接管,1944年吴信元带着人马起义,又重新回到革命阵营。

然后是耿蕴斋,他原先觉得自己权力被削弱才投国民党,但到了国民党后权力直接被削没了,成为闲散人士。

他倒是很聪明,解放战争看国民党腐败不堪,就重回解放区,向人民政府忏悔并让子女都参加革命。出于统战需要,组织就让他回乡务农,子女允许留部队。

新中国成立后,镇反运动中曾逮捕过他一段时间,但最终还是没有处置,1962年耿蕴斋在家中病逝。

最后就是刘子仁,17团那些干部牺牲主要是他下的命令,后来做的事,也是以他为恶。

1944年,刘子仁感觉不被重用,竟投向日本当了伪军。日本投降后,他带着一大票伪军再次跟随国民党,因人数不少,被蒋介石任命为新编54师师长。

只不过这种在国民政府眼里属于“炮灰”,此后几年刘子仁都是师长,他知道自己罪孽深重,就跟着国民党一路跑,解放战争后期跑到四川巴中跑不动了,改名起义。

1950年在“镇反”运动中,刘子仁的真实身份被查出,不久在河南商丘地区处决。1960年12月,按照对起义将领以前罪行一律既往不咎的政策,刘子仁又被河南省高级法院撤销原判,予以平反。

原17团2营政治干部徐春阳(88年中将)是当年死里逃生的人员之一,对于这个结果感到不可思议,80年代曾感慨:

我党我军虽对国民党起义人员有‘既往不咎’的政策。可是,他(刘子仁)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一名八路军的团长,在国民党反共高潮中,策应敌人对我军的进攻,带着部队叛变,叛变后随反动派军队与我军作战,破坏根据地民主政权,捕杀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土,压榨根据地人民,罪大恶极,罪有应得。这就是历史。有人还企图把他追认为革命烈士,其后代还要求补偿损失,安排工作,更是可笑了。后代不应受株连,但也不能想靠‘平反’来沾光。

故里梦长安
睡前读读历史,梦中自到长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