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英文名一般都是直接使用汉语拼音表示,只是没有声调,如果名字相差很大,使用拼音倒无所谓。
但是遇到像“山西”和“陕西”这种拼音相同,仅声调不同的就难以区分了,因为它们两者的拼音都是“Shanxi”!
所以,咱们在很多路标或者城市的英文翻译中,山西的拼作“Shanxi”,而陕西则被写成“Shaanxi”,多了一个韵母“a”。
很多人在看到这种奇怪的拼写方式会感到纳闷,这在拼音中也没办法拼读呀,心里想是不是写错了?
比如曾经就有网友质疑上海地铁的“陕西南路站”英文名“South Shaanxi Road”,里面陕西的翻译写错了。
但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录》,“Shaanxi”就是“陕西”的正确英文名,多一个“a”的目的就是为了与山西(Shanxi)区分。当时上海地铁也表示,曾在9年时间里对14个相关疑问做出了回应。
并且这种拼写方法也不是随意而为、突发奇想得来的,其遵循的是“国语罗马字”的标准。
“国语罗马字”是一套汉字拉丁化的方案,由语言学家林语堂、赵元任在1928年提倡并研究推行,也是如今我们使用的汉语拼音的前身。
在“国语罗马字”中,韵母不需要四种声调。比如汉语拼音中的“ā、á、ǎ、à ”在国语罗马字中则分别用“a、ar、aa、ah”来表示。
由于山西的“山”是第一声,所以Shanxi对应的是一声“a”,而陕西的“陕”是第三声,于是“Shaanxi”对应的就是“aa”。
汉字注音的发展
其实在汉字注音的发展历史中,还有很多我们并不熟悉的注音方法。
“直音法”注音方式
古代汉字的注音方式最早使用过“直音法”,也就是用相同发音的汉字来注音,比如“拾,音十”。“直音法”始于汉代,是一种比较原始的方式,不过有时候会碰到找不到同音字的情况,导致无法注音或注音不准确。
之后古人在“直音法”的基础上又发明了“读若法”,比如“唉,应也。从口矣声,读若埃”。这样,一个汉字的写法、读法及释义都阐述清楚了。
后来人们又创造了另一种注音方式“反切”,相当于分别取两个汉字的声母与韵母,相拼给一个汉字。
比如“夸”字在反切法的注音为“苦瓜切”,其中“苦”字的声母是“K”,“瓜”字的韵母是“ua”,声调是阴平,拼起来就是“kuā”
“反切法”注音方式
“反切法”是我国第一个科学化的注音方法。据历史记载,“反切法”始于东汉,曾是汉字中广泛使用的注音方式,直到清朝末年才被更为现代的注音方法所代替。
代替“反切法”的就是“威妥玛式拼音”,也叫“韦氏拼音”,由英国人威妥玛(托玛斯·韦德)于1867年开始参与合编的拼音规则。
邮政式拼音
1906还演变出了“邮政拼音”这一注音方式,虽然一直没能成为我国的官方标准,但也被沿用至1958年。
如以前很多地名、人名都曾广泛使用“邮政式拼音”注音,比如北京大学(Peking University)、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以及苏州大学(Soochow University),还包括很多人名,如Sun Yat-Sen(孙逸仙)。
“韦氏拼音”输入法
现如今“韦氏拼音”仍在我国台湾地区使用,所以很多台湾网友晒出他们的输入法时,咱们表示一脸懵逼......
在“韦氏拼音”之后才是我们上面提到的“国语罗马字”,由当时的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直至新中国成立之后的1958年,才正式推行了如今所使用“汉语拼音”的注音方式。
更多冷知识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