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世界断联的五个小时——写在参加《歌手》节目录制之后

文摘   2024-06-24 11:42   天津  

6月21日,我来到长沙参与了湖南卫视的《歌手》节目录制,很荣幸能够成为五百位大众听审。我觉得可以写点什么,这倒不是侧重写乐评,因为有太多专业人士去分析鉴赏了,我一说就贻笑大方了。我就流水账似的谈谈整体感受吧(上图左下角有个粉色外套打领带的就是我,需要列文虎克式的观察)。


准备先导篇

6月21日上午十一点,因为涉及到可能的上镜,所以约了一个化妆师进行化妆,天气很闷很潮,为了避免脱妆打了三次定妆喷雾,顶着厚厚的“油脂”,一点钟我从五一广场奔赴马栏山。


下午两点,我到了录制现场的七彩盒子。看小红书说要早到才能抢到投票权,所以我以为会早已人山人海,结果是第三个到达的。前面一个姐姐是福建来的,一个叔叔是河南来的,我后面还有一个兄弟是贵州来的,四个人,四个省市。


我们在七彩盒子C厅等待领号,期间大叔跟我交谈,聊他对这些歌手的理解,聊前几期和前几季歌手栏目的理解,大家交谈甚欢,第一次理解那句话“爱音乐的,都是自己人”。


现场的志愿者应该很多都是大四或者在校的实习生,特别像是学生会文艺部的风格,活跃且清新,能感觉到她们面对如此多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去协调现场很辛苦,她们在努力地调动气氛,有时候又像是幼教师一样讲一些笑话或者强调一下纪律,哄着大家开心并维持着组织性。


四点钟,C厅开始领号。现场分成了10组、20组、30组、40组、50组共五队,每队都相应代表着这个年龄区间的人。大家在排队的时候,能够发现,五个队伍生动展示了人的成长一生,高中生,大学生,研究生,工作者,退休者等等,人群展示非常鲜明,他们对即将到来的音乐盛宴都在翘首盼望。


领号完,我们在C厅外的展布旁各自合影留念,大家互不相识,没有挤占和抢位,有序地在互相拍照。印象很深的是一个兄弟让我帮忙给他和那英展布合个影,之后在节目录制前暖场时,他自告奋勇唱了一首《白天不懂夜的黑》,博得大家阵阵掌声,后来又在小红书上相遇得知他是北大中文系的一个博士。


之后我跟互相拍照的一个听审去旁边的德克士吃了顿晚餐。


五点半,我们在F厅换票开始进场。大家上交手机,一直到晚上十点半才拿到手机,手机寄存在一个柜子里。从此,与世界断联的五个小时开始了。


断联开始篇

手机存在柜子里了,我开始排队进行安检,身上仅有也必须要有身份证和领号牌这两件东西。过安检后,领号牌和身份证分别交给工作人员核验并换取入场券、投票器和胸前的号码牌,后按照座位分单双号排队入场。我很紧张,比以往参加任何考试都紧张,紧张到我只能通过和前后人聊天来缓释,紧张到我扣不住胸前的号码牌还需要旁边姐姐来帮忙。我不知道为什么这么紧张,可能是现场程序十分严格正规,可能是我对这档关注了十年的综艺的某种祈盼。


而后需要上一个比较高的手扶电梯,电梯的上头就能看到各种安保人员人头攒动了。


电梯到达了。我往左手边一瞥,看见了一个双开门,门开了一面,一面透出了场内的一角,这一角就是歌手舞台背景的灯光,闪耀且夺目,有点“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意思。


我压制住自己激动的心情,首先去了个厕所,而后调整好状态去找座位。正式演出时是不能去厕所的,所以我开播前又去了一次,都排干净才放心。我的位置是在中间池区的第二排,第一排前面是过道,各种机位居于此。主机位前还有一块观众区,他们相对不太自由,因为站起来狂欢或上厕所会挡住镜头拍摄。我们之上还有二楼,二楼观众没有投票权。


现场比电视里看到的要大很多,整体舞台设计参考了今年春晚的风格,总价两个亿的五组音响确实带来了很强烈的听觉震撼。有照射观众区的灯光,灯光一打,观众都非常精致好看。


落定后,暖场导演来活动来活跃氛围了。他跟我们进行深度互动,让每个区的观众自告奋勇来唱歌,第一个观众唱了一个龙船调,唱到“妹娃子要过河是哪一个来推我嘛”,观众齐喊“是我来推你呀”,然后一起鼓掌欢笑,介绍得知,这个观众是学民歌的研究生。第二个观众就是那位北大博士,烟熏嗓的质感十分动人。第三位是我前面的一个观众,在美国读美声专业的研究生,唱了《大鱼》的一个桥段,通透明亮,绕梁半天。后面还有陆续的几位观众唱歌,大家一起打拍子一起鼓掌欢呼,好不热闹。


