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一个好消息,伴随平台推广,心传声用户关注量已经达到了15000+,我每天都在看这个关注数据,也通过用户昵称和头像(这些不多的信息)来看是哪些人关注了我。我看到,有不少高校教授、业界精英、硕博和备考者(比如头像是施拉姆的)关注了我的账号,让我诚惶诚恐,感谢大家的支持和鼓励。我更要感谢那些默默无闻转发推广的人们,作为次级传播者,你们带来了强大的推动力,把我的声音传递给了远方。以上,我要再次感谢大家,谢谢你们!
后台有一个用户留言道“如何入门成为一个记者培养自己基本的新传素养呢”,我要对此聊两句我的感受。
有话在先,我不是一个专业记者,仅仅是企业内部从事记者工作的员工,距离记者身份还差之甚远(我认为我自身很多新闻素养还远达不到)。那么,我要谈的也仅仅作为一个不成熟记者的观点,后台用户藏龙卧虎,可供提出一些专业性指导意见。
如果将记者作为你的职业工作,首先你要了解你的工作流程和工作范围。比如你要和基层部门联系对接拍什么新闻、有无领导出席、有无议程通知、确定采访人身份和领导职务等等,头脑中初步构建起来新闻播出的大致框架与画面,然后回来要根据画面剪新闻、整理文字稿件。
就拿会议新闻来说吧,这是最常见的新闻内容,就需要首先找到办公室的负责同志拿到会议通知,看看哪些人参会,因何事开会。开会时,先拿到一个大全景,然后给一个一把手讲话的镜头(局级以上给单人特写,报道时给出姓名),给一个一把手听会的镜头(一个画面里局级领导和处级领导非全景不给并列同框镜头),左斜着给一组听会镜头(处级及以下领导两人一组),再右斜着给另一组听会镜头。这些基本镜头有了,剩下的就是如何从后面把镜头推上去集中给领导,如何从领导摇到听会者身上。拍摄时,不时有倒水的服务员来添水,不时有参会人员抠鼻子、摘眼镜、看手机、睡大觉的,这些都要避讳一些。剪辑时,一二把手讲话的画面时间有着明确的规定,视各地方标准而定,但二把手讲话画面时间一定小于一把手,听会画面亦如是。
再者就是在实践中锻炼新闻敏感性。或许很多新闻敏感都是自以为的新闻敏感,并不能使其真正成为一则新闻。比如某公司乱排乱放,你觉得是新闻,但你要考虑你所在新闻单位的站位。你是这个公司的新闻员工,压根就不会去想把他拍出来进行报道。你是这个公司所辖地区的媒体单位,你也要考虑你们单位和这个公司的关系,会不会因此影响这个地区的经济建设、城市评价等等。再比如,企业员工发现安全隐患,这是个好事,但能不能成为新闻呢?也需要主管领导向上级领导进行批示定夺,因为有些人通过这件事看到的是员工尽职尽责,而另一些人可能看到的是企业生产存在安全隐患。还比如,工会发放助农物资助力乡村振兴,这能不能报道呢?可能有时候也不适宜,毕竟在外看来,凭什么你们有物资补助,我们没有物资补助,且就不谈乡村振兴的事儿了。那么,我们说的新闻敏感性,就是先理解什么新闻能播、什么新闻不能播,会不会引起非议,这很重要。在选题上就要进行挑刺,挑来挑去没有刺儿了,再去定夺要不要拍。
还有就是文字能力。要多写多练,把自己的新闻稿多投一投当地的报纸杂志,和所属编辑建立起一个联系,并看看成稿时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可以先从民生版的入手,记录一些你认为的具有新闻性的生活中的小事,比如公园里飞来候鸟、水管爆裂之类。也可以和街道建立起关系,亮明自己身份,有相关新闻事件可以协助完成,一些街道也是亟需写手,一些献爱心、送温暖的事儿就会源源不断向你涌来。锻炼文字能力,就是多读多看多写,也可以去参加一下公务员考试,写写申论,你会发现,很多新闻稿件也是在进行材料概括和提出对策。
以上内容可谓是记者入门的冰山之一角,关键还是要投身“社会大熔炉”,我也在慢慢摸索,大家多多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