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陈力丹教授说的,不是我说的

文摘   2025-01-05 15:37   四川  

以下内容摘自丹爷在“新传小春晚”上的讲话,文字内容由抓马扣叔整理,侵删。


1.新闻传播学院的院长们忙极了,亮相于各会议的开幕式;学术大咖们和新传主要期刊的主编副主编更忙,伴随会议的不同议题,不断改变自己的专长身份发表各方面指导意见。

注:瑟瑟发抖,不做评论。


2.翻阅2024年各家新闻传播期刊,关于人工智能“文满为患”,截至12月上旬,已有2102篇。相当多的论文关于AI的基本认识存在偏差。本学科基本没有计算机原理、生物神经科学专业出身的研究者,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出身的也很少,却出现批量研究“具有自主意识的人工智能生命体”“数字生命的生成和可能”的学术论文。

注:去年丹爷也说到了这个问题,一年过去了,依旧没有改变,我也相信这个问题一直改变不了,当然,不在AI上面深耕了,可能又去了另一个理工领域了。


3.许多论文表达和布局并不适合阅读,很难从原文中找到简洁、明了的表达。
虽然选题不同,但各篇文章的结构大同小异一-引言、研究回顾、研究方法,然后是繁多的各种表格、关联图示、字符阵等,仔细一看,原来访问了10个、十几个人(平均每个人45分钟)或网上撒问卷收回了几百份。最后的结论,本可以清晰地说出来,却被一堆莫名其妙的陌生概念包装起来。

注:简单的问题复杂说以示学术性和专业性,这个跟喝馄饨开发票,买apple问里面含suger量多不多是一样的。


4.从2024年论文的选题看,关于某一传播形态的某个具体小问题的研究太多,似乎为了写稿而研究,所取样本很难代表整体(非科学),但研究方法却很炫。网络传播形态变化很快,这样的研究没有意义。
学术研究的多数选题应在中观层面以上,得出的结论给人以启示,令人若有所思。但这样的选题需要大量的积累,不可能短时间内完成。要求快速、大量出成果的考核机制可能是造成选题琐碎、无意义的原因之一。

注:这是“学术研究快不得与为达考核慢不得”之间矛盾。我之前说过,写了一些“以某某案例为例”的东西太多了,案例的创新算不算创新?算,但不多,我们更多应在“解刨一只麻雀”的同时着眼于“发现一类问题”。当然,评价机制倒逼人们等不得慢工出细活。


5.另一个情形也很突出,即严重脱离中国新闻传播的实际。有些文章从头到尾全部是外国学者,一个简单的网络传播例子,用几个外国理论一通套,其实根据新闻传播的工作经验几句话就能说清楚。
本学科没有一个被学术界公认的原理或理论,经常谈论的几个“论”都是假设。现在被引用的“理论”却越来越多,其实就是某个外国学者说过而已,可以借鉴和讨论,但不要轻易上升到“xx理论”或“xx学”。新闻传播学本身还在不断为自己正名,没那么多的理论,更没有被公认的一堆“学”。

注:去年丹爷也说过这个问题,复制粘贴国外文献的痕迹太重了,一方面要建立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又觉得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而后批量引用,最后就“四不像”了。


当然,陈力丹教授还有太多金句值得学习,我的理解就六个字:“说人话,办实事”。但,长路漫浩浩,仍需努力。


与君共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