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亿,上海杀出一个氢能独角兽IPO

文摘   2024-12-15 14:01   天津  


来源 | 融中财经

作者 | 冯晓亭


本期导读:


江西人在上海干出一个IPO。



氢能产业,又诞生一个IPO。


12月6日,重塑能源(02570.HK)正式登陆港交所,上市首日开报148.9港元/股,较上市发售价147港元微涨1.29%,总市值约130亿港元。


成立于2015年的重塑能源,是业内“明星独角兽”——9年时间里,重塑能源一直致力于氢燃料电池技术的研发和商业化应用。凭借在技术创新上的不懈努力,重塑能源成为行业首家全面实现燃料电池系统、电堆、膜电极、双极板自研及量产的氢能科技企业,在长寿命、高可靠、环境适应性等商用车燃料电池核心技术方面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显示,按2023年氢燃料电池系统的销售输出功率计,重塑能源位居中国氢燃料电池系统市场第一,市场份额为23.8%;按2023年重卡搭载的氢燃料电池系统的总销售输出功率计,公司位居中国氢燃料电池系统市场第一,市场份额为42.4%;按2023年重卡搭载的氢燃料电池系统的总销售额计,公司位居中国氢燃料电池系统市场第一,市场份额为29.4%。


成立至今,重塑能源也完成数轮融资。招股书显示,重塑能源在IPO前共进行了8轮融资,融资金额合计39.39亿元。且截至2022年最后一轮融资后,重塑能源的估值已高达108.6亿元,是氢能领域名副其实的超级独角兽企业。


在重塑能源身后,更是集结了一支庞大的投资阵营。具体来看,重塑能源与中国石化、一汽解放集团、正泰集团、杜邦、舍弗勒、丰田汽车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并获得了中国石化资本、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一汽解放集团、宇通集团、丰田通商、红杉资本、高瓴资本、春阳资本等产业资本和知名机构的投资。


值得一提的是,重塑能源此次IPO招股还引入1名基石投资者,九江市国资委旗下九江鼎创认购3亿元的发售股份,以招股价计算,约占发售股份约43.4%。


更具意义的一幕是,在港交所挥起敲钟宝锤的重塑能源,也是继亿华通、国鸿氢能、金源氢化、国富氢能上市之后,新鲜出炉的国内“氢能第五股”。


目光顺着重塑能源身后望去,氢能赛道上正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叩响IPO大门。


01

80后上饶小伙,在上海干出一个IPO


重塑能源的故事,也是一个江西上饶80后在上海打拼发展的故事。


今年43岁的林琦,是重塑能源的创始人。


1981年生于江西上饶,2000年到江西南昌上大学,一直到大学毕业前,生于江西长于江西的林琦,走的每一步都循规蹈矩。但命运的齿轮,却无形间在2004年林琦踏出象牙塔的那一刻开始转动。


2004年,获得南昌大学软件工程学士学位的林琦,选择进入了一个“明知前途无量,现实却很骨感”的小众行业——氢燃料电池。2004年12月到2010年1月期间,林琦在一家主要从事燃料电池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公司“上海神力科技有限公司”工作,担任工程师,主要负责开发燃料电池控制系统。


彼时,全球范围内的氢能公司加起来都不到10家,当时的中国也只有2家公司在开展技术探索,还都停留在示范项目的尝试阶段,离市场应用还很远。


但在“燃料电池”这个小众行业里,林琦一待,就是二十年。


中途林琦并非没有过动摇,但据其事后回忆,当时两个行业的“高光时刻”影响了他此后的创业选择,一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一辆氢燃料电池汽车开进了鸟巢;另一个是2011年,戴姆勒奔驰启动了一场燃料电池汽车全球游。


2010年1月,林琦从上海神力科技离职,同年3月,林琦进入上汽集团,担任系统工程师,主要负责燃料电池控制系统开发。而上汽集团,也是早年涉足燃料电池这一小众领域的先行者之一。


2001年,上汽集团内部就启动了燃料电池汽车的样车研制工作;2006年开始,上汽集团更是承担了多项燃料电池汽车开发课题,与高校展开产学研的合作进行燃料电池整车集成技术的研发。并在2010年,上汽集团所研制的燃料电池汽车还成功承担了上海世博会接待任务。


值得注意的是,上汽集团在2018年分拆出了一家名为“捷氢科技”的氢能车电池供应商,后者现今更是长成了氢能领域的一颗新星。早年在上汽集团从事燃料电池相关业务的研发人员中,除离职或经岗位调整后不再从事燃料电池相关业务的人员外,均已通过市场化、双向选择的方式加入了捷氢科技。


