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座舱已成为主机厂打造品牌差异化和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关键。随着座舱功能的日益丰富和集成度的提高,对硬件资源和算力的需求也急剧增长,高性能、高算力的SoC芯片成为智能座舱不可或缺的核心组件,智能座舱SoC芯片市场成为新蓝海!本文将深度剖析国内外座舱SoC芯片在高性能计算与低功耗设计、AI加速与多模态交互、异构计算与软件定义、高度集成化与跨域融合这四大主要领域的技术差异及发展趋势。
由“单芯单屏”到“一芯多屏”
国内外主要关注方向及侧重点
1.高性能计算与低功耗设计
国内:国内座舱SoC芯片在追求高性能计算的同时,也高度重视低功耗设计。以芯驰科技的“舱之芯”X9系列为例,该芯片采用先进的7nm工艺制程,通过精细的电路设计与优化算法,实现了高性能与低功耗的完美融合。它不仅支持高分辨率显示屏、多屏互动等复杂应用,还能在保证流畅体验的同时,有效控制功耗,延长电池续航。此外,地平线机器人的征程系列芯片也通过创新的架构设计,实现了高效的算力输出与低功耗管理。
国外:国外座舱SoC芯片在高性能计算方面表现出色,如高通Snapdragon Ride平台和英特尔的Mobileye EyeQ系列芯片,均通过高度集成的CPU与GPU架构,实现了卓越的算力输出。在功耗管理方面,国外芯片同样采用先进技术,如动态电压调节等策略,确保高性能运行下的低功耗表现。
2.AI加速与多模态交互
国内座舱SoC芯片在AI加速与多模态交互方面,注重实用性与本土化应用。华为的麒麟990A芯片集成了强大的AI加速引擎,支持语音识别、手势控制、面部表情识别等多种交互方式,为用户带来自然流畅的交互体验。百度Apollo的昆仑芯片也通过内置的AI加速器,实现了对复杂语音指令的快速响应与准确识别。
国外座舱SoC芯片在AI加速与多模态交互方面更加注重算法的优化与应用的拓展。NVIDIA的Drive AGX Orin平台通过异构计算架构,实现了AI加速与多模态交互的高效协同,支持复杂的深度学习模型,并通过软件定义功能实现功能的快速迭代与升级。高通Snapdragon Ride平台也通过内置的AI引擎,提供了丰富的交互体验。
3.异构计算与软件定义
国内座舱SoC芯片在异构计算与软件定义方面正在积极探索。虽然相较于国外芯片,国内在这一领域的技术积累和应用案例相对较少,但已涌现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产品。例如,黑芝麻智能的山海经系列芯片采用了异构计算架构,实现了高效能、高灵活性的计算性能。同时,国内芯片厂商也开始注重软件定义功能的研究与应用,支持用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功能定制与升级。
国外座舱SOC芯片在异构计算与软件定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通过构建包含CPU、GPU、NPU等多种计算单元的异构计算架构,国外芯片实现了高效能、高灵活性的计算性能。同时,软件定义功能的引入使得国外芯片能够更快速地适应市场变化和技术发展,支持更加复杂、多样化的应用场景。
4.高度集成化与跨域融合
国内座舱SoC芯片在高度集成化与跨域融合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以瑞芯微的RK3588芯片为例,该芯片通过优化系统架构与算法设计,实现了多个功能模块的紧密集成与协同工作,降低了系统复杂度与成本。同时,RK3588还支持与智能驾驶、车联网等领域的跨域融合与协同工作,提升了智能座舱的整体性能。
国外座舱SoC芯片通过采用先进的封装技术、系统集成技术和跨域通信协议,实现了多个功能模块的紧密集成与高效协同工作。同时,国外芯片还积极与智能驾驶、车联网等其他领域的厂商开展合作与协同工作,共同推动智能网联汽车的快速发展。例如,三星半导体的Exynos Auto系列芯片就实现了高度集成化与跨域融合,支持多种智能座舱功能的同时还与智能驾驶系统实现协同工作。
更多精彩尽在2025北京展
技术层面,国内座舱SoC芯片在高性能计算、低功耗、AI加速及多模态交互上取得显著成就,而国外则在异构计算、软件定义及高度集成化等领域保持领先。市场现状显示,全球智能座舱SoC芯片市场高度集中,由高通、瑞萨、英特尔等海外企业主导。但未来可期,预计2025年中国汽车座舱智能配置渗透率将达到78%,市场规模将突破50亿美元。国产芯片厂商应抓住此契机,加大研发,在关键领域实现突破,以满足市场需求。并加强产业链合作,加快推动国产化替代进程。
点赞、在看、留言区讨论
欢迎关注我们
带你了解新能源汽车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