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有眼不识泰山”,来比喻自己没有见识,没及时发现某些本领或地位高的人就在自己眼前。形容自己有眼无珠,就像空有一双眼睛,却不认识“泰山”。
所以很多人会认为,“泰山”是五岳之首的那个泰山,而这句话意思是“都走到泰山脚下了,却不知道眼前的这座山是泰山”。
西汉淮南王刘安与其门客所著《淮南子》曰:“夫目能察秋毫之末,耳不承闻雷霆之声。人耳能调玉石之声,而目不见太山之高。”
意思是我们眼睛能看清鸟身上的羽毛,耳朵却难以承受响亮的雷声。虽然耳朵可以听清各种悦耳的乐器声,可眼睛却望不到远处泰山之巅。
比喻我们能专注身边的小事,但容易疏忽很多远处的大事情。
这里的太山就指的是山东境内的泰山,于是很多人认为,这就是“有眼不识泰山”的出处。
成语“有眼不识泰山”最早可见明代施耐庵所著《水浒传》第二回:“师父如此高强,必是个教头,小儿有眼不识泰山。”
可事实上,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中,“有眼不识泰山”出自鲁班之口,这个“泰山”就不是山的名字了,而是一个人的名字。
鲁班是春秋战国时期鲁国人,是著名工匠和发明家,被誉为“百工之祖”。
他不仅发明了锯子、曲尺、墨斗、刨子、钻子等实用工具,其木匠、篾匠技艺也巧夺天工,据说他曾经还发明过用木头做成的鸟,在天上盘旋三天三夜。
因此,手艺高超的鲁班广招徒弟,传授自己的技艺。
但他很在意自己的名声,因此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在徒弟中淘汰一些没有天赋的人,免得砸了自己的招牌,耽误大伙时间。
其中就有一位名为“泰山”的年轻人,他原本为南方的篾匠,很是仰望鲁班,于是不远万里来到鲁国拜鲁班为师,学做木匠。
但泰山之前从未接触过木工活,鲁班发现他进门很久技艺却迟迟不见长,认为泰山并不是干这一行的料子,于是便将泰山“扫地出门”。
时隔多年之后,鲁班在南方集市上看到售卖的竹制器具被路人争相购买,走进一看发现这些竹器的制作手艺很是讲究,造型精致制作技艺炉火纯青,于是想结识这位手艺人。
鲁班便向路人打听这些竹器为何人所作,人们告诉他这是鲁班弟子制作的,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泰山。
听后鲁班大吃一惊,原来是自己曾经淘汰的徒弟,他回想当年将泰山逐出师门,后悔当时没有发现泰山的才能,顿时内疚,于是才感叹道:“当初的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啊”!
而“泰山”在现实中又是一座名山,为五岳之尊,世人或多或少都听说过。于是一语双关,“泰山”都不认识,何不惭愧?
更多冷知识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