谈及纪律性,工作人员更多地不是说“如果你们要是......,我们就......”,而是“希望大家......,谢谢大家......”。


我再谈谈我左右的大众听审。我们都是互不相识,刚刚认识,却又无所不谈,谈感受谈经历等等。闲聊得知,我左边的姐姐是上海交大土木专业的在读博士,我们聊了很多读博和就业的问题,发现专业不同的情况下,很多发表期刊、申博形式化的东西还是相同的。我右边的姐,我应该叫老师,她是40组的,曾在某大学艺术学院任教,气质非凡,谈吐中透露着一种精致的美。她以为我们几个都是艺术学院的,所以见到我们有一种亲切感。她说“我们现代社会确实缺少这样一种机会,放下手机全身心去欣赏音乐,去同周边的人面对面的聊天,你会发现其实并不是有那么多的人会随时随地联系你,与世界断联是一种挣脱也是一种享受。”是这样的,我们往往在生活中的美好时刻想着用手机去记录下来,但记录的过程或许就会使我们感受美好就不那么纯粹。之前我去长白山看天池,人们登顶喜见云雾退却,第一件事情就是掏手机拍摄,拍完了就下山了,很少有人脱离手机单独享受这一美景。如果是观看歌手唱歌,可能也是如此。


聊着聊着,洪啸导演上台了,他首先祝贺我们,这一期五百名大众听审是从38.6万人中筛选出来的。其次介绍了音乐总监、乐手、和音团队的履历背景和组成情况。能够反映出来,这个团队、这个重金投出的现场,有实力去搅动内娱的死水。


舞台两边各有两块屏幕供观众看看电视机前观众所看到的画面,但投票结果和一些歌手出场前vcr是看不到的,那个时候现场观众只能看到一些广告,台上灯光调暗,一些工作人员在擦地,在vcr马上播完之时,现场导演会喊话5、4、3、2,这个时候切镜头歌手从光圈里面走出来,我们纷纷站起来鼓掌欢呼。听到现场音响播出心跳声的时候,大家落座静音,灯光音乐起,歌手开始唱歌。


对于投票这一块,我觉得大家还是非常公平的。一是现场大众评审首先是经过层层筛选的,二是对现场感觉有着强烈的共通性。也就是说,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所听到的、感触到的音乐是有着差别的。比如第一场那英的歌曲,现场明显感觉伴奏声音大,混响非常厉害,会压过那英的声音。但电视机前的音乐,我后来看回放,就能感觉到人声更加突出,更加鲜明。张远的现场效果则要大于直播效果,声音非常通透有质感,而直播听上去就有些干和白了。


在广告期间,我同周边听审聊天学习到很多欣赏音乐的知识,这也是一种审美能力的提升。旁边的老师聊到“西洋音乐和华语音乐各具魅力,前者曲强大,风格、句式都各具特色,且给予歌手很大的框架去发挥,但有些词过于直白就会缺少隽永美感;后者词强大,中文的魅力填词普遍优于西洋歌曲的直白式叙述,但是工整的曲创作可能会拉了后腿。”所以,香提莫的这首歌是难能可贵地展现了西方词曲美感,她的哨音在现场听着还好,虽有突兀但不至于有直播中那么强的突兀感觉,并且在一些地方可能存在了抢拍子,但综合来看并没有影响整体的宏大叙事风格,瑕不掩瑜。


每个歌手上台表演,我们平均要站起来三次,一次是登台欢迎,一次是副歌部分的不由自主,一次是离场欢送。大家呼喊着歌手的名字,能够感觉出来,舞台、歌手、观众是融为一体的,这种联结的媒介就是音乐,以至于黄宣唱歌时,我后面的老外同周围中国人一起起身扭动、拍手、合唱。


感受结尾篇

第一次觉得,没有手机的五个小时,时间是那么快速的流过了。大家就像是在一个理想国里生活,没有任何是非、偏见,甚至吐槽,歌手或主持人、志愿者随便说一个小笑话,大家都会去欢笑鼓掌,场子从来没有冷下来过。大家来自五湖四海,来自各行各业,可能我对音乐没有那么专业性的深刻理解,也并没有遭到科班人士的歧视与不屑,作为一种审美体验,我确实感触到了何炅老师所说的“爱音乐的,都是自己人”。


10点半有余,观众离场,很多观众都在互加微信,人们为了音乐奔赴而来,短聚后又各自散去。这五个小时,或许会在很多人心里烙下深印,不只是高质量音乐,还有那种与世界断联后的重新社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