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发现,不管是逛超市还是网购,商品的价格往往喜欢设置成0.99、9.9、19.99或是1999等等,以大数结尾。
这种标价格的方式往往差个一分两分就是整数,偏偏让你觉得捡了个大便宜,关键是人们还真就愿意“上当”。比如标价1元可能没人过问,但标价0.99买的人就多了。
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早在十九世纪的商品营销中,有心理学家就发现,人们对不同价格带来的轻微数字差非常敏感,于是就有人提出了“左位效应”的心理现象。
“左位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做判断时,会以数字左边的数值来作为参考。比如购物时,人们会关注最左侧的整数,来判断价格的贵与便宜,尽管两者只相差一分钱,但会让人感觉是最左侧位上的数字差距。
就像有些手机定价,999元的手机叫百元机,而1000元的手机就变成千元机了。
另外,左位效应除了在生活中也会影响人们的判断。比如在二手车行业里,行驶9999公里和10000公里的汽车,或是12月份上牌与次年1月份上牌,虽然相差只有一公里或是一个月,但给人们心理上的差距非常大。
到上世纪初,人们运用心理学催生了“心理定价”这一定价方式。
“心理定价”就是通过人们对数字的喜爱偏好,从而针对性制定价格的一种定价策略,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
我们上面提到的0.99这种,就属于“心理定价”中的“尾数定价法”,其目的就是让你觉得价格很便宜。
比如1元的商品定价0.99元,10元定价9.9元,通常适用于日常生活用品,少这一点零头让人觉得商品的价格等级降低了,一块变成几毛,十块变成几块。
美国人曾做过调查,同样的商品,定价0.99元能比1元多卖出62.7%,定价1.99元能比2元多卖出117%,定价2.99元能比3元多卖出63%。这就是“尾数定价法”的魅力。
还有,这种以9结尾的标价习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打折促销活动,长期以往,影响着人们的消费选择。
当然,消费完之后,大脑中的理性思维会逐步跟上,随后你会发现这一分钱或是一块钱并没有任何意义。
但是并不是所有商品都适合尾数定价,比如送礼的礼品或是奢侈品。因为购买这类商品的客户并不会在乎尾数上那一点点差异,这就产生了“整数定价法”。
比如你给老丈人送礼,同样的商品,定价99元和100元,我想很多人会选择100的吧,毕竟这会让人觉得多这1元钱就高出一个档次。
还有“分割定价法”。比如像首饰之类,如果定价20万/公斤,会让人瞬间没了购买欲望。但经过简单换算,定价为200元/克,得到的效果就不同了,但其价值没任何变化。
另外,常用的还有“错觉定价法”、“招徕定价法”等等以营销为目的的定价方式,虽然感觉像是“套路”,但不得不说这些人的确是摸透了人们的内心活动。
更多冷知识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