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7月,鉴于朝鲜战争已经爆发,东北随时可能会受到波及,中央决定调四野第13兵团和42军等部组建东北边防军,驻于凤城、辽阳、丹东、通化等地,以备局势恶化之际迅速做出反应。
这支部队的首任司令员是粟裕,但他没有实际到职过,中央为此三次致电邀请,他都未能成行。
能统帅四野王牌部队,去建立巨大的战功,这么好的机会粟裕为何要放弃?当部队改编成志愿军后,司令员为何又换成了彭德怀呢?
在朝鲜战争爆发的这个时间节点,解放军已有数百万之众,但客观来讲,具备大兵团指挥能力的人确实不多,无非彭老总、林总、刘帅、徐帅、粟裕、陈赓等寥寥数人而已。
中央最开始物色东北边防军司令员人员时,也分别考虑过他们的情况。彼时彭老总担任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正在主持西北的重建工作;
林总因旧伤复发,在大连休养,且个人参战意愿不高;徐帅解放太原时就已挂着吊瓶指挥,难以承担繁重的作战任务;
刘帅在筹建军事学院,加之眼疾比较严重,人走不开;陈赓已被派去越南指导革命,也不方便调动。如此背景下,粟裕就成了统帅大军的理想人员。
粟裕在解放战争中已多次证明自己的军事才能,尤其是淮海战役,吃掉了国民党的大量精锐,备受组织器重。
考虑到粟裕的资历相对较浅、与四野渊源不深,中央在东北边防军的领导班子上着实下了番功夫,特意调萧劲光担任副司令员、萧华担任副政委。
二萧都是日本投降后就出关的高级干部,与四野各军的联络都很顺畅。
尤其是萧劲光,他曾担任过东北人民自治军、东北民主联军、东北野战军的副司令员,下面各军的主官都可以说是萧劲光的部下。
而且萧劲光跟粟裕交情极好,早在土地革命时期就携手作战过,有他全力配合,粟裕指挥起四野部队来会轻松很多。
另外,中央还迅速调第九兵团北上山东,作为东北边防军的二线部队。该兵团出自粟裕长期指挥的三野,彼此默契很深,战斗力也强。将他们调过来,也是希望粟裕能更好适应新的岗位。
为了接下来可能到来的战争,中央做了大量准备,将东北边防军的司令部设在交通枢纽沈阳,以便军队和物资的调动。
在很短的时间内,辽宁、吉林等多地建立起多个野战医院、军需仓库。
在中朝边境地区,专门的通讯部队、情报部门、运输车队都在时刻待命,全方位地了解半岛状况。如此种种,花费了巨大人力物力,就缺一个为首统帅来筹划全局了。
然而,粟裕这个中央属意的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委,却三次委婉拒绝了。
第一次是在1950年7月15日,军委从北京向青岛发去一封加急密电,希望他能尽快到岗统帅四野主力,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司令部设在沈阳,可不必常驻前线。
此时粟裕正在青岛汇泉湾畔的疗养院调理身体,他很快回电,说自己的健康状况很难承担大任,希望中央另择人选。
8月初,第二封电报又发至青岛,上面说考虑到粟裕在指挥大规模作战方面有丰富经验,希望他能以顾问的身份参与指挥。如身体问题很严重,可不必实际担任职务。
但是粟裕再次回电婉拒,他详细地说明目前的身体状态,表示自己这段时间胃病发作得厉害,每天只能吃点流食,需定期治疗。
并且严重的关节炎在天气变化时疼痛难忍,如果到东北甚至朝鲜,怕身体扛不住、影响了大事。
中央知道粟裕的身体一直不太好,但这个“不太好”到了什么程度,就不甚了然。所以,上级对粟裕的说法也是半信半疑。
到了8月下旬,半岛形势日益严峻,美军突破洛东江防线,人民军已有些顶不住了。中央此时还是希望粟裕能前往东北,就派出公安部长罗瑞卿带着毛主席的亲笔信,抵达青岛与粟裕面谈。
罗瑞卿长期是保卫战线的重要人物,让他去,既是关心,又带了别的考虑。
两人会面那天下着小雨,罗瑞卿在粟裕的病房内谈了整整一个下午。交流的过程中,粟裕拿出自己的病历,上面清楚地写着粟裕除了战场上受过伤外,还患有严重的肠胃疾病和关节炎。
近期的检查还表明肝功能出现异常,需静养观察。医生给出的建议是,至少需要半年的时间来好好休养。
罗瑞卿了解完情况后致电中央,说粟裕目前的身体,确实不适合承担指挥工作。而朝鲜那边情况又变化得太快,中央不得不重新考虑其他人选。前面说过几个大兵团作战人才的情况,思来想去,也就彭老总率部入朝最好,最终就这样定下了。
在青岛疗养院的档案室里,粟裕的详尽病历本一直保留着,上面清楚记录了粟裕从参加革命到建国之后的完整病史,长达十二页。
最早的负伤是在南昌起义时,他右腿留下了弹片;后来每隔几年,他必然要增添新痛苦,比如第五次反“围剿”时染上疟疾,用土方子勉强控制病情,但脾脏肿大等后遗症一直困扰着他;
还有1941年遭遇敌机轰炸,他的内耳受伤、身体的平衡系统也被破坏;长期在潮湿的环境作战,导致严重的关节炎,膝关节已变形并出现退化性病变;他脑部还留下三块弹片等等等等。
这些情况到1950年时一下子集中爆发了,他不是不想率领四野主力作战,而是身体确实不允许啊。
相比较起来,彭老总的身体要好得多。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强壮如彭老总,在激烈的朝鲜战争中,也出现了健康问题。
因太过操劳和紧张,彭老总额头上都长出了赘生物。换成多种疾病困扰的粟裕,那还真不一定扛得住。
抗美援朝和解放台湾,粟裕只要能抓住一次,说不定就可以在元帅中有一席之地。奈何两次机会都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错过。
只能说是时也命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