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用户有人私聊我,问我接下来会不会出现一大波谈Deep Seek的论文?按照一些核心期刊的常见风格,这是肯定的,且是必然约稿的。前面我们谈了“小红书难民”会不会有人研究发核心,不久就应了验,后面难民貌似撤退了,最近也不怎么提这个事儿了,研究热度也就下来了,如此一来,很多硕博还没提笔可能就要截稿了。
愚以为,Deep Seek同去年的Sora、前几年的元宇宙无二异,打包整合一下就是在谈人工智能(或者什么生成式人工智能),我且不认为这些人工智能产品的迭代会带来什么根本上的、里子上的、基础性的、生态级的突破。开源了,然后呢,我们大抵在技术层面做不了过多的分析,或是应该把话语权给那些算法工程师或是提示词工程师,或者前面我们已经反复强调了那些技术逻辑、媒介逻辑等等。我们可能会强调下沉市场、受者或用户为中心、权力下放、技术观念价值对齐等等,论述着论述着往往又回到了一些哲学之思或社会学思考。再者,我们会搬起政治的大旗,摇旗呐喊某些霸权与反霸权、制裁与反制裁等一众老生常谈的东西,用传播政治经济学、文化研究的观点镶上金边,触及到媒介的问题,归根结底或许还是那些老生常谈。
我不反对新传研究追热点,但新传研究如果一味追热点且可以和之前文章合并同类项时(只是案例之区别,没有实质之差异),研究或不能成为研究,毕竟新传研究不等于报新闻。之前在中文系,我们总是听到“文章合为时而著”的声音,但研究性论文何以为时而著,那是需要有出其不意的、高屋建瓴的、使人茅塞顿开的观点。这种观点并不常有,有些人或者说名家,一辈子能有一个这样的观点就可谓名垂新传史,求量而不求质地一泻千里,倒是成为了某些文章开篇即谈及“时间加速理论”的批判对象了。
不妨等等看,看看这个deep seek究竟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变化,看看他能持续多久,究竟有哪些迸发出来的可能,哪怕我们做个综述呢。在新传研究大作假设的传统技能下,研究慢下来、静下来或许更能留得住。
我敢打谱,用不了一年,又有新的产品替代Deep seek,总把新桃换旧符,然后又丰腴了一期或数期版面,殷实了一些学子的选题,如是,倒不如我们做做对于研究的研究,也好莞尔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