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鲁晓夫下台时对此人说:你会比我的下场更惨!没想到后来果然应验

情感   2024-12-11 22:03   湖南  

赫鲁晓夫是苏联历史上性格特点非常鲜明的一位领导人,也是评价两极分化的一位领导人,认可他的就觉得他属于苏联的“中兴之主”,如果能把政策持续下去或许苏联就会是另一个局面。

反对他的则认为是他从思想根本上开始了苏联的覆灭,最终解体跟他也有很大关系。比较有趣的是,赫鲁晓夫的上台和下台,都有很大的偶然性。

而他在被赶下去之时,曾对一个大力批判他的人说:你的下场会比我更惨。没想到后来真是如此。

赫鲁晓夫从政之初其实并不喜欢斯大林,他支持的是另一位苏联高层托洛茨基。只不过托洛茨基自己都被赶走了,赫鲁晓夫也就顺势跟随斯大林。他在莫斯科、乌克兰等地任职时都极为卖力地执行斯大林的政策,因而获得了重用。

只是,在斯大林生前,赫鲁晓夫从来就不是二号人物,也不是斯大林定下的接班人。在斯大林去世的前一晚,高层们就在他不远处,将权力进行了瓜分。

马林科夫担任部长会议主席,贝利亚担任了副主席兼内务部长,一个得到政府部门一个得到警察机构,而赫鲁晓夫只是书记处书记,看起来怎么也轮不到他。

但赫鲁晓夫对权利斗争相当熟练,先是联合了马林科夫、布尔加宁、莫洛托夫等实权派逮捕了贝利亚。这个曾经最大的特务头子,没想到最终被近似特务手段的方法弄掉。

贝利亚一除,赫鲁晓夫又将目光放在了马林科夫身上,两人在权谋水平上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斗争以马林科夫被发配到哈萨克斯坦当电厂厂长结束,苏联由此开启了赫鲁晓夫时代。

赫鲁晓夫执政时推行的政策与前任有很大的差别,也得罪了许多既得利益者,他击败过很多人的联手,只是在1964年还是顶不住了。

这年十月,赫鲁晓夫在黑海度假时,苏共中央主席团在莫斯科召开了扩大会议,苏斯洛夫、谢列平二人作为主导,提议要撤销赫鲁晓夫的一切职务,与会的苏共干部一致同意,赫鲁晓夫的命运在他本人并未出席的会议上,被确定了下来。

10月13日上午,勃列日涅夫通知赫鲁晓夫去参加全会,讨论农业问题。当然,这只是幌子,会议实际的主旨就是对赫氏群起而攻之。基本上高层都对赫氏展开了批判,但对于赫氏之后的安排却出现了分歧。

实权人物米高扬指责赫氏在对外问题上,处理得非常差劲,像苏伊士运河事件、加勒比海事件等,都是在搞妥协,对内的农业问题,赫氏也弄得一团糟。只是米高扬觉得让赫鲁晓夫意识到错误并在之后调整就行了,不必解除职务。

可谢列平却不这么认为,谢的发言非常尖锐,强硬表示“赫鲁晓夫不宜再担任党和政府的领导人”。双方争执了很久,但是最后的结局是所有人都站在了谢列平一边,米高扬见状也只能放弃立场。

赫鲁晓夫陷入彻底孤立无援的境地后,根本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他只能含泪签字,表明愿意接受大家的意见。

10月15日,苏联各大报纸刊登了赫鲁晓夫被解除职务的新闻。纵观这整场事件,谢列平可以说是赫鲁晓夫下台最主要的人物,但其实谢列平能够快速跻身苏共中央,还多亏了赫鲁晓夫的大力提携。

据谢列平后来的回忆录中所写,赫鲁晓夫被“退休”后,中央委员会主席团全体成员都与他进行了告别。

轮到谢列平上前时,赫鲁晓夫说了一句话:你和他们能这样对我,他们也能这样对你,说不定你将来会更糟,下场比我更惨。当时的谢列平只觉得这是赌气话,回报了一个冷笑,没想到的是,后来真是如此。

在搞掉赫鲁晓夫一事上,大部分高级干部的看法是一致的,但是目标达成后,谁来总揽大局就关乎到实际利益了。苏斯洛夫、谢列平二人作为主导者,都认为自己有资格继承最高职务,于是各自拉拢势力争锋相对,一时间陷入了僵局。

为了不造成更严重的内斗,苏共中央最终决定推出勃列日涅夫来担任最高领导人,在很多人心里,勃列日涅夫只是一个过渡性傀儡,将来权力还是会归到谢列平手中。

那时有一句话流传很广: “勃列日涅夫充其量只是州一级的干部,谢列平这样强有力的领袖才是大国的领导”。

然而谁都没想到,就是这个看起来平庸的勃列日涅夫,后来把包括谢列平在内的所有政治对手全都打压了下来,自己稳坐高位18年。

1964年12月,谢列平在苏共中央全会上当选为中央主席团委员,分管组织、人事工作,再加上他本就是国家监察委员会主席、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克格勃主席,可谓一时风头无两。然而年轻的他,忽视了背后那双眼睛。

那个坐在最高职务上的勃列日涅夫虽然治国平庸,但在搞斗争方面却是一把好手,他见谢列平身边总是围绕着一批年轻干部,心里也忍不住产生疑问:将来他们会不会像弄掉赫鲁晓夫那样弄掉我?

这种想法不断在勃列日涅夫心里发酵,最终促使他先下手为强,第一步就从改组党和国家监察委员会下手,不断安插自己的亲信,慢慢使天平向自己倾斜。

待局势逆转后,1965年12月,勃列日涅夫以谢列平需要“集中精力”进行党务工作为由,解除了他在政府机关的职务。随后又将谢列平的亲信、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叶戈雷切夫调任为驻丹麦大使,这相当于断对手一臂。

不过勃列日涅夫没有逼迫太甚,缓了有一段时间继续暗中安插亲信,随后又从1967年开始“进攻”。谢列平在这一年被任命为苏联工会中央理事会主席,同样由于“精力”问题,被撤销了苏共中央书记的职务,这就代表着他被踢出了最高决策层。

当时的工会已经全是勃列日涅夫的人,谢列平要做点工作都是难事,他的任何命令都发不出去,提的建议也没人理,有工会的人就说过“他干劲十足地采取行动,可惜各种设想连连落空。”

1967年勃氏的亲信安德罗波夫接替谢列平担任克格勃主席,谢列平的一干亲信也全部被发配、降职,由此谢列平就成了“孤家寡人”,只能听从安排。

1975年4月,谢列平被调为全苏职业技术教育委员会副主席,这基本上跟退休也没什么区别了,而正式的退休则是在1984年。

谢列平退休后,国家给他发的退休金非常微薄,导致他生活一度非常贫困。苏联解体后,叶利钦只承认军队职务,不承认曾经的苏共职务,偏偏谢列平在克格勃时拒绝过大将军衔,所以那点微薄变得更微薄,他最后的几年过得很是凄惨。

而赫鲁晓夫虽然下台,生活方面还是规格挺高的,这么一比,赫鲁晓夫当初对谢列平说的那句话还真的没错。

故里梦长安
睡前读读历史,梦中自到长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