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研究院副院长石敏俊教授接受新京报采访:全国碳市场三周年,持续扩容驱动碳排放强度下降的时代诉求

文摘   2024-07-22 17:12   浙江  


今年7月16日,恰逢全国碳市场启动三周年。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浙江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副院长、首席专家,城市发展与低碳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石敏俊应邀接受新京报采访,相关内容发表于7月19日新京报《全国碳市场三周年,持续扩容驱动碳排放强度下降的时代诉求》。


2024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迎来了启动三周年的纪念日。

2021年7月16日,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开启,交易中心设在上海,登记中心设在武汉,首批纳入全国碳市场的2162家发电企业上线交易,年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约45亿吨二氧化碳。一时间,我国碳市场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市场。

如今,经过三年发展,我国碳市场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200多家,年覆盖超过51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始终维持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三年来市场运行平稳,碳价稳步上升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三年以来,总体运行平稳。碳价由启动时的每吨48元上涨至每吨86元左右,上涨79%左右;今年4月24日碳价历史性突破100元/吨大关,最高达到104元/吨。根据《中国碳市场建设成效与展望(2024)》预测,到2030年底,全国碳市场配额成交均价预计突破200元/吨,CCER成交均价预计上升至150元/吨。
截至2024年7月18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已超过4.65亿吨,累计成交金额近270亿元。显示出市场运行平稳且活力显著提升的良好态势。2023年,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年度成交量达到2.12亿吨,较2022年增长3倍,年度成交额为144.44亿元,日均成交量达到87.58万吨。
碳价的提高无疑能促使市场内的2千多家火电企业提高节能减排的意识。碳市场的发展不仅促进了企业的绿色转型,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投资和发展。众多发电企业通过建设生物质发电项目、优化燃煤效率等措施,积极履行控排责任,实现了整体能耗的降低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减少。

图/IC



政策支持与顶层设计,行业覆盖范围扩大
全国碳市场的稳步发展离不开顶层设计的不断完善。近年来,中国政府以《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为代表的双碳“1+N”政策体系逐渐构筑完成,政府各部门出台了多项重点领域和行业的实施方案及支撑保障方案,为碳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基础。
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召开,会议审议通过《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草案)》。《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草案)》立法层级为“行政法规”,高于《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的立法层级“部门规章”,构成碳交易相关规章等的制定依据及纲领,成为我国碳交易纲领文件。

5月1日,《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正式实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和配套规则的修订工作也正在稳步推进。在进入第二个履约周期后,全国碳市场交易量、交易额等运行指标较第一个履约周期均有所提升。

图/IC
碳排放登记结算武汉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朱国辉对零碳研究院表示,根据中碳登调研,在第二个履约周期,近80%的企业配备了专人管理碳资产,超90%的企业建立了内部碳资产管理制度;在数据质量方面,约93%的企业按要求实测了元素碳含量,相较于第一个履约周期上涨21%,超过96%的企业报送的排放报告结论与最终核查结果基本一致,反映了重点排放单位开展碳交易的积极性、专业度均有明显提升。经过两个履约周期的运行,纳入全国碳市场的发电行业总体减排成本降低约350亿元,碳市场机制实现的碳减排成效明显。
随着全国碳市场的逐步成熟,进一步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的各项措施正紧锣密鼓展开。目前,全国碳市场主要覆盖火力发电企业,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已明确提出“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生态环境部正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预计将有更多成熟行业如钢铁、建材等被纳入全国碳市场。2024年4月3日,生态环境部先后发布铝冶炼行业、水泥熟料行业的碳排放核算、报告与核查指南的征求意见稿。

朱国辉补充,根据国家推进碳市场建设的工作安排,预计今年扩容后纳入的企业总数将超过4000家,覆盖的全国碳排放规模将超过60亿吨。待下一阶段纳入八大重点排放行业后,全国碳市场将覆盖全国约75%的碳排放。

图/IC


碳市场扩容,驱动碳排放强度下降的时代诉求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城市发展与低碳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石敏俊对新京报零碳研究院表示,为增强碳市场的活跃度,有必要加快推进国家碳市场扩容。碳市场的意义在于节约减排成本和增强经济激励。只有企业间碳减排成本存在差异时,企业才有购买或出售碳排放配额的动力。碳市场扩容可以扩大企业间减排成本的异质性,增加碳市场的多元化和差异化,提高碳市场的活跃度。在碳达峰之前,基于碳排放强度控制的国家碳市场合乎中国国情,考察国家碳市场是否发挥了作用,主要是看对碳排放强度下降的驱动效果。为了回应驱动碳排放强度下降的时代诉求,国家碳市场扩容势在必行。
朱国辉表示,展望未来,全国碳市场行业、交易主体、交易产品将进一步增加,配额分配方式将更加多元化,国际对话与合作将更加紧密。随着碳价的提升,重点排放单位的节能减排意识会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投融资活动会扩大。全国碳市场将更加有效,更具活力,更有国际影响力,在推进全球气候治理和双碳目标的新征程上发挥更大作用。


上述内容转载自新京报



浙大新型城镇化智库
浙江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是由国家发改委和浙江大学共同成立的研究机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