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马用“匹”,而不是用“头”、“只”或“条”?

百科   2024-11-07 19:20   四川  

生活中的习惯性用语里,不同动物所使用的量词也会不同。如一匹马,一头牛,一条狗,一只兔子。但不会说一条马,一头狗,一只牛或一匹兔子。

那为何同为家畜,同样是动物,它们所使用的量词会不一样呢?

实际上,“只”的适用范围是最广的,咱们通常对小一点的动物都是用“只”,比如一只鸡、一只老鼠、一只兔子,或是一只小鸟、一只昆虫等。它们体型小巧,身手敏捷。

另外也包括动物的幼崽,如一只小老虎、一只哈巴狗。或是人的身体部位,如两只手、两只耳朵。

“头”是大型动物的专用量词,如一头牛、一头狮子、一头大象等,它们体型较大,稍显笨拙,行动不如小型动物敏捷,体现出了它们的体格健壮与强大力量。

据说“头”最早指牛、羊和猪,因为古人在用它们祭祀时会砍下头来当做祭品,后来范围扩大才泛指大型动物。

而“条”一般用来指一些长条形动物,如一条蛇、一条鱼。另外成年的狗也会用“条”,这是因为它们的体型细长,也是长条状,所以人们才会说“细狗”。

“只”、“头”、“条”这些都能很好的理解,毕竟每一个量词所指的动物们都有共同的特征,它们在某一方面是同一类。

但唯独马不同,马既不用“头”,也不用“只”,更不会用“条”,而是用“匹”。

在我们的印象中,“匹”作为量词一般用在布帛等纺织品上,古代的“一匹”长为四丈。那为什么马也跟着布一样用“匹”这个长度单位呢?

用“匹”来表示马的数量,最早可见于《周书·文侯之命》:“卢矢百,马四匹”。可见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马就是按“匹”计算了,可谓历史悠久。

关于为什么马要用“匹”,唐代欧阳询所作《艺文类聚》,第九十三卷中曾引用西汉《韩诗外传》中的一则有关孔子与弟子颜回的故事。

话说孔子与得意门生颜回一同出游登上泰山,二人眺望东南方,当时天气晴朗极目千里。

孔子问颜回有没有看到千里之外苏州的阊门,颜回回答看到了,说门外有一匹练,前面有一束生蓝。“练”是一种熟绢,而“生蓝”是一种草料。

孔子听后大笑,说那根本不是一匹练,而是一匹正在吃草的白马。接着问颜回,知道马为什么也用“匹”吗?颜回自然不知。

孔子曰:“马也,然则马之光景,一匹长耳,故后人号马为一匹。”

意思是,马在阳光下的影子有一匹那么长,一匹在当时长为四丈,因此马也被叫做“马匹”,按“匹”来计算。

当然,除了孔子的解释,欧阳询还给出了马用“匹”在古代的另外几种说法。

其中第一种解释称“马一匹,俗说相马及君子,与人相匹”。意思是好马和君子一样,都需要遇见自己的伯乐,所以好马是能与君子一样相匹的,故而称马为“匹”。

其次“马夜行目明,照前四丈,故曰一匹”。说马在漆黑的夜晚,眼睛视力非常好,能够看见前方四丈远的地方,四丈在古代为一匹,所以马也就为一匹。

另外“度马纵横,适得一匹”。马在奔跑中,跳起来可以跨越四丈远,因此为一匹。

还有“马死,卖得一匹帛”。在古代,马死后可以卖到一匹丝巾的价格,所以马跟布匹一样是匹。

最后“春秋左氏说,诸侯相赠,乘马束帛,帛为匹,与马之相匹耳”。说在春秋时期,乘马和束帛是诸侯之间互相赠送的礼物,“乘马”指的是四匹马,“束帛”的单位是匹,一匹四丈,正好与四匹马的数量相对应,所以马就用“匹”了。

由此可知,马与“匹”之间的关系肯定与“四”这个数字有关,毕竟“匹”就是缺了一竖的“四”嘛。

但究竟是以上几种说法之哪一种,最终古人都没弄明白,年代更为久远的我们就更不得而知了。



更多冷知识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

 每晚19:20咱们不见不散

扫描二维码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有趣冷知识
好玩、有趣、涨姿势!
 最新文章