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连接的异化:对彭兰教授“反连接”概念的一个商榷

文摘   2025-01-08 00:00   天津  

开宗明义,“反连接”不等于“断联”。


很多学生认为反连接就是“删好友、断关系、玩消失”等诸多示例归纳起来的概念,这是一种表面意义上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如是我们看看彭教授的原话:

当各种互联网的产品都在致力于“连接”而带来过度的连接时,或许一种新的互联网法则正在形成,那就是一定情境下的“反连接”(anti-connection)。

反连接并不是无条件切断所有连接、封闭个体,而是在一定的情境下断开那些可能对个体产生过分压力与负担的连接链条,使个体恢复必要的私人空间、时间与个人自由,所以它更多地是个体的一种情境性需要,而非一致性行动。


那么,我要说的是,反连接正在走向异化,成为自身的反面:比如我们对大数据进行“反连接”,反而更加精准地将我们同大数据平台更好的连接在一起,那么反连接就是对无效连接的剔除,目的则更加巩固了人机之间的连接。


彭兰老师说道:

今天的产品都在极力做加法,在不断增加其功能……未来的产品需要适度的减法和克制思维,需要从用户深层心理与长远影响的角度来审视某些功能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减少不必要的连接。在用户面临着连接重负的情况下,未来的产品创新中,少连接、弱连接可能会成为新的市场卖点。


当然,站在商家的角度来说,反连接是买点,我更愿意称之为“工具”,一种增进连接的工具,从这点来看,反连接可能并不能带来用户的某种自由,反而缩紧了用户圈子、精确了用户需求、限制了用户对生活世界的某种看法。


说句题外话,我很喜欢她论文(连接与反连接:互联网法则的摇摆)中的“摇摆”一词,她说道:

纵观以往的历史,互联网的运动,更像是一种钟摆式的运动,从它的运行法则到具体的产品,都在不断摇摆,未来这样的摆动或将继续下去。但无论是打破某些障碍寻求连接,还是阻止连接的泛滥,其核心的目标,都应是为了让人获得一个健全的信息环境与社会环境,为人的自由、均衡发展提供更好的铺垫。


我硕论的初稿讨论哈贝马斯的“再封建化”问题,就用到了“钟摆”这个词,我之意,这个“钟摆”可能更趋向于一个遮蔽的状态,也就是这个“周期律”愈加不能被发现。从连接到反连接,完成了单向的一次钟摆,但从反连接到连接,人们可能就会忽视对他的讨论,反连接被连接也就遮蔽了起来,这个遮蔽情况是越来越深的,以致可以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进行理解,但核心问题还是对立着的,这就是矛盾论的伟大与辩证法的胜利之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