林琦没有等到上汽集团将捷氢科技分拆之时。2014年,还在上汽集团的林琦,和当时同事进行试制氢燃料电池汽车全国自驾路测的一段工作经历中,试制车的上乘表现出乎了他意料。彼时的林琦便明确意识到,氢燃料电池这项技术已经成熟,可以走出实验室了。


于是在2015年9月,林琦从上汽集团离职,同月创立了重塑能源,主攻氢燃料电池。又用九年时间,林琦带领着重塑能源走到二级市场门前。


值得关注的是,港交所并非重塑能源首选,早在2021年3月,重塑能源便向上交所科创板递交上市申请,但在同年8月,重塑能源因“考虑未来业务战略定位及资金规划”,撤回了发行上市申请。后在2022年10月,重塑能源又提交了辅导备案,但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仍在评估潜在上市好处的重塑能源,并未向上交所科创板提交任何正式上市申请。


最后,重塑能源选择了港交所。如其所言,“全球发售将为我们提供必要的资金,协助我们扩大业务,拓阔业务前景,从而提高我们的竞争力,且在联交所上市将会提高我们的品牌形象及市场知名度,为我们提供进一步扩大投资者基础的机会”。


从2004年至今,转眼间20年过去,在燃料电池行业深耕多年的林琦,在今天终于成功推开了二级市场大门,并收获了人生中的第一个IPO。


02

8轮融资39亿,身后投资大咖云集


从成立到上市,这条路重塑能源走了9年时间。


但幸运的是,在走向港交所这条路途中,重塑能源身后不缺与之相伴多年的投资人队伍。招股书数据显示,重塑能源在IPO前获得8轮融资,合计融资金额39.39亿元。在2022年E-2轮融资后,重塑能源的投后估值达到108.6亿元,是名副其实的氢能燃料行业龙头企业和超级独角兽。


图/重塑能源IPO前投资概述

来源/重塑能源招股书


具体来看,2016年6月,成立不到1年时间的重塑能源,便和汇风氢能签署了《增资协议》,约定汇风氢能以2000万元认缴出资130万元,占注册资本的比例为4.94%,剩余1870万元计入资本公积。


2017年,重塑能源完成了Pre-A轮融资及A轮融资,募集资金2.2亿元。作为早期投资者之一的春阳资本,便是重塑能源A轮投资人,甚至A轮开始一直对项目进行加注,前后对重塑能源进行了四次投资。


从重塑能源创立初期起便一直陪伴其左右的春阳资本,成立于2014年,是国内最早在氢能领域布局的机构之一。在2017年便开始布局氢能行业,从制氢、储氢、运氢及氢的运营进行了全产业链的投资。除了重塑能源外,还投资过“氢能第一股”亿华通,以及东德实业、东岳未来、卡沃罗等优秀的氢能企业。


“创始团队深耕行业多年,既具备扎实的技术基础,又熟悉氢能产业链的运作逻辑。这种综合背景让他们能够敏锐捕捉行业机会,快速推动技术应用与商业化落地,为项目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春阳资本向融中财经直言,重塑能源创始团队的产业链复合背景和项目落地能力是春阳资本最为看重的核心优势。


在林琦引导还有身后股东支持下,重塑能源很快便行驶在正确发展轨道上。


2017年,重塑能源推出Caven系列燃料电池系统并开始量产,同年在加拿大温哥华设立研发中心;2018年,公司在中国成立首个燃料电池汽车售后服务中心,加入国际氢能委员会,并更名为上海重塑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2019年3月,氢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要推动充电、加氢等设施建设”。因此,氢能产业发展速度显著加快,紧跟风口的一级市场同样闻声而动。


不难看出,自2019年起,重塑能源的融资密集展开。


2019年,重塑能源完成了B轮融资及B+轮融资,募集资金约7.92亿元。其中,尤为重磅的是,中石化资本以4.9亿元投资进入B轮融资,增资完成后持有重塑能源21%股份,并就此跃升为公司第二大股东。直到目前为止,中石化资本仍是重塑能源的第二大股东,但持股比例在多轮融资后由21%稀释为IPO前的14.33%,IPO后,还将进一步稀释到13.53%。


2020年,重塑能源完成了C轮和D轮融资,募集资金约7.48亿元;2022年,重塑能源启动了E轮融资,这也是公司有史以来最大金额的融资轮次,共募集资金约21.78亿元人民币。


其中E-1和E-2轮投资阵容包括国家制造业基金、中银投资、宇通客车、物产中大投资、红杉中国、浙民投、沃土投资、上海国盛资本、彬复资本、高瓴、一汽解放等二十多家国内知名机构。


