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芯片已成为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核心组件,对整车性能、安全性和智能化水平起着决定性作用。尤其是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的下半场,数据、算法、算力三个要素最为重要,其中最关键的技术底座就是芯片。
与消费类及工业类芯片相比,车规级芯片的应用场景更为特殊,对环境适应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的要求更严苛,更需要考虑芯片在汽车上应用的实际需求,芯片作为核心组件,其开发过程必须与整车开发的需求和进度紧密同步,以实现最佳的协同效果。加强芯片与整车开发的协同是当前的需求,更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国产芯片与整车开发的协同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难点,只有从根源上认识到问题,才能找到共赢的突破点。
信任缺失:“不敢用”“不放心”
国产汽车芯片在市场上的“不敢用”现象,根源于技术和市场的双重信任缺失。由于起步较晚,国产芯片在技术研发、性能稳定性及市场验证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导致车企在采购时持谨慎态度。诸多因素使得车企对国产芯片产生“不放心”的心理,导致国产芯片企业难以快速融入整车供应链,这种薄弱的绑定关系使得双方在应对市场变化和技术创新时显得力不从心。若无法建立强绑定,单一芯片难以快速进入整车供应链,通常一款芯片需要2-3年时间才能进入整车企业的供应链体系,并在之后的5-10年内保持稳定供货。
稳定性与功能需求的双重考验
在实际应用中,国产汽车芯片面临着稳定性与功能需求的双重考验。一方面,部分芯片在复杂多变的汽车环境中表现出性能波动,难以满足整车的高标准性能要求。
另一方面,随着智能网联汽车的兴起,车企对芯片的功能要求日益多样化和高端化,国产芯片在功能集成度和智能化水平上的不足逐渐显现。目前,车企对芯片的需求呈现双重特性:既追求标准化以降低成本及风险,又渴望差异化以满足特定需求,如何在标准化与差异化之间找到平衡点,成为芯片供应商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进口依赖:供应链的不稳定性
中国车用芯片的进口占比达90%,关键系统芯片几乎为国外垄断,导致“中国汽车芯片产业自主创新水平不高、产业供给能力不强、处于产业链中低端”。高精度、高技术含量的汽车芯片大多依赖国外进口,这一现状不仅使我国汽车芯片产业在技术上受制于人,还增加了供应链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在全球政治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海外芯片的供应可能受到多种外部因素的影响,会对我国汽车产业的稳定发展构成威胁。
国产化评估面临双重挑战
车企在推进芯片国产化时,必须经历一个全面且细致的评估过程,这一过程既涉及芯片在控制器中的高端功能及整车性能需求的满足,又涵盖国产化的成本效益分析。这一评估的复杂性不仅消耗大量时间与资源,还增加了国产化的难度与成本。如何在确保芯片性能与质量的前提下,找到降低评估成本与时间的有效途径,成为了车企与芯片企业共同面临的挑战。
高端人才缺失、设计能力不足
汽车芯片产业的高度复杂性和专业性,对人才的要求极为严苛。目前市场上符合要求的高端人才供不应求,加之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导致人才流失问题凸显,严重影响了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加之,国产芯片在设计理念、运用工具以及团队经验上,与国际顶尖产品相比仍存在显著差距。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在于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洞察和快速响应能力上的不足。
产学研合作与实际应用的鸿沟
当前,产学研三方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行业缺乏一个紧密的产学研合作网络,无法形成资源高效整合、利益共享的长效机制;同时,产业链前端的创新能力不足,人才、经验和技术的沉淀都缺失,难以支撑高端芯片的研发与生产需求。这种现状与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快速发展所需的算力、算法、数据高度依赖的高性能芯片需求极不相称。
缺乏畅通有效的沟通机制
汽车芯片产业的发展需要整车、芯片、软件、制造等多个环节的紧密协同。然而,当前我国汽车芯片产业沟通不畅,生态协同不足,各环节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与交流,这导致资源分散、信息不畅和效率低下等问题。这种沟通障碍不仅阻碍了技术路线的统一、产品开发周期的协调以及成本控制的优化,还束缚了汽车芯片产业的快速发展。
基于以上挑战,芯片企业与车企应该如何应对,请持续关注我们,下一期将详细为您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