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力丹教授答如何做好国际传播

文摘   2025-01-06 00:04   天津  


以下内容为“新传小春晚”陈力丹教授专场问答发言。


董晨宇:(替线上观众问)如果我想把握国际传播,我应该具备什么素质?如何做出一个优秀的国际传播研究?


陈力丹:这个话题呢,我想回到总书记2013年8月19号讲话,他提出了国际传播要有“新概念,新表述,新范畴”,希望我们去研究它,但是到了2016年他再讲话的时候仍然没有回答什么叫国际传播的“新概念,新表述,新范畴”,然后他又概括了三句话,第一句印象很深,后两句我就记不住了,就是把外国人想听的变成了我们想跟他说的,两者结合起来。但是我们现在看的出来,两者是分离的,外国人想听的我们不说,外国人不想听的我们使劲说,这是我们现在的毛病。而领导人要求我们是把外国人想听和中国人想说的结合起来,对照起来,这方面呢,赵启正院长就出版过好几本书,其中一本叫《江边对话》,就是讲的这个如何做好国际传播,而不要从很高深的理论出发,要从实实在在的很多成功的经验出发来琢磨一下怎么讲好中国故事,怎么做好国际传播。


我曾见看过一个社科基金后期资助,一本厚厚的书稿,它举了好多例子,那大概还是七八年以前的了,它举的其中一部分例子就是中国人自己成功的对外传播,还有就是BBC做了一系列关于中国问题的报道,那个时候BBC对中国还是很友好的。要研究他们报道中国内容是怎么做的,他的成功点在什么地方,这个恐怕是很实在的研究,就能得出若干条很实在的可以操作的手法和步骤。还有一本漫画,我也和一位同学合作写过一篇文章专门谈这个漫画,《大李老李和小李》,在中国的漫画集上是这个,在法国出版的好像是《一个中国人的一生》,可能是这个。那个是外国人具体关注一个中国人的生活是什么,而不是宏观的、大的数字、伟大成果那些,他关心一个普通人的生活,多给他们讲一些普通人的生活可能我们会取得比较好的成果,这是一个总体说法。


还有一个问题,我们天天喊着一带一路,2019年我们报人民大学博士生都有一条“未来准备做什么样的选题”,竟然百分之八十都是在说“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某某某”,当时我就很生气,就在第二次复试的时候批评了他们,我说你们说做“一带一路背景下”,你们谁去过一带一路国家,你们谁会英语以外的语言,你们谁懂基督教以外的宗教,完全没有基础你竟然要做“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某某某”,这不是开玩笑吗?然后我也提出了,我们一出新疆就是中亚五国,中亚五国的新闻传播业是什么样应该是我们新闻传播学的责任吧,我呼吁了好几次,特别是在中国新闻史学会外国史分会上讲了好几次,没人做,都在说空话,我们需要去做但是没人做,天天喊着“一带一路”怎么怎么回事儿,不要这样啊。最后这事儿,我和张玉川老师合作完成了中亚四国的新闻史,赵永华老师和他的学生合作完成了其中一个国家的新闻史,终于把五个国家的新闻史一个国家写了一万多字。最近我和张玉川老师合作,把外高加索三国的新闻史写出来了,这是要花功夫的,非常难,这不是说空话能够做到的。


注:我愿凝练为三个问题“宣传错位”、“宏大叙事”和“空洞应制”。于是出现了在政策纲领上找注脚,在书桌案前里找对策的写作情况。即使很多论文说到了”要避免自说自话“,但具体怎么做,还是抽象的、含糊不清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