然而,尽管身后资本大咖云集,重塑能源至今仍还处在亏损状态。

2021年至2024年前5个月,重塑能源实现的营业总收入分别为5.24亿元、6.05亿元、8.95亿元、1252.1万元;但同期分别亏损6.54亿元、5.46亿元、5.78亿元、4.09亿元。换言之,过去三年时间累计亏损额已超20亿元。


对于净亏损的原因,重塑能源表示,主要是报告期内业务规模持续扩大,导致开支及原材料成本增加;确认贸易应收款项重大减值损失,以及燃料电池系统向高功率方向的快速迭代及市场价格下跌共同导致重大存货减值损失所致。


重塑能源进一步表示:“考虑到行业发展处于早期阶段以及我们持续加大研发开支、生产成本等支出,以获取市场份额,提高产品竞争力。”但对于2024年经营情况,依旧是表示,“我们预计2024年将录得净亏损。”


但好在,重塑能源所处赛道有着广阔成长空间,并且,重塑能源在氢燃料电池系统领域取得了领先优势。


在中国氢燃料电池领域内,重塑能源是首家同时实现自主研发及量产氢燃料电池系统、燃料电池电堆、膜电极、双极板的企业,公司拥有PEM及ALK电解产品。同时,重塑能源是中国氢燃料电池领域首家实现了专有氢燃料电池系统海外商业化应用的公司,获得了多项国际认证。截至2024年5月31日,其氢燃料电池系统已为中国超过5900辆燃料电池汽车提供动力,该等汽车的累计行驶里程数约2.1亿公里,减少碳排放约11.69万吨。


作为长期支持重塑能源的早期投资者春阳资本,也向融中财经表达了其对重塑能源坚定不移的支持态度,“未来,随着国家战略的政策支持,以及对绿色清洁能源的要求,有着多年积累的技术储备及阶段性的商业化成果,重塑能源还将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我们坚定看好企业未来发展。”


03

国内氢能第五股,来了


氢能赛道上,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叩响IPO大门。


此前,氢能被誉为“21世纪终极能源”,是一种同时具备清洁、高效、安全和可持续优点的二次能源。早在2021年,在一份由麦肯锡公司为氢能委员会撰写的报告中指出,2050年氢对全球碳减排的贡献将超过20%。并预计未来30年内,氢能够帮助碳排量大的产业累计减少800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各地方政府支持政策持续加码,政策覆盖制氢、储氢、运氢、加氢站建设补贴、核心零部件、燃料电池汽车购置补贴、燃料电池汽车运营等各个重要环节。


今年,氢能产业更是首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与此同时,有超过20个省份将氢能源发展列为当地首要发展任务之一。


在国家大力推进清洁能源、低碳发展的政策扶持下,可再生绿色能源行业正在迅速崛起。


过去几年,我国的锂电产业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其间更是诞生多个造富神话。其中跑出的“万亿”宁德时代,更是在资本市场被誉为“宁王”。


同样是清洁能源之一的氢能,在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积极引导下,被外界也寄予厚望,称在未来有望成为下一个“锂电”。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中国氢能产业链雏形已经形成,但相比锂电产业链结构布局的清晰,氢能产业链相对更为复杂,每一个具体环节都有很多公司涉及,仅在氢能源“制、储、运、加、用”环节上布局的上市公司家数就已经超过了200余家。


和“下一个锂电”风口如影随形的,VC/PE入场,同样势不可当。


热钱涌入氢能赛道,其间不乏过亿元的大额融资,氢能独角兽更是接连跑出。《2023中国氢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氢能独角兽企业共有6家,总估值为491亿元,另有中国氢能隐形独角兽企业84家。


2024年伊始,氢能领域便再次跑出一只独角兽。1月市场消息显示,远程新能源商用车集团旗下醇氢科技宣布,引入多家战略投资者和知名投资机构,融资金额1亿美元,投前估值10亿美元。


期间接连有氢能企业冲击资本市场。


甚至在今年10月,“氢能第四股”花落谁家还引来众人猜测。彼时,二级市场已上市的氢能股只有亿华通、国鸿氢能、金源氢化这三家,但排队IPO也有好几家。


其中,9月市场数据显示,东岳氢能证监局办理辅导备案登记,辅导机构为中信建投;10月,重塑能源赴香港联交所IPO上市已正式获得中国证监会备案。


最终,还是3月首次递表港交所的国富氢能领先一步,在10月28日,通过了IPO聆讯。并在11月7日启动港股招股流程,并顺利于11月15日登陆港交所,一举拿下“氢能第四股”桂冠。


今日,随着上市钟声响起,二级市场也迎来了“氢能第五股”重塑能源。而资本,在期待氢能成为下一个锂电的同时,也在期待下一个氢能“宁王”的出现。



PE实务
系统梳理、分析PE操作实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