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翻译]多形性慢性痒疹:日本皮肤病协会专家共识!

文摘   2024-10-27 21:28   河南  

痒疹(prurigo)是一种相对常见丘疹结节性瘙痒性皮肤病,病因未明。瘙痒作为基础主要病变早于痒疹样丘疹发生尚存争议,但搔抓被认为是皮疹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1808年Robert Willan首次将痒疹描述为 一种丘疹性皮肤病,自此“痒疹”被一直应用而无明确临床定义。

痒疹常见临床亚型包括急性单纯性痒疹(prurigo simplex acuta,亦称婴儿苔藓(strophulus infantum))、亚急性单纯性痒疹(prurigo simplex subacuta)、妊娠痒疹(prurigo gestationis)、Hyde结节性痒疹(prurigo nodularis of Hyde)。需注意,不同国家间这些术语概念应用存在差异。此外,诸如丘疹性皮炎(papular dermatitis)、瘙痒性红色隆起性疾病(itchy red bump disease)等术语亦被用于描述痒疹样疾病。荨麻疹样丘疹病(urticarial papulosis)亦属于同一病谱。新进报道将慢性儿童痒疹(chronic childhood prurigo)归为永久性痒疹(perennial prurigo)、夏季痒疹(summer prurigo)、非夏季痒疹(nonsummer prurigo)。欧洲痒疹项目(the European Prurigo Project)提议了一个慢性痒疹(chronic prurigo,CPG)的简单、明确定义,即指以慢性瘙痒>6周、反复搔抓病史和(或)体征、多发性局限性/泛发性痒疹样丘疹、结节和/或斑块为典型特征的疾病。Hyde结节性痒疹是CPG的代表性类型。虽然CPG是一个独立病种,但其皮损发生前可先发生持久性慢性瘙痒症、搔抓。但该概念并不能涵盖既往所报道所有痒疹类型,如单纯性痒疹(prurigo simplex)。而且,急性痒疹(prurigo acuta)及丘疹性荨麻疹(papular urticaria)多数由针对昆虫叮咬的过敏反应所激发,而并不一定先发生持久性瘙痒症与搔抓。

某些类型的痒疹起初呈水肿性、荨麻疹样、剧烈瘙痒性斑疹,最终进展为持久性丘疹/结节。多形性慢性痒疹(prurigo chronica multiformis,PCM)是一种日本常见已知痒疹亚型,虽然其在其他国家较罕见。

1历史背景

PCM是一种痒疹亚型,典型皮疹自新鲜荨麻疹样丘疹进展至质韧棕色丘疹。PCM概念在1970-1980年代的日本日益流行。PCM术语源于Lutz的最初描述“Polymorphe chronische prurigo”。现代PCM的临床特点与既往“Polymorphe chronische prurigo”类似,但两者并非等同,后者以弥漫性苔藓样变、神经性皮炎样改变和/或伴大量小痒疹样丘疹的湿疹化为特征。

2流行病学

男性多见。

年龄范围40-91岁,平均年龄为69.3岁。

3皮肤表现

PCM最常见受累部位为下侧腹部、下背部,胸部、股部、上肢、上背部亦偶可见受累,面部、头皮、四肢屈侧受累罕见,掌跖未见受累。皮损与特应性皮炎易受累分布部位对比显著。

通常,躯干可见直径2-3mm的质韧丘疹,此类皮疹起初为水肿性、荨麻疹样、伴剧痒红色丘疹、斑疹,旋即进展为血浆性丘疹、结痂、抓痕,最终进展至持久性质韧丘疹、结节伴棕色色沉。丘疹倾向于簇集性分布,有时融合成多角形苔藓样斑块。每个丘疹可持续数周至数月,消退后遗留色沉,虽然常可见新发红色丘疹。症状持续数月至数年,伴复发性缓解-加重。

4组织病理

局限于真皮浅层的轻微血管周淋巴细胞浸润,血管周及胶原间常见不同数量的嗜酸性粒细胞(真皮超敏反应模式)。

表皮改变极其微小,但可见微弱棘层肥厚,这与CPG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结节性痒疹(以伴角化过度的表皮增殖、真皮纤维化改变为特征),故PCM似乎与CPG不相关。

既往报道示嗜碱性粒细胞浸润(采用嗜碱性粒细胞特异性BB1单克隆抗体检测)是PCM的典型特征。相比之下,尚无研究评估肥大细胞,但有1项报道示PCM与结节性痒疹间肥大细胞数量无差异。

5实验室检查

PCM中平均血清IgE水平为384.0 U/mL (范围: 8.0–1400 U/mL),虽然43%PCM血清IgE水平正常。

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为 893.1 cells/μL (range: 155–2285 cells/μL)。

血TARC/CCL17水平升高。

6合并症与诱发因素

有报道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清除治疗后PCM缓解。

1项报道示伴结肠/食管癌PCM手术治疗癌症后皮疹改善。

1项研究示,PCM患者比结节性痒疹患者可见更高的糖尿病发病率,但准确因果关系尚未知。

1项涵盖24例PCM的研究发现,相关合并症包括糖尿病、肝功能异常、高血压、血脂异常、良性前列腺肥大、心律不齐、脑梗、支气管哮喘、牙源性感染、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金属过敏、恶性肿瘤。尚无患者确认由药物激发。尚无患者伴特应性皮炎病史。

7免疫病理机制

PCM真皮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浸润增加、血清IgE水平弱/中度升高等均指向2型炎症反应。

8诊断与鉴别诊断

PCM诊断参考下图:

需与簇集性痒疹、慢性瘙痒性丘疹性皮炎、荨麻疹样皮炎、特应性皮炎、非大疱性类天疱疮、结节性类天疱疮、疥疮等鉴别。

9治疗

外用激素为PCM一线外用治疗。

外用激素抵抗和(或)皮损广发者,UV光疗(包括NB-UVB)有效。

因老年人皮肤干燥易感PCM,推荐给予足量保湿霜以缓解皮肤干燥。

口服利血平、依曲替酯可改善部分患者症状。

系统性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通常有效,但应避免长期应用。

抗组胺药可用作重度瘙痒的支持疗法,虽然其疗效有限。

备选治疗包括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加巴喷丁、普瑞巴林、中草药。

奥马珠单抗亦为治疗抵抗性PCM的有效选择。

参考文献

[1] T Satoh, H Murota, Y Aoyama, et al. Prurigo chronica multiformis: Expert consensus of the Japanese Dermatological Association[J]. J Dermatol, 2024. DOI: 10.1111/1346-8138.17487.

(本文仅作为科普与学术交流,增进了解,引起重视,有相关临床症状者,建议及时就医!!!)


DermatoSharing
DermatoSharing(皮肤病学交流):专注于分享皮肤科临床常见问题与最新学术进展。[版主坚信:常见病也有大道理,罕见病也有小原理,于细微处